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330502/2021-10390 成文日期: 2021-12-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区发改经信局
吴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吴兴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2-31 12:08:46

高新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吴兴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吴兴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8日


吴兴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0181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6月,中共浙江省委印发《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以湖州市区为重点,探索更大范围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吴兴区地处沪湖走廊与宁杭生态经济带、上海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的双重交汇点,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主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行动的政治需要、使命所在,更是吴兴加快接沪融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势所趋。

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吴兴优势,推动全区域全方位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我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现实基础

1.交通设施先行联动,接沪融杭联通苏皖不断加快。吴兴是全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域性枢纽和上海大都市圈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地处接轨上海、融入杭州、承接江苏、辐射内陆的复合立体交通大通道上。近年来,吴兴依托长三角之心的区位优势,推动湖杭高铁、沪苏湖高铁全面开工,申嘉湖高速公路西延全线贯通,字形高铁网、字形高速网和“Y”字形国道网加快形成,从吴兴出发20分钟可进入省会城市杭州,30多分钟可抵达上海大都市,1小时可连接长三角核心城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成功创成省级“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路网基本形成。

2.产业融合初见成效,与沪苏杭协作不断加强。全区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创新,推动首届长三角两化融合发展大会在吴兴召开,2020年长三角-吴兴产业推介会上签约项目总额高达470亿元,吴兴逐步成为长三角产业集聚集群的新高地。与此同时,吴兴紧抓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建设机遇,主动承接沪苏杭产业溢出,在扶持总部经济、创新载体以及吸引重大项目落地达产方面成效显著,先后与上海长宁区政府、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等达成区域战略合作,成功引进腾讯上海科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精星物流、浩成物联网、杭州珀莱雅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为加快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了强劲支撑。

3.文旅融合历久弥新,同周边交流日益频繁。吴兴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与周边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历来交流十分密切。吴兴与苏州同属太湖之滨,与环太湖区域同生共长,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吴之一,吴侬软语更是苏湖一带方言的代表,见证了两地之间源远流长;吴兴同上海历史相亲,每年从上海定期发往吴兴的旅游直通车也多达160班次。特别是近年来,吴兴创作出的《吴兴山水》《吴兴味道》等作品持续畅销,通过举办长三角27个城市旅游推介会、春来游吴兴、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共进推进会、长三角之心漾舟精英公开赛等系列活动,逐步成为长三角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4.民生服务共享联动,同城化待遇扎实推进。深入推进教育接轨沪苏杭,与浙理工、浙工大、苏大、华师大、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着力推动全国城市医联体试点建设,实现长三角门诊异地联网结算全面落地。积极引进长三角高端医疗和养老资源,目前区内湖州东站已开通至上海各医院健康专线,可共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先进医疗资源。吴兴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一站式办理,湖州作为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的首批城市之一,也为吴兴群众跨城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5.营商环境日益优化,与长三角联动不断加强。吴兴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了G60“一网通办专窗,在人社、市场监管、民政、公安、自规等13个部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长三角跨省通办。与江苏无锡、苏州等地建立联动机制,在太湖蓝藻治理领域实现了联防联控。与上海、苏州、黄山、嘉兴等长三角7个市区县合作建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工会工作合作共建机制,集聚了长三角工会资源。深入实施湖九条”“吴九条和人才新政4.0版,积极承接沪苏杭宁等大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外溢,2020年全区在赛迪营商环境百强区位列前60名。

(二)面临挑战

1.区域竞争不断加剧。长三角区域竞争激烈,吴兴经济体量刚迈入千亿大关,实际利用外资仅1.2亿美元,同长三角其他发达区县相比,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态势。比如,吴江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苏州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在重大项目招引和要素保障方面享受一体化诸多政策红利,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达4.6亿美元。宜兴迎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多重战略机遇,成为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在苏西南、浙西北、皖东南的影响带动力与日俱增,拥有宜江经开区、陶瓷产业园区2家国家级开发区,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高达4.5亿美元。桐乡是距吴兴最近的千亿俱乐部成员,专门设立了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并出台了相应的行动方案,在打造乌镇IP和接沪融杭方面势头强劲,仅乌镇基地就已吸引高校、海康生态圈20多个项目和30多个国内领先的物联网相关企业。

2.沪杭虹吸效应明显。吴兴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环杭州湾产业带和环太湖经济圈腹地,是接沪融杭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几年跨市域交通项目逐步推进,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接沪融杭步伐加快的同时,也面临着沪杭都市圈的虹吸影响,对长三角科创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企业资源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明显弱于周边发达市区。比如,2020年浙江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吴兴就没有企业入榜,远低于杭州滨江区的12家,余杭区的5家,以及嘉兴平湖市的3家和秀洲区的2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吸引优质要素向吴兴集聚仍是不小挑战。

3.行政壁垒依然存在。不同于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并行的体制安排,长三角受行政体制影响较强,出台的政策对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与经营经验等关注较多,产业链分工贪大图全、自建小生态,甚至动用行政力量干预企业正常迁移现象依然存在,区域内产业优势互补较弱、数据联动共享不足,抱团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吴兴虽有跨省通办专窗,但目前政务垂直系统数据尚未完全打通,横向之间数据流通存在较多阻力,跨省通办数据共享支撑明显不足,特别是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及投资等领域,与长三角其他地区联动时仍存在规出多门、各自为政、管理薄弱、监管不足等现象,导致一网通办、异地代办代收、多地联办的目标很难实现。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以争当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模范生为总牵引,充分发挥吴兴长三角之心的区位优势,整合集聚长三角各类资源和要素,放低姿态、外联内聚,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地区交通互联、科技互促、产业互融、开放互通、社会共享、生态共保和营商环境共创,着力打造南太湖对外开放的新门户、G60科创走廊的重要增长极、都市区生态宜居的幸福城,为浙江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金南翼贡献吴兴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协同、主动融入。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主动落实省市行动方案总体部署,找准吴兴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新目标、新定位,紧密结合全省四大建设、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建设,在区域协同中强化统筹推进、同步实施,以浙北再崛起的强劲之势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眼于全区一盘棋整体谋划,突出抓好吴兴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聚焦聚力打造一批全省领先、长三角前列的重点板块和标志性工程,提升跨界合作水平和区域整体竞争力。

