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330502/2021-10391 成文日期: 2021-12-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区发改经信局
吴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吴兴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2-31 12:13:01


高新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吴兴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是列入我区“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录的重点规划项目。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吴兴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0日



吴兴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吴兴区高水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全面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数字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打造“生态吴兴、科创新城、产业强区、幸福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浙江省公共服务提升“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及《湖州市公共服务提升“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深入实施“八大行动”、贯彻落实“六重建设”,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在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同时,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力度。至“十三五”期末,吴兴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硬件设施跃上新台阶,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步伐明显加快,共建共享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开创“十四五”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回顾

1.公共教育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加速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并积极改善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全区的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100%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全区80%以上的中小学和60%以上的幼儿园建成“智慧校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97.73%

2.劳动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搭建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建立了一园两中心,即湖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吴兴美妆小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吴兴区中心城人力资源超市;打造了三院五基地,即湖州美妆学院、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学院、童装学院、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农村电商培训基地、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特色小镇就业创业指导基地、专家服务示范基地;建立了创业创新载体,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场地支持、水电网络费用减免等服务。全区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7.29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3.社会保障功能持续加强。大力开展“社保标准化”创建,完成了对经办服务场所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的统一改造。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实现省外联网结算。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从城镇向农村扩展,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法定户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1.2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2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2.7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59万人,参保率99.77%,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4.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全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实施十大类便民措施,群众就医日趋方便;探索实施城市“医共体”建设,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智慧结算率大幅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由83.46岁提高到84.00岁,婴儿死亡率由6.8‰以下下降到5‰以下。

5.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大力实施保障房建设,城乡统筹、镇村一体、同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城市发展。配套功能不断完善,镇区品位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整治,成功实现了城市提档、环境提优、幸福提升。

6.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通过整合资源,促进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基本建成,建设4“城市书房”(聚星、文苑、中丝、都市家园)。成功创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文化强镇2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6个,建成文化礼堂86个。全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遍布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9平方米,远超省平均水平。

7.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顺利入选生态环境部“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融合进一步深入,美丽生态河道创建9条,实现绿色矿山创建全覆盖。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获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蓝天杯”,水环境质量全域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连续五年达到100%

“十三五”期间,我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全区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尚未系统建立,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对象准入、服务管理等标准仍不健全。与均等化的要求相比,城乡间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十四五”时期,必须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有效供给、提升质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角度来综合施策施力,加快构建高标准、多层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领域日益增加的均衡、安全、优质要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区面临全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要求,对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来多方面影响。

1.共同富裕目标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吴兴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迈出坚实步伐”的新阶段,吴兴争当共同富裕示范表率谋划打造共同富裕十大标志性工程十件大事,着力探索形成具有吴兴特色的共同富裕模式。在此背景下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新型城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领域的投入建设,推动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得公共服务在稳增长、惠民生、补短板、防风险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2.数字改革孕育新突破

新一轮科技改革蓬勃兴起,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阶段,为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数字技术创新和突破可以带来公共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数字技术将改变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从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向合作提供者转变,从直接提供者向服务的合作伙伴或监管者转变,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服务整体效能将进一步增强。

3.人口结构发生新变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应对老龄化和鼓励生二胎的交汇期。吴兴区人口总量增长将放缓,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对安全健康的需求、精神文化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宜居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经济发展促使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对吴兴区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资源布局、覆盖人群等带来较大影响。

4.人民生活呈现新需求

“十四五”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群众对提高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安全、社会信心等方面的愿望更加强烈。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要求更加紧迫。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省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总体部署,以湖州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为总纲,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数字化改革为助推器全面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公共服务优质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为抓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努力建设“生态吴兴、科创新城、产业强区、幸福家园”,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示范区成为助推湖州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的重要引擎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普惠化、纵深化、全覆盖。

2.坚持保障基本、筑牢底线。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兜底作用,优先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严格落实、保稳守底。立足区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社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力度,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困难问题,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3.坚持增强补弱、多方合作。补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社会化供给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

4.坚持数字牵引优化整合。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和资源的科学布局和优化整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服务水平和供给效率。

