索 引 号: | 330502/2012-06990 | 成文日期: | 2012-03-2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无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强区、科技新城、生态家园、幸福吴兴”为总体目标,以“优投入促转型,优民生重和谐,抓生态可持续,抓作风强保障”为总体要求,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区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 合
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315.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6%。第一产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7.43亿元,增长11.4%,其中工业增加值130.85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139.80亿元,增长13.1%;一、二、三产业比重为5.7:50.0:44.3。人均生产总值68114元,增长17.8%,折合10546美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首次突破万美元大关。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7.01亿元,增长21.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03亿元,增长24.0%。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64亿元,营业税收入4.23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1.90亿元,个人所得税收入0.68亿元,分别增长12.7%、17.3%、30.0%和36.3%。预算内财政支出11.84亿元,增长18.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2亿元,教育支出3.9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80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25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14亿元,分别增长15.7%、18.4%、17.3%、17.1%和24.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8,上涨4.8%。八大类商品价格全部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1%,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4%,衣着价格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5.0%,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1%,居住价格上涨5.9%。
二、 农业和农村经济
2011年,全区大力推进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58亿元,比上年增长3.1%(按可比价计算)。其中农业产值11.83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2.30亿元,增长2.6%;牧业产值7.34亿元,增长3.6%;渔业产值6.04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6亿元,下降1.5%。全区粮食总产量12.20万吨,增长2.4%;蔬菜总产量27.49万吨,增长1.3%;生猪出栏15.01万头,增长5.0%;家禽出栏1971.71万羽,增长2.5%;水产品产量4.49万吨,增长4.7%。
全区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达26.50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利润2.87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从事农产品加工、特种水产养殖规模较大的企业,如中味酿造有限公司、上跃龟鳖苗种有限公司、方路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及销售增幅均在20%以上。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落实规范化建设培训、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授信等举措,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新增22家,其中新增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3家、5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位增长。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1.51亿元,同比增长27.3%;出口交货值53.28亿元,同比增长27.6%。全区六大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23.84亿元,增长35.6%,超过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两大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产值54.56亿元、171.13亿元,分别增长43.2%和30.0%。新产品产值为159.11亿元,同比增长31.8%。企业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70.70亿元,利税33.30亿元,其中利润21.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0%、24.5%和24.3%。全区2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0家,亏损面为3.4%,同比缩小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9.6%。全区2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的利润同比实现增长。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38.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1.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增长66.7%。
全区年末拥有建筑企业5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9.20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25.11亿元,增长20.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65.31万平方米,增长20.1%,其中新开工面积1102.19万平方米,增长11.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2011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91亿元,增长23.5%;工业性投入92.63亿元,增长22.7%。在全部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6亿元,增长91.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2.79亿元,增长23.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46亿元,增长23.3%。全年在建项目417个,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71个,同比增加21个,平均投资规模为1.82亿元,比上年提升了0.25亿元。工业投资项目、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华山重工、龙驰科技、镭宝机械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拉动了全区工业性投入的较快增长。湖州四中教育集团西山漾分校和湖师附小教育集团西山漾分校在2011年10月正式交付使用,湖州第三人民医院迁建、湖州中心医院扩建、怡和家园保障房建设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八里店南片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建设顺利实施,20万平方米的紫金桥社区、17万平方米的永福社区全面开工建设,美丽乡村以及村庄整治有序推进。
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39.64亿元,增长43.3%。商品房施工面积319.26万平方米,增长21.3%,商品房竣工面积49.99万平方米,下降35.8%。商品房销售面积60.43万平方米,下降20.7%,商品房销售额40.42亿元,下降14.2%,住宅待售面积6.33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增长平稳,热点商品销售旺盛。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23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31.24亿元,增长18.6%,星级住宿业零售额1.98亿元,增长13.0%,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4.26亿元,增长51.3%。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分类来看,汽车、石油及制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金银珠宝和化妆品等五大类消费成为热点。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20.97亿元,同比增长120.4%;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35.14亿元,增长28.2%;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零售额5.70亿元,增长113.1%;金银珠宝类零售额3.01亿元,增长53.8%。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2011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01亿美元,增长7.4%,其中自营出口9.71亿美元,增长14.8%。