坚持立足优势、彰显特色。发挥吴兴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优势,加快与长三角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将吴兴独有的乡村旅游特色优势和智能装备、现代纺织、金属新材料、时尚美妆等产业优势加快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坚持创新共建、开放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人才流动与科技资源共享,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实现各类高端要素在区域内便捷流动和高效配置。

(三)推进路径

立足吴兴实际,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要求,加快形成一核引领、两带强化、四区协同全方位整体推进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核引领以东部高铁新城为核心,充分抓住高铁湖州东站建设契机,强化资源配置和辐射带动功能,重点加快电子商务、科技研发、文化旅游等产业招商引资和联动发展,加大产城人融合力度,以配套促承载、以环境聚人气,加快融入江浙沪半小时经济圈,着力建设长三角区域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综合性门户枢纽。

两带强化。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建设为重点,加快融沪强吴,围绕绿色智造发展主线,聚焦吴兴数字经济、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强G60科创走廊绿色智造产业项目落地的协同合作,联动打造成为全国绿色智造样板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长极和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共建宁湖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强化与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联动,依托吴兴自然生态优势,顺应长三角区域分工趋势,加强跨市跨省多层级合作,构建与沪杭宁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合作互补体系,联合打造跨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廊道。

四区协同。创新推动湖州高新区、吴兴经济开发区、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太湖港风景区建设,加快设施共建、生态共保、产业共兴、品牌共创。湖州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高新区对接上海长宁、奉贤等重点地区和园区,共建高能级产业合作平台,大力招引长三角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长三角高新产业集聚的主阵地。吴兴经济开发区,以吴兴-南浔-吴江交界地区为切入点,重点承接江苏苏州和无锡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转移,以及优质外资企业转移,推动与苏州高新区、昆山经开区等产业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创国家级开发区。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发挥长三角一体化“活动周”作用,推动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地开展旅游合作,加快西塞“科学谷”、妙山“霞幕谷”、原乡“白鹭谷”等建设,畅通对外往安吉、长兴方向的精品旅游路线,持续做大长三角朋友圈,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太湖港景区,依托世遗的自然生态优势,做精做优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品牌,持续引育一批高质量文旅项目,吸引长三角游客来吴兴体验沉浸式的休闲农业生活,打造世界级滨湖文旅体验目的地。

(四)目标定位

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与长三角强区(县、市)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沪杭都市圈联动效应日益凸显,全区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为浙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窗口和模范生。

——长三角互联互通的新门户。进一步凸显中心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接轨沪杭、联通苏皖,全力推动沪苏湖高铁、湖杭高铁、南太湖大通道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25年,跨区域行政壁垒逐步消除,两横三纵的高、快速路网加快形成,5G网络覆盖率达到90%左右,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100%,吴兴接轨沪杭、联通苏皖的门户枢纽优势更加突出。

——沪苏杭科创转化的新高地。联动张江高科技园、苏州国际科技园等城市创新资源,重点推进吴兴南浔秀洲嘉善跨市域毗邻区域吴兴片区,围绕智能物流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快跨区域一体化创新合作,高起点打造面向全市、引领全省、辐射长三角的创新策源地。至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3%以上,科技型企业超1000家,新增一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实现零的突破。

——都市区生态宜居的幸福城。充分发挥上海向西第一山的自然优势,联动东部水脉纵横的江南水乡风情和西南山清水秀的桃源风光,着力提升与国际接轨的商贸商务、教育医疗、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主动链接杭沪苏皖高端资源要素,打造活力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长三角中心花园城市。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人均期望预期寿命达到79岁。

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统一开放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实现更高水平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实现更高质量的优质均衡,创新创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长三角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全面建立,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三、重点任务

学习借鉴杭州、上海、江苏和安徽先进的体制机制发展经验,积极破除吴兴体制机制发展障碍,着力消除跨区域政策差异、行政壁垒和信息时滞,推动长三角地区政府往来频繁、企业沟通顺畅、社会服务便利、人文交流相亲,在交通、科创、产业、开放、社会、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等领域全面建成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实施交通一体化行动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加快打造东连上海自贸区、西接中部崛起区、南连杭嘉城市群、北达苏锡都市圈的长三角区域交通支点城市。

1.打造区域高铁综合枢纽。立足宁杭高铁,协同推进沪苏湖高铁、湖杭高铁建设,全力构筑联通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关键城市的字形高铁交通网。深入实施湖杭高铁湖州东站配套工程,完善区域路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依托区域高铁和城际轨道建设,为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提供便捷服务,着力打造湖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加快高铁新城综合开发,推动东部高铁新城纳入江浙沪半小时经济圈,打造站、城、研、游融合发展的高品质对外开放门户。谋划布局嘉湖城际铁路、如通苏湖铁路、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南延等线路,共同建设环太湖轨道交通圈。到2025年,轨道交通计划实施总里程达到105.7公里。

2.织牢织密区域高速公路网。紧密对接全省四大建设,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强化跨区域通道对接和能力提升,打造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网。完善字形高速路网,与申苏浙皖高速、申嘉湖高速联动,重点推进织里至新安高速公路工程,拓展与杭州同城化便捷联系通道,扩建杭宁高速公路吴兴段,打通吴兴至杭州、南京的高速路网,推动实现高速公路智慧化发展。依托现有的318国道,加快推进104国道长兴李家巷至施家桥段、规划302省道南浔至吴兴段、214省道南延等工程,实现国省道区域全覆盖。巩固拓展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成果,全面打通跨行政区断头路、瓶颈路,加快推进城市近郊班线公交化,打造吴兴城乡一体化公路客运网络。到2025年,区内高速公路达到81.7公里,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3.谋划区域航运大格局。聚焦拓展河海联运体系,依托湖州承东启西的航运优势,以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高等级的河水运航道和综合型物流园区,打造立足全区、辐射长三角的综合性区域物流枢纽。到2025年,内河高等级航道比例达到30%,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00万吨。谋划建设高新区一类通用航空机场,探索选用南太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片核心区域建设通用二类机场,用于旅游观光、航空摄影、环境保护、空中巡逻、通勤运输、救援作业等,增强城市空中综合交通管控服务能力。

