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防一览图》说起……
  • 来源: 区文广旅体局
  • 发布时间: 2020- 03- 26
  • 浏览次数:
  • 【字体:


《河防一览图》又名两河全图、全河图说,是明代治河名臣潘季驯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组织同僚绘制的,起自黄河上源,止于浙省运河,反映的是万历十六年至十八年间黄、运两河及相关河道的堤防修治等情况。

《河防一览图》是中国治河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治河图,此图无论对研究当时黄、淮、运河河道的历史变迁及演变以及工程的措施和主要成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后世从事治河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千古治黄第一人”潘季驯

潘季驯(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明代浙江湖州府乌程县汇沮村人(又名槐溪或外溪,原属湖州市吴兴区环渚乡,2002年外溪村与常田圩村合并后更名为常溪村,现已拆迁)。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任九江府推官、广东巡按、大理寺左少卿、左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潘虽贵为三部尚书,但其最主要的功绩还是在治理黄、淮上。

从明嘉靖四十四年至万历十八年(1565-1592年)的27年间,潘季驯四次出任总理河道的职务,负责治理黄河达12年之久。他在长期治水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提岀“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为了达到束水攻沙的目的,他十分重视堤防的作用,创造性地把堤防工程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因地制宜地在大河两岸周密布置,配合运用,并强调四防(昼防、夜防、风防、雨防)二守(官守、民守)的修防法规,进一步完善修守制度。黄河为患,根在泥沙,这是潘季驯的一个伟大发现。他第三次总理河道后,经过整治的黄河十余年间未发生大的决溢,行水较畅。在第四次总理河道时,又大筑黄河下游三省长堤,把黄河两岸的大堤全都连接起来,河道基本趋于稳定,河患显著减少,扭转了河道忽东忽西没有定向的混乱局面。

潘季驯不仅是“束水攻沙”方略的倡导者,而且也是坚持不懈的实践者,其治河思想也因此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治黄理论方面,著有《河防一览》十四卷,附河图一卷(即河防一览图)。这部巨著堪称中国16世纪“治黄通运”的一部代表作,而《河防一览图》实际上是潘季驯四任总河后的工程建设图


潘公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