5.坚持创新机制、改革增效。创新公共服务实施机制和财政保障机制,更加清晰财政支出责任划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吴兴人民提供更多样、更优质、更高效、更精准的公共服务,助力打造吴兴“幸福家园”,基本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到2025年,社会事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市前列,社会事业领域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基本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提供有力支撑。

保障水平更高。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前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保障能力。

服务更加均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全面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大幅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户籍之间、群体之间公共服务差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居民。

群众更加满意。服务资源总量明显上升、效率明显提高,服务设施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机制有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动态调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吴兴区十四五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名称

2020

2025年目标

托育照护服务

1

3岁以下儿童标准化发育监测筛查率(%

80%

90%

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2.5

4.6

3

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率(%

80

现代教育服务

4

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4.61

15.5

5

普惠幼儿园(含公办园)幼儿在园占比(%

85.47

90

6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

99

99

7

义务教育毛入学率(%

100

100

8

义务教育生均事业性经费城乡比

1:1.23

1:1.25

9

持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学前段

90

90

义务段

98

98

高中段

80

85

就业创业服务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左右

11

城乡居民收入比

1.66:1

1.63:1

1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38

12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

4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以内

3以内

15

残疾人就业率(%

68

70

16

政府扶持创业人数(万人)

0.15

0.75

17

职业技能培训(万人)

1.3

6.5

兜底保障服务

18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

98

>99

19

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覆盖率(%

80

90

20

每万人口拥有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人)

30

50

卫生健康服务

21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6

7.5

22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常住人口)(人)

3.25

4.3

23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

3.82

4

24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9.27

8.5

25

传染病收治能力(床/万人口)

1.5

26

人均预期寿命(岁)

83.3

83.5

27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9.78

99

生活环境服务

28

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

26

26.5

29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7.7

90

30

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26

25

31

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

100

100

文体旅服务

 

32

居民综合阅读率(%

88

93

33

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891

950

34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65

3.0

35

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万)

0.8

2

36

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100

100

37

新增图书借阅率(%

6.1

23

38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28.4

40

健康养老服务

39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55.5

58

40

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人)

14

28

41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72

便民生活服务

42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7

0.0135

43

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

87.52

90

44

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98.5

98.5

45

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

99.5

99.5

46

药品安全公众满意度(%

87.8

>90

47

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个)

3.13

5.5

48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90

92

拥军优抚服务

49

转业军官和由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

(退出消防员)安置率 %

100

100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供给体系

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各个领域的标准体系,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打造让人民满意、促进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制度供给体系。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以标准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明确权责关系、创新治理方式。统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等因素,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发布及服务程序。落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标准的实施应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分析和社会满意度调查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与人群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优先向农村倾斜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设计,实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张清单、一套标准、一套评价指标”,全面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打造“无差别城乡”。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提供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人群差距。

2.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

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数字系统支撑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依托“湖州城市数字大脑”,开展智慧应用建设,打造“万物智联”先行区。以数字化助推“一件事”集成改革,推进公共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智能办构建优质、精准、普惠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体系,推动包括一窗受理、地图服务等通用组件落地,加快“刷脸办”“智能秒办”“无感智办”等便民场景建设与应用。

不断丰富公共服务数字应用场景坚持集成创新,按照形迭代模型,打造一批惠企惠民、好用易用的综合场景,全面推进旅游景区、农贸市场、医疗机构、城乡公共厕所等场所智慧化服务提升,形成破点连线成面立体最优方案,推动公共服务整体性优化和系统性重塑。推动数字社会和未来社区融合,持续推进数字生活、数字教育等新服务跨部门协同应用。

推动公共服务业务创新协同。聚焦提升教育、就业、居住、文化等领域办事体验不断优化数字公共服务各领域流程。健全全统一、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为基础,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一网通办”。开展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及子场景梳理,制定系统集成清单和数据共享清单,协同推动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

3.大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增强公共服务财政保障力度。夯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财力需求,严格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保障制度和增长机制。拓宽预算资金统筹范围,优先统筹安排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探索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资源(钱)随人走”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实现由政府或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向购买服务转变。制定发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引入竞争机制,明确适合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和效率。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价机制、招投标机制、购买流程和购买服务评估机制,规范公开公共服务购买内容、服务要求、服务流程等建立信息公开、承接主体明确、服务行为规范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环境。