专栏1  基础设施筑网共联工程

1.轨道上的吴兴工程

加快推进沪苏湖高铁、湖杭高铁建设,主动参与环太湖轨道交通规划布局,大力推进高铁板块综合开发,依托八里店南片区域内建设沪苏湖高铁湖州东站配套工程。到2025年,接沪融杭、联通苏皖的“十”字形高铁交通网全面形成。

2.高快速联络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湖杭高速(四高连接线)、104国道李家巷至施家桥新改建工程(吴兴段)建设,深入谋划318国道南移、湖山大道南延,强化跨区域通道对接和能力提升。到2025年,“井”字形高速网和“Y”字形国道网全面优化。

3.交通枢纽强化工程

加快推动东部滨湖和西部组团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依托湖州站、湖州东站枢纽机遇,以及申嘉湖高速、长深高速、沪渝高速穿境而过的基础优势,加快实施区域乡镇交通、县级公路与高快速路口接驳工程。到2025年,吴兴交通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全面融入长三角半小时经济圈

(二)实施科创一体化行动

依托吴兴区自主创新平台,通过跨区域创新合作,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共建环太湖科创发展新高地。

1.共建太湖实验室。加快与浙理工、浙工大、钱塘科创中心等省内外高校院所跨区域合作,联合共建太湖实验室。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三个领域的优势科创资源,聚焦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国防军工用特种纤维和柔性材料、金属新材料、氢能源关键技术、新型储能技术、智能感知与控制、纺织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等研究方向,引育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实现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吴兴高能级科创平台。充分发挥环太湖高校院所科研和人才优势,共同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将太湖实验室打造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平台和科技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

2.主动融入环太湖高校联盟。充分依托湖州师范学院,深度联合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沪苏浙名校,借助外脑、外力助力吴兴发展,打造融产学研用、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职能为一体的高校联合体。拓展高校战略合作联盟,支持鼓励区内企业与长三角高校院所共建产业(企业)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加大优秀大学毕业生招引力度,推动建立环太湖流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站。

3.深化科创平台跨区域合作。加快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深化与长三角各级研发中心、特色产业基地、众创空间等科创平台合作,打造成为长三角现代物流装备发展的新高地。建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作示范园区,大力引进在沪名院名所名校来吴兴设立科研院所,打通政产学研多向转化通道,打造新时代研发在沪杭、转化在吴兴的金名片。建好用好阳山时尚谷和西塞科学谷两大生态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杭州吴智汇谷、吴兴一南非人才创新转移中心等飞地孵化器,探索与沪杭等地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主动链接一流科技资源,推动创新技术加速在吴兴孵化转化及产业化,打造长三角创新转化示范中心。

专栏2  

阳山时尚谷和西塞科学谷建设工程

阳山时尚谷位于湖州水源地老虎潭水库下游,以美妆小镇为基础,植入时尚+”概念,目前形成了一带串三区发展格局。未来将重点建设美研谷”“医美谷”“丽人谷”“养生谷”“风尚谷”5个特色小谷,完善游行步道、滨河剧场、湿地公园、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引进和集聚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基地,打造成为服务长三角的时尚乐活体验谷

西塞科学谷位于环西塞山-妙峰山片区,包括创新田”“聚贤谷两大科创片区。创新田片区主要散点布局小型创新院落、众创空间、研究所等一批田园创新空间,聚贤谷片区主要汇聚院士、科学精英、艺术家,提供会议交流、研发办公、商业与公共服务等综合功能。科学谷将重点谋划科技创新馆、院士中心等载体建设,打造成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战略支点、全国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交流平台。

4.共建数字长三角。抢先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协同推动5G网络建设,推进网络共享和异网漫游,主动搭建城市量子保密干线环网,联合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共建长三角公共数据平台,有效对接沪苏浙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数据资源整合提升,建立健全数据资源分级分类治理标准,构建全链条全周期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建设长三角区块链技术应用示范区,积极落实区块链服务网络(BSN)节点建设部署,探索区块链在高端装备、物流金融等领域的示范,推动形成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互促互进的新发展格局。

5.多渠道招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创新引领,建立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吴兴驻上海、杭州等地引才工作站作用,主动对接美、德、俄、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驻沪科研机构,定期在沪杭等地举办创新人才招聘会,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加强高技能人才引育力度,深入实施才聚湖州凤栖吴兴”“南太湖精英计划、省海外工程师等人才工程,引育一批行业顶尖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创业优秀团队。共建跨区域科技人才战略联盟,支持联合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重点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入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建设,打响吴兴科技人才走廊品牌,壮大长三角地区招才引智队伍。

专栏3  引智聚才创新工程

盯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全面深化南太湖精英计划”“南太湖特支计划等高端人才引育系列工程,构建国际化高端人才战略图谱,加快引进一批全球顶尖人才、海内外知名院士和领军型团队,着力建设顶尖人才金字塔尖。支持区域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国际化步伐。到2025年,引育国家和省引才计划人才50名以上,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100人以上。

引育高技能专业人才。实施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引育工程,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技师学院,支持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参与办学。组织开展千名吴兴技师”“百名吴兴能手暨吴兴区优秀技能人才竞技选树,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高标准打造一批省级以上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5年,力争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5%以上。