其中,纺织产品完成出口额6.25亿美元,增长17.0%,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4.4%;贱金属制品出口高速增长,共完成出口额1.05亿美元,增长91.5%。引进外资有所回落,全区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个,实到外资1.72亿美元,下降8.3%;市外内资17.94亿元。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强化科技创新,基本完成吴兴科技城概念性规划,成功创建国家级特种金属管道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科创园被列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家、省级研究院2家、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立项22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26亿元,增长35.4%,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13.8%,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申请专利2152项,授权326项。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四百工程”,“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签约8项,引进各类人才2219名,其中高层次人才116名。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所,在校学生57616人。其中:小学32所,专任教师2082人,在校学生41018人,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分别为100%和100%;初中21所,专任教师1408人,在校学生16598人,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100%,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达98.7%。农村成人技术培训学校9所,专职教师34人。幼儿园45所,在园幼儿19284人,专任教师1106人。推进教育均衡,有效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教育集团5个,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深入实施教师“双百互动”工程。全面实施中学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推进中小学“三进”工程和村点幼儿园标准化创建。全区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90%。
七、文体、卫生和社会保障
文体事业科学发展,积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共举办精品(高雅)艺术演出活动3场,广场文化活动58场,组织基层文化活动507场。创新“文化走亲”活动形式,提升“吴兴之星”文化品牌。扎实推进文体阵地建设,新建“幸福舞台”30个,新增50个自然村的体育设施建设。文体创建工作,织里被评为省级文化强镇和“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八里店镇文体活动中心被评为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月河街道被评为省体育先进街道;创建浙江省村级体育俱乐部4个、社区体育俱乐部2个,省级小康体育村19个,省体育先进社区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剧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文化市场监管理更加科学有序。
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省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累计优惠279934万元,日均优惠7.66万元。基层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完成5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迁建、改扩建任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0.24万人,参合率98.3%,累计157.21万人次享受合作医疗补偿,补偿金额8362.3万元,群众受益面68.5%。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逐步扩大,“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施“3231”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工程,扎实推进“两免”工作,计生符合率达96.0%。
强化社会保障。积极开展就业帮扶行动,全区再就业培训1310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培训4241人;新增就业人数11466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5%。努力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 推进45-59周岁人群的参保缴费工作,鼓励和引导45周岁以下中青年积极参保。全区新增参保7850人,累计参保缴费83326人,45周岁以上人员参保率达97%。继续发挥“五统一”救助平台作用,全年救助困难群众29339人,救助资金2266万元;全面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1400余名残疾人受惠。健全劳动保障联合执法和劳资纠纷调处机制,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八、城镇建设与社会公共安全
以打造科技新城,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深入开展“科技新城突破年”活动,加快推进“南太湖中央花园、农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建配套设施、中央商务区建设”五大决战工程,已完成项目13个,已开工建设项目20个,完成政府性投资9亿元。中央商务区建设全面推进,中央公馆街已建成。公建配套设施完善提升,吴兴第一中学已交付使用,吴兴第一小学已开工的3幢建筑单体土建完成,国税、人防综合大楼已进场施工。以“南太湖农村幸福社区”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百千”工程和农村交通建设,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已完成省待整治村6个,市村庄整治提升15个。中心村培育有序推进,完成村庄布点全覆盖,对12个中心村建设进行规划编制,八里店镇移沿山村、紫金桥村、东林镇星火村已完成修编。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改善农村交通出行条件,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89亿元。完成县道织浔公路延伸段、妙新线改建路基工程和妙峰山旅游公路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市里做好宁杭铁路客运专线、中心城市二环南路、长湖申航道改造、三济桥匝道等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和维稳工作。 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第一要务,全力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新排摸发现不安定因素144起,协助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化解157起。全方位搭建沟通平台,发放警民联系卡20多万张,张贴警民联系海报3万份,解决困难诉求1500余件,坚持以严打为拳头,依托各类专项行动,强力打击整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涉黑恶、盗窃“三车”、“两抢”等违法犯罪活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649起,抓获各类刑事作案成员1163人,查处黄、赌、毒治安案件613起。推进“安全生产年”活动,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道路交通、危化品、矿山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安全生产“三项控制指标”实现“三下降”。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46.33万人,其中男性22.96万人,女性23.3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6%和50.4%;农业人口22.73万人,非农人口23.6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1%和50.9%。全年出生人口3613人,出生率8.00‰;死亡人口3247人,死亡率为7.01‰;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0.79‰。
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91元,增长15.7%;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95元,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20元,增长22.9%,年末人均住房面积34.8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15756元,增长16.1%,其中生活消费支出9836元,增长14.9%,年末人均住房面积56.00平方米。
生态质量持续向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2%,COD消减率达到2.3%,二氧化硫排放量无净增;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6.2%,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3%和47.8%;森林覆盖率达到39%。新增省级生态乡镇1个。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均水平有关数据均按户籍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贸易企业;
6、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
7、本公报数据除教育、文化、卫生部分指标外均不含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