丰富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最大限度整合人、财、物资源参与公共服务供给鼓励和引导国有经济以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租赁、承包等形式参与公共服务,进一步明确参与领域和条件,拓宽国有经济进入渠道,健全国有经济退出标准和程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有序开放市场准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市场监管构建责任清晰多方参与依法监督的服务质量促进体系

)提供更加普惠高质的托育照护服务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婴幼儿托育照护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监管,提升生育、养育、教育质量,遵循婴幼儿成长特点和规律,保障婴幼儿的健康和安全,促进婴幼儿在身体发育、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规划布局,强化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满足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提升妇女、婴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水平。

1.高水平实现优孕优生

提升优孕优生服务质量。落实免费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健全妇女“两癌”筛查长效机制。强化高危妊娠风险筛查和分级管理,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深入实施优生促进和优生“两免”政策,提高孕前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覆盖面,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防治体系和服务体系,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系统、规范的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和计划免疫等服务。

加强婴幼儿健康管理服务。逐步扩展吴兴区妇幼保健院规模和功能,提高区镇两级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全过程管理的妇幼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孕产妇全周期管理。加强婴幼儿发育监测和筛查评估,加速推进孕产保健、新生儿访视和婴幼儿定期健康检查。带动婴幼儿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规范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2.稳步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

加强普惠型托育服务资源供给。创新发展家庭照护、社区统筹、社会兴办、幼儿园办托班、企业内部承办、机关事业单位承办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模式。通过普惠托育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居住区按标准配置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提高城乡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幼儿园托班设置率、婴幼儿入托率,培育建设一批管理规范、服务模式可复制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合理规划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队伍,鼓励高等院校设置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加快培养育婴、保育、保健等专业人才。对婴幼儿家长开展科学育儿知识传播和宣传教育,为婴幼儿家庭提供科学的养育指导,融合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优化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

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在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引导作用,统筹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增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强化各部门协同,通过政府、家长、社会等多种途径,形成综合监管体系,加大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监督和管理,大力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化发展。按照儿童优先的原则,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特点,根据工作基础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加大对社区和农村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婴幼儿服务设施,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安全管理机制和服务评价标准,及时调整和丰富普惠性托育点的托育内容标准和要求,向有照护需求的家庭做好宣传引导,满足婴幼儿家庭的照护需求。

落实智慧托育服务。结合婴幼儿照护实际和发育规律,加强托育信息支撑,推广应用托育信息管理平台,加快构建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加速实践托幼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整体性教育。以数字赋能为动力,合理应用大数据分析,建立智慧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出生“一件事”联办系统升级、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免费检查项目报销掌上办理全覆盖,构建面向妇幼人群的全流程掌上医疗健康服务和智能化托育服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科学便捷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

专栏十四五托育照护服务项目

(1)母婴安全保障行动。每半年开展一次孕产妇、围产儿、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落实孕期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对有异常情况者按医嘱适当增加检查次数,首次产前检查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查,免费提供产前筛查。

(2)儿童健康促进行动。推进公共场所母婴室标准化建设,开展免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双指标法”筛查项目和3岁以下儿童标准化发育监测筛查项目,居住区按标准配置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

(3)妇女健康促进行动。免费提供基本避孕药具、免费实施基本避孕手术;每年为适龄妇女开展早期盆底疾病筛查和“两癌筛查”

)提供更加优质公平的现代教育服务

以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引领,全力铸造“现代治理、优质均衡、创新育人、幸福校园”的“优学吴兴”区域教育品牌,健全更加公平优质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打造更加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推动教育综合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达到全省平均以上,让每一位适龄人口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提升教育服务支撑能力。