建设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实施百名硕博招引计划,吸引长三角优秀大学生、青年科技人才来吴创新创业。建立健全展会赛会引才机制,依托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经贸科技人才洽谈会等活动,吸引一批国内外青年人才落户创业,全面激发青年人才创业创新活力。到2025年,引进大学生及各类青年创新人才15万名以上,其中硕博士以上创新人才1000名。

(三)实施产业一体化行动

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以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为发展导向,加快集聚高端产业资源,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长三角产业强区。

1.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协作中心。深化与沪杭等地产业分工协作,共建产业走廊和共同体。积极承接上海先进制造业溢出效应,以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建设为重点,联合共建一批智能制造绿色工厂与数字车间。加快融入杭州数字经济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合力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立足吴兴工业基础优势,着力构建智能物流装备、精品童装、时尚美妆和金属新材料四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争创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至2025年,四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7.5%以上。

专栏4  重点产业集群

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集群。立足高新区智能物流装备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持续深化与浙大、南大等院校合作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加快集聚一批成长性高、引领性强的标志性项目、行业领军企业,形成核心平台支撑,打造以物流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精品童装产业集群。发挥中国童装之都织里镇小城市优势,加快童装行业开拓长三角高端市场,大力吸引全国知名童装企业总部入驻,加快中国童装学院、腾讯智慧物流园建设,实现童装生产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转变。

时尚美妆产业集群。借力上海东方美谷的国际影响力和线下客户群体,持续深化美妆小镇与东方美谷战略合作,探索与沪杭苏等地开展化妆品实验室、原料种植、研发团队等合作,以引进国际知名美妆巨头、美妆研发机构等为重点,联动长三角地区建立化妆品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交流合作机制,打造长三角美妆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性能不锈钢棒材(线材)、新型合金材料、军工用特殊钢材等金属新材料,在金属材料设计、生产、使用、维护等方面加强与沪苏杭协作,着力引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链主型企业和头部企业,打造长三角知名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2.争创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新高地。以建设服务业强区为目标,主动对接上海服务”“杭州服务品牌,着力引进一批长三角服务业大好高或省服务业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加快物流装备产业争创国家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建设腾讯智慧物流园,支持长三角品牌企业来吴兴布局发展金融、软件和信息、现代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上海向西第一山优势,依托生态+乡村+茶禅+田园+小镇的核心旅游资源,加快推进西塞山省级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长三角网红打卡新地标,促进吴兴现代商贸、智慧康养、文体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充分利用美妆小镇品牌集聚效应,鼓励本土企业参加中国化妆品国际博览会等活动。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

3.共建现代化产业平台体系。合作共建开发区(园区),加强与沪杭苏等地合作,鼓励高新区、开发区与沪杭等地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或区中园”“园中园,推动多地园区载体共建、配置共担、要素共享。推进小微企业园整治提升,加快标准房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升级版小微企业园。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及集聚示范园区,着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整治提升湖州高新区和吴兴经济开发区两大高能级产业平台,争创国家级平台。到2025年,全面建成以高能级产业平台为引领、若干特色化基础平台为补充的高水平现代化平台体系。

(四)实施开放一体化行动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动形成对外开放协同联动新格局。

1.打造长三角新型贸易中心。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深入推进湖州(织里)童装及日用消费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主动参与建设全球数字合作城市联盟,支持鼓励吴兴企业赴广交会、京交会、上交会等国家级数字贸易博览会参展办展,力争到2025年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超200亿元。创新发展服务贸易,积极申报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接沪苏杭等优势资源,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信息服务、涉外旅游等领域,推动服务贸易全区域发展,打响服务贸易吴兴品牌,到202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拓展多元化市场,建设吴兴纺织服装、物流装备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美欣达、大东吴集团等浙江出口品牌,推动区域高附加值产品持续深耕长三角,开拓中东欧、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

2.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引导吴兴企业参与搭建省市境外投资服务平台,主动布局生产基地、物流基地、展销中心等,鼓励外资企业采取股权并购、利润再投资、境外发债等手段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动智能装备、美妆时尚、织里童装等优势产能走出去。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建立与国际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积极落实外资六条”“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十条等优惠政策,推动外商投资便利化。力争每年引进5亿元以上沪资签约项目10个以上。高标准建设中韩(吴兴)国际产业合作园,打造时尚美妆产业外资集聚高地。

3.深化开放平台对接合作。加强与长三角自贸区跨区域联动,及时跟踪对接自贸区扩容动态、发展经验,探索开展自贸金融、跨境金融业务创新,借力上海自贸区免税优惠政策及窗口优势,打造上海自贸区的协作区。立足现有高新区、经开区平台优势,深入对接沪杭苏重点园区,大力引进高端设备和国际先进技术,开展技术合作和转移分工,共建吴沪吴苏吴杭高能级合作平台。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加强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战略载体的联动,建设示范区紧密型联动发展区。高水平举办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吴兴经贸科技人才洽谈会、丝绸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做大做强会、展、赛,提升吴兴国际知名度。

(五)实施民生一体化行动

率先建立推动城区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导向,争当共同富裕示范表率,共促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打响优学吴兴品牌。深化基础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学前及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上海世外教育集团等长三角名校教育集团落户吴兴,鼓励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通过异地研修、高质量培训等方式,引育一批教育家型的名校长、名教师,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共同发展职业教育,依托湖州职校、湖州电大等职业院校,联合周边高职院校开展技能竞赛、实训交流活动,积极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培育高技能人才。积极争取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来吴兴设立分支机构,同复旦、浙大、苏大等高校院所主动开展校际结对、跟岗挂职、引进课程、师生互访等交流活动,探索联合共建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发展教育共同体,联合共建“长三角区域教育跨界合作联盟”“区域性科研帮扶联盟”等交流平台,积极对接杭嘉湖宁绍苏锡常宁等城市区域教育资源,至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4年以上。

专栏5  教育名师攀峰精进工程

深化省外合作交流。加强与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对接,深入推进名校长工作站、名学科教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坊、各科各层次教师走出去开展学习培训与进修交流。

主动对接省内工程。积极对接省浙派教育家培养工程、中小学双名双特工程、中小学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加快双学科复合型硕士层次中学教师培养、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育,争创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探索区域人才培育新模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模式,推进适合各年龄段、各层次教师的青年教师攀峰行动计划,引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区域基础教育领军人才。

2.打造健康浙江示范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虚拟应用场景和演练互动平台,强化长三角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支持长三角名医院来吴兴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的方式设立分院,扩大跨省域定点医院覆盖范围。完善医保异地结算机制,建立长三角异地结算信息沟通机制和门诊直接结算应急方案,扩大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合作范围,实现异地住院、急诊、门诊直接结算全覆盖。加强医卫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深化与沪杭等地国家级医疗基地的合作,定期选送吴兴医卫人才、管理人才到长三角名医名院开展学习培训,支持区外医务人员到吴兴开展学术交流和私人执业医务人员短期执业。共建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推动跨区域体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互认,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3.推动社保就业和公共文化互惠共享。构建精准智慧的大救助体系,探索社会保险跨区域统一服务和转移接续政策,提升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经办效率,加快实现长三角社保一卡通。完善长三角高校毕业生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加强长三角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市场化联盟建设,至2025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8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善吴兴城市书房、农村文化礼堂等文化基础设施,织里镇文体中心,加快推动港文化、丝绸文化走出去,吸引长三角其他优秀文化走进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到2025年,文化企业上市(挂牌)公司达到2家以上。

(六)实施生态一体化行动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空间共保、生态廊道共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吴兴。

1.加强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支持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全面推进土地绿化和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强化平原山体景观绿化彩化扩面提质,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一村万树示范村。实施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沿南太湖大道、吴兴大道等道路景观和沿环城河、龙溪港、“一塘十山十漾”等滨水景观节点改造提升,打造百里绿道网。实施环太湖流域、西山漾、移沿山等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提高湿地保护率。数字赋能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推动妙西矿山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打造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2%以上。

2.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合力推进五水共治,实施南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开展重点河湖库塘蓝藻防控及河道清淤,加快推进八里店南片、东林镇平原区等地水系综合整治,至2025III类以上水体比例保持100%。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园区集中供热,共同实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联合加强城市道路扬尘整治,采用蓝盾一号实现大气智慧化管控,到202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升至90%。加强危险化学品跨界运输管控协作和固危废污染联防联治,统一固危废防治标准,严格防范吴兴工业企业搬迁关停中的二次污染风险,提升固危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共建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清单等数据常态化共享,打造长三角生态环境最优区。

3.创新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探索建立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与长兴县、太湖旅游度假区、吴江市沿湖生态屏障一体化建设,联合杭州、德清、南浔、安吉等地深化苕溪流域治理,建立健全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创新跨区域联动监管模式,采用混编方式发挥生态联勤警务站作用,加强区域环保执法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提升区域污染防治的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构建环太湖生态文化圈加强与周边毗邻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和生态旅游协作,联合打造环太湖生态文旅线路,打响环太湖生态文旅品牌,协同推进环太湖文旅企业联动、旅游市场客源互送、环太湖文旅市场执法联动、环太湖文化基因解码合作。

专栏6  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工程

空气质量联合会商。强化臭氧预警和重点时段空气质量保障,参与建立长三角空气质量联合研判和防控工作机制,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标准,强化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

水环境联合治理。深入实施环太湖流域港水系、水环境联合治理,积极参与京杭大运河水体联保专项治理,探索共建跨行政区域水资源环境、水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协调机制。

固体废弃物联合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联合整治,建立危险废弃物跨区域协同监管、非法倾倒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联手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到2025年,建成全域无废城市

(七)实施营商环境一体化行动

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深化与周边城市放管服联动,加强区域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对接,推动建立统一开放大市场,打造长三角营商环境新高地。

1.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企业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平台功能,健全标准地+承诺制+一窗代办机制,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向最多80迭代升级。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事前事中事后评估体系加快涉企服务事项跨区域一窗收件、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参与实施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15分钟办事圈,打造长三角掌上办事之区”“移动办事之区

2.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充分发挥吴兴驻沪杭等地人才工作站作用,千方百计招引长三角高端人才,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长三角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快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建设,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试点建设,推广绿色园区贷金融创新吴兴样板,参与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探索联合共建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共同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3.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联合开展重点行业和新兴领域放心消费专项规范行动,建立健全促进满意消费机制,多维度构建夜间经济体系,全面打响放心消费在吴兴品牌,推动形成放心消费新格局。发挥吴兴跨境电商产业优势,支持企业零售新业态、新技术率先在长三角区域布局。推进区域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发展,大力拓展绿色农产品市场,协同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共建长三角农产品流通平台。

4.共同打造信用长三角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推动在环境保护、食品药品、产品质量、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实现各类红黑名单信息的跨部门归集和跨区域应用。推动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加强长三角区域征信机构协同监管,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共享共用,健全信息共享、监管共用、规制共建的全域信用体系一体化工作机制。完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推进市场信用评价发展。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实现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信用信息的全覆盖。

专栏7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程

深化长三角一网通办加快建设移动办事之区”“移动办公之区,发挥G60“一网通办专窗、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作用,配合推动与长三角城市政务服务通办端口互通、跨区域身份认证和登记文件互认、市场主体资质类信息共享,实现长三角区域市场主体跨区域全网办、一窗办、限时办

增强人才政策执行一致性。打通跨区域人才数据壁垒,建立统一的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和服务制度,推动吴兴与长三角城市信息共享、人才互认,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开展营商环境与沪杭对标。借鉴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主动对标沪杭,查找自身短板,聚焦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纳税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力度,做精做优保姆式服务。

四、重点平台

以接沪融杭为重点,发挥吴兴北接苏锡、东承嘉沪、南融杭绍、西通皖宣的地理优势,着力打造一城三区三镇全方位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板块。

(一)高标准建设东部高铁新城

一核、两带、四厅、六镇为主线,以文旅休闲和创新创意为核心,向北联通苏锡,联动保护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打造南太湖的重要门户;深化与苏州工业园、吴中经开区、高新区等重点开发区、园区合作,积极承接苏州外商投资的溢出效应。向东衔接嘉沪,以嘉沪两地人才创业园为抓手,主动承接嘉沪人才资源转移,搭建人才项目研发在嘉沪、转化在吴兴”“起步在嘉沪、发展在吴兴的快速通道;主动融入大上海都市圈,完善旅游服务配套,打造嘉沪市民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向南直抵杭州,积极承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西科创大走廊溢出效应,打通联杭公共服务数据平台,持续推进在杭飞地经济发展;加强与杭州都市区、金义都市区的互联互通,在功能布局、产业协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强化规划对接和战略协同,打造浙北高端要素的重要集聚地。向西借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契机,主动与长兴、安吉及安徽广德既有的装备制造、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开展合作,加快实现优质产业向吴集聚;畅通与安徽长江以南内陆地区内循环开放融合的交通、贸易、创新和生态西延通道。

(二)高标准建设三大重点区域

1.吴兴经济开发区

借鉴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发展模式,架好经开区与其他区(县、市)政府、高新区的交流桥梁,着力构筑区域分工合理、产业互促的协同发展体系。一是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积极拓展经开区发展空间,服务好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统筹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埭溪、东林合力建设吴兴经开区高能级产业平台,打造工农互促、产城融合的南部城乡融合示范区。二是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充分抓住沪苏杭产业外溢的优良契机,以新型纺织、时尚美妆、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以新凤鸣等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纺织产业集群,以力聚、德马等龙头企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沪苏杭等地加快开展驻点招商和高密度、有特色的主题招商活动,提升经开区万亩大平台的产业影响力和平台辐射力。三是深化与长三角园区一体化合作。整合原织里分区、原埭溪分区、美妆小镇、东林分区为临港片区和新东林片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深化与沪苏杭等重点区域、重点园区的合作,探索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虹桥商务区、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昆山经开区等开展战略合作,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

2.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区)

依托高新区自主创平台和载体,畅通跨区域创新合作通道,主动参与G60科创走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大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一是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加快高新区扩容提升,优化整合经开区织里分区、织东工业园区等园区,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加大产业培育、人才引进、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动成为浙北重要增长极。二是加快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完善物流装备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大力吸引沪苏杭优质物流装备项目集聚,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金属新材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以三一装备、世仓物流等龙头企业为主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以东尼电子等龙头企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以万邦德等龙头企业为主的金属新材产业集群,推动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打造高品质站产城融合对外开放门户。加快城市空间东拓步伐,提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空间承载力,以智慧化手段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社会治理先行地、美好生活试验区。

3.西塞山省级旅游度假区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集聚一批集生态康养、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大好项目,打造享有国际美誉度的原乡休闲目的地、全域文旅示范区 .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做优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妙山村、西塞“科学谷”、原乡小镇等重点区域生态旅游价值,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环线、智慧化旅游设施建设,合作开发一批长三角“高精特”旅游线路。二是打响“爱上西塞山”旅游品牌。持续办好西塞山国际越野赛、西塞山采茶节、“春来游吴兴、爱上西塞山”等系列活动,利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向长三角、全国主要城市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来吴休闲、旅游、消费,着力提升度假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共保长三角文化遗产。办好陆羽茶文化节暨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状元文化节和西塞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论坛活动,实施文旅融合IP工程,参与建立长三角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合作交流机制,深入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吴兴历史文化特色资源。

(三)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2.0

1.织里中国童装之都

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加快数字技术和童装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打响中国童装之都品牌,推动实现时装看巴黎,童装看织里。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童装总部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上市企业总部园集聚优势,大力引进全球性、全国性知名童装企业总部,支持国际童装品牌在吴兴设立境内总部、浙江总部,提升童装市场融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二是创新组建中国童装学院。发挥沪苏浙皖中心区位优势,共建童装产学研合作基地,着力打造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童装专业人才培育中心。三是提升创新服务水平。集中精力主攻童装研发、设计等关键性工艺,优化中国织里童装检测中心等重点行业服务平台,通过生产外发、举办长三角童装设计专场发布秀等形式,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四是支持跨境电商童装产业发展。加快布局建设织里电商仓储中心、智慧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培育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新型营销方式,积极开拓完备的专业电商服务模式。到2025年,争取成为全省首批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童装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

2.埭溪美妆小镇

依托美妆小镇健康时尚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化妆品终端、配套产业,加快打造以化妆品生产为主导的全产业链,打造中国美妆产业集聚中心、中国美妆文化体验中心和国际时尚美妆博览中心。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深化与上海协同创新。深入开展美妆小镇与上海东方美谷战略合作年活动,发挥韩佛、衍宇等企业的龙头作用,强化互延长板、错位补链,支持在美妆要素集聚、企业培育、产业升级等方面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的化妆品主题公园、大师创意工作坊、美妆技术学院。二是加快智能技术与美业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在原材料来源、产品创新、配方完善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美妆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强化美妆品牌集聚效应。完善入园配套政策与服务,着力引育一批品牌实力雄厚、辐射能力强劲的国际一线化妆、护肤品牌,集聚长三角美妆科研力量与研发人才,打造美妆行业外资集聚示范地。

3.丝绸小镇

坚持产城人文生五位一体,加快建设特色小镇2.0版,将丝绸小镇打造成集丝绸产业、历史遗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小镇一是推动丝绸+文化走出去。加快建设丝绸小镇创业文化旅游项目,重点推进湖州悦城里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涵盖教育培训、设计研发、产品展示销售、配套服务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擦亮世界丝绸之源金名片。二是提升丝绸+旅游融合水平。围绕丝绸文化主题,推动丝绸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建设茧丝绸产业三大中心为依托,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着力打造长三角最具丝绸文化韵味的国际丝绸时尚中心”“东方丝绸交易中心丝绸文化体验中心三是加速丝绸+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小镇现有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深入推进智慧园区+互联网建设,加快产业转型数字赋能,创新跨界合作、IP衍生品、品牌联盟等模式,精准实现人群细分和人群定位,打造定制化、场景化消费社群,全面提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吴兴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工作,研究审议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协调解决跨区域合作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发改经信局负责做好与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合作办、省市发改委的沟通衔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决策部署,明确责任分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推进方案。区级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承接各项任务,并负责细化实化各项具体措施,保障落实到位。

(二)强化制度保障

学习借鉴长三角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和创新政策,发挥地方立法对我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争取一体化发展相关工作纳入上级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为吴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积极参与建立地方政府间政策协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多方政策协调机制。参与制定全市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长三角区域干部互派挂职制度。

(三)强化载体支撑

建立吴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库,围绕产业协作、基础设施、科创平台、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建立一工程一部门责任机制,确保每个标志性工程的部门责任落实到位,按质按量取得实质性成效。每项工程要明确建设主体、建设内容、资金筹措、竣工时间等要求,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为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强化长三角一体化标志性工程、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形成一体化推进强大合力。

(四)强化监督考核

区委、区政府将任务落实情况、相关工作成效纳入区委年度综合考核、区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事项进行监测分析和动态评估,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区级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定期将工作落实情况反馈至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大问题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区委、区政府监督部门按规定开展督促检查,根据工作落实情况定期调度、跟踪分析、加强督察,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附件:吴兴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重大项目表

附件

吴兴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重大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年限

建设内容和规模

总投资(亿元)

“十四五”计划投资(亿元)

责任主体

(一)交通建设项目

1

湖杭高铁湖州东站配套工程

2020-2025

为加快推进湖杭高铁湖州东站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以及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功能,保障交通顺畅便捷,拟选址八里店南片区域内建设湖杭高铁湖州东站配套工程。项目总用地约430亩,新建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22

13

湖州吴兴南太湖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

“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行动

2021-2030

项目主要为织里镇、道场乡、埭溪镇、东林镇、妙西镇、八里店、高新区整体交通提升。

80

41

吴兴区交通局

3

吴兴区县级公路工程

2021-2025

建设内容包括:大港路北延,一级公路约5.2公里,总投资约8.3亿元;同心路(吴兴段),一级公路约7.3公里,总投资11.7亿元;湖山大道南

延吴兴段,一级公路8.4公里,总投资约9.3亿元。

28.02

28.02

吴兴区交通局

(二)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项目

4

吴兴区污水零直排及污水处理厂技改提升工程及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工程

2020-2022

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吴兴区,建设范围包括吴兴区湖东街道、道场乡、织里镇、东林镇、埭溪镇。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业园区的雨污水管道改造;住宅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城镇居民住宅区污水改造);集镇市政管网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

5.23

3.28

吴兴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5

吴兴区东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020-2027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湖州市东部市政道路路网工程项目(东部新城绿化亮化提升工程、西山周边配套及商业开发项目、乌山公园建设项目及升山大桥建设工程项目)、东部新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

56.57

43.57

湖州吴兴南太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6

吴兴区中小学建设项目

2020-2025

吴兴区第一中学改扩建,高新区新城中学、织里实验小学东校区扩建,诸葛小学新建等工程。

23.00

20.50

吴兴区教育局

7

吴兴区幼儿园新建工程

2020-2025

新建诸墓漾幼儿园、织里中心幼儿园、轧村幼儿园、道场乡幼儿园。

1.20

0.80

吴兴区教育局

8

吴兴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

2020-2025

主要包括吴兴区中医院建设工程、吴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市120急救点、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区卫生信息中心及高新区、织里等乡镇卫生院建设建设工程。

13.42

11.12

湖州市吴兴区卫生健康局

9

八里店镇常潞家园建设工程项目

2019-2021

项目总用地136.6亩(其中净用地134亩),新建总建筑面积123005.63平方米,安置总户数924户,占地面积24965.8平方米,建筑密度27.94%,容积率1.388,绿地面积26964.277平方米,绿地率30.18%。

3.50

0.70

湖州吴兴南部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三)高新技术与产业项目

10

年产5840万件电脑及手机金属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

2019-2021

项目总投资1.2亿美元,总用地面积112亩,主要建设电脑、手机等设备的金属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1亿元。

5.60

4.6

湖州安力科技有限公司

11

年产1.5亿件精品童装及研发中心项目

2020-2023

购置自动裁床、电脑缝纫机等设备,形成年产1.5亿件精品童装的生产能力。

12.20

11.60

浙江和兆服饰有限公司

12

年产2亿件精品童装智能化生产线项目

2020-2022

购置智能化缝纫机、自动化裁剪流水线、吊挂系统及其他配套设备5025台(套),形成年产2亿件精品童装的生产能力。

10.00

9.50

湖州织里童装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13

年产500台(套)新型数控装备和发电成套设备的智能制造项目

2020-2022

购置国际最先进的数控龙门铣、数控落地镗、数控立车、焊接机器人等设备,形成年产500台新型数控压力机、滚齿机成套装备和水电、风电、火电、核电等核心部件的制造项目。

21.00

20.00

浙江振兴阿祥集团有限公司

14

湖州机器人产业基地

2022-2025

项目总用地约100亩(约66666.7平方米),新建总建筑面积约72958.96平方米,主要包括单层厂房、花园式厂房、三层厂房、综合楼、室内装修、相关设备设施及室外配套(园区道路、景观绿化、亮化照明、管网等)。

10.04

10.04

湖州吴兴新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5

年产100万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项目

2020-2022

购置全自动扁铜线电枢生产线,电子装配线,总成装配线,全自动动平衡机等设备。形成100万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能力。

7.90

 7.40

浙江龙芯电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16

年产4000万套耐高温高压新能源汽车线束项目

2021-2023

引进PTFE1800推挤设备生产线,进口全自动Komax端子压接设备,进口Schaefer半自动端子压接设备等关键设备置。形成年产4000万套耐高温高压新能源汽车线束的生产能力。

7.00

7.00

浙江创特新材科技

有限公司

17

年产20万台(套)新能源汽车电机项目

2020-2022

购置高速冲床、伺服压机、槽绝缘插入机、绕嵌一体机、扩槽机、中整机、精整机、机器人、连续浸漆机、转子整形机、铸铝机、CNC加工中心等设备。形成年产20万台(套)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核心原材料电机专用线(电磁线)、核心零部件等生产能力。

5.00

4.50

浙江科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18

年产25万吨高性能铝合金异型材产业化项目

2019-2023

引进关键设备熔铸设备、挤压设备、铝模板设备、汽车轻量化设备、立体仓储及相关辅助配套设施,年新增绿色建筑铝模板17万吨、年新增汽车轻量化铝材8万吨。

55.00

47.00

栋梁铝业有限公司

19

年产15万吨新型节能特高压电力器材项目

2020-2023

项目总用地310亩,新建总建筑面积260220平方米,本项目拟添置折弯机、高压铸造机、焊接一体生产线、型钢流水线、数控钻床等设备,形成年产15万吨新型节能、绝缘特高压电力器材的能力。

14.10

8.00

湖州飞剑杆塔制造有限公司

20

年产27万套油品传输设备项目

2019-2021

项目总投资5亿元,用地面积约82.1亩,从事自封加油枪、油气回收加油枪、油罐车等石油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9370万元。

5.00

3.60

湖州爱乐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21

年产6000万平方米高科技技术绿色环保版材项目

2021-2023

购置全自动卷筒胶印版材生产线、自动纠偏机、数码制版机、ctp数码版连续生产线等设备,形成年产6000万平方米高科技技术绿色环保版材。

10.00

10.00

浙江旗创新材料科

技有限公司

22

新建年产12万片碳化硅半导体材料项目

2021-2022

购置升华法长晶炉、线切机、倒角机、抛光机

等先进生产检测设备,形成年产12万片碳化硅衬底材料的生产能力。

7.00

7.00

浙江东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3

年产60万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新材料智能生产线项目

2019-2022

该项目总用地约228亩,拟新建聚酯车间、纺丝车间、仓库等建筑物163345平方米。

20.00

9.00

湖州中跃化纤有限公司

24

年产1900万平方米新型保温材料和5万吨装饰材料生产项目

2020-2022

项目总用地89.761亩,建筑面积95265平方米,购置喷涂系统、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生产线等设备,形成年产2000万平方米的新型保温材料生产能力。

5.60

5.00

湖州绿色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25

年产180万吨功能性、超仿真差别化纤维项目

2020-2025

本项目拟征地700亩,新建生产车间等建筑物669740平方米,采用国内先进的聚酯熔体直纺在线添加吸光剂、亲水剂等连续化工艺技术,三釜流程,进口世界先进的新型牵伸卷绕设备,设置5套聚酯装置、70条纤维新材料生产线(共3600位,其中备用240位)、60台加弹机,以及配套的辅助生产装置及公用工程装置,形成年产180万吨功能性、超仿真差别化纤维的生产能力。

70.00

69.50

湖州中磊化纤有限公司

26

湖州海亮国际康养度假小镇

2019-2027

本项目属于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开发建设森林养生养老,医疗健康,现代农庄,休闲度假等业态,建设宜养宜居宜游的高水准国际化综合性的生态旅游康养度假基地。

52.00

40.00

浙江海亮尊年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27

中国东林神农健康谷一期

2019-2022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0亩,新增总建筑面积59912㎡,其中地上51528㎡,地下车库8384㎡。主要建设以被动节能技术为核心的亲子休闲健康度假酒店项目,打造华东地区高端旅游度假首选目的地。

5.00

3.60

浙江伟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28

年产29万套空气净化及水处理设备项目

2019-2022

项目总投资10亿元,总用地面积174亩,一期56.4亩,建设智能环保装备产业园项目。

10.00

7.50

浙江安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9

美欣达循环产业园项目

2019-2022

项目总用地295亩,建设内容包括年产10万辆废旧汽车智能拆解循环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年回收处理10万吨废轮胎绿色循环利用项目。

12.30

5.00

湖州物资汽车设备更新回收有限公司

30

丝绸小镇创意创业文化旅游项目

2018-2025

主要建设三大板块,包括湖州·悦城里项目,丝绸小镇婚庆产业园建设项目、丝绸小镇创意产业园建设工程项目。

15.00

6.50

湖州吴兴南太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吴兴区交旅投集团

31

西塞科学谷一期(聚贤谷)

2021-2025

主要建设西塞科学谷科研院所,科学谷酒店及会客厅,书画苑与综合陈展中心,科学公园等。项目建设后,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4000人左右、知名科研院30家 、科学技术实验室4个。

20.00

20.00

浙江西塞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32

妙禅谷

2019-2022

项目位于吴兴区妙西镇肇村村,于2019年初开工建设,项目占地425亩,其中建设用地24亩。建设健康养生、特色民宿、生态休闲、生态观光等业态的休闲度假基地。

7.30

6.13

湖州状元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33

湖州市多媒体产业园三期

2020-2022

项目总投资5亿元,用地面积120亩,新建建筑面积18.9万方,主要建设多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集聚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并服务城市多媒体产业发展。

5.20

4.20

湖州创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34

吴兴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

2020-2025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提升,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体效能,加快童装、物流装备、美妆等3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内容包括吴兴童装产业创新综合体、吴兴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吴兴美妆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5.50

3.80

织里镇、高新区、埭溪镇

合计




630.68

4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