1.高品质普及基础教育

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推动幼儿园上等级提水平,扶持普惠园,改造提升薄弱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依托联盟组团,采取“名园+新园”集团化办园、校地合作办学、“委托管理”办园等措施,强化示范引领,实现学前联盟共同体全覆,提高办园水平。加强幼儿园保教人员队伍建设,实施“保教队伍强师提能工程”,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提高幼教科研能力,创建吴兴特色的幼教育人品牌。2025年,规划幼儿园新(改、扩)建项目45个,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9.8%,普惠园占比不低于90%;实现残疾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残疾儿童学前入园率超过93%;省等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100%,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面力争达60%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全面推进“初中强校、农村强质、体艺强基”的“三项工程”,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城乡学校结对办学全覆盖,加大探索结对帮扶机制和课堂直播模式,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加速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优质资源向薄弱学校辐射,积极创建省“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组建“跨校教研组”,实现跨校线上教研,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持续推进“双减”政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健康发展2025年,县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占比达到80%,小学、初中班额分别控制在45人、50人以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入选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促进特殊教育全纳型持续发展,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落实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和残疾人学生助学系列政策,协调推进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完善残疾儿童学前和残疾青少年高中职业教育体系,扎实做好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团队建设,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水平。依托省个别化教育网络管理平台,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学生进行质量监控跟踪管理。充分发挥治疗康复在残疾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医教结合”模式。到2025年,完成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建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特殊教育体系,随班就读学生比例争取达到70%以上,送教上门比例控制在10%以内。力争创建省级融合教育示范校5所、送教上门示范点3个。基本普及残疾少年儿童十五年教育,“三残”儿童学前段入学率达93%,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

2.推动终身教育建设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围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教育等领域,积极开展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合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加强农村实用人才、转移就业技能、居民素质提升等培训,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部门联动,深入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继续教育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社区教育学院建设力度,着力推进“社区学校+行业企业+中高职学校”的“校--校”合作平台建设,探索现代企业大学、企业内训学院建设。到2025年,实现省现代化成人学校1所、省成教品牌1个,成功申报省国家“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争创“国家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

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巩固深化省学习型城市建设,突出特色创新,增强服务能力,整合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完善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加快推进全区社区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开展社区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开设老年大学和中老年文体、书画、器乐艺术团,举办“幸福大讲堂”宣讲活动,不断满足城乡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利用“市民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学在浙江”等学习网络平台,推进市民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以“一网一码一图一指数”为载体,创新终身学习运行机制,实现市民终身学习学分有效转换。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省级现代化社区学校覆盖率达到70%90%以上乡镇(街道)、75%以上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学堂、学习点)。

3.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铸造立德树人特色化品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育品牌创建,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挖掘特色亮点、总结提炼经验,持续深入打造“心理健康教育”“‘STEAM+生态’创新教育”“校园足球”三张金名片。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导向,持续指导学校“一校一品”创建,创新实践“滋养德135行动计划”,切实推进劳动教育、体艺教育、“三生教育”。到2025年,特色示范学校、特色学校、特色优势学校创建率分别达30%50%100%

加快推进教育智慧发展。全面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创新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工程,实现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全面普及“一校一师一生一空间”。数据驱动实现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利用信息技术取得应用场景下教学方式的创新突破。建成让连接无所不至、让治理无所不能、让共享无所不在的智慧教育示范区,全面发展数字赋能的未来教育。到2025年,实现智慧校园覆盖率、新型教学空间普及率、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人工智能、STEAM教育覆盖率及数字资源普及率达到100%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健全学校自我发展机能。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切实维护良好教育生态。重点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建立健全依法办学、系统规范的机制。形成公办民办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提升民办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专栏十四五现代教育服务

(1)教育经费保障。落实小学、初中、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2)义务教育免费。免除学费、杂费、课本费以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费。

(3)残疾人教育。学前、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就业创业服务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1.实现高质量就业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施重点群体稳就业行动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健全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就业政策支持,扩大就业规模。稳定集中就业,充分利用“吴兴人才市场”,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促进企业用工精准匹配。深化区域间劳务输出市场化机制、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引导本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名援助帮扶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推进按比例就业和个体就业创业,落实社保补贴、创业帮扶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发展残疾人支持性就业,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鼓励社会组织拓展辅助性就业,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探索建立互联网+就业模式,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家庭就业增收。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着力健全技能人才需求研判、培训、培育、激励体系,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技师学院建设。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和企业自主评价制度,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加快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推动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向行业拓展。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开展岗位定向培训工作,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培训,以满足残疾人的就业需求。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省、市残疾人工匠大赛,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赛和残疾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

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新经济新业态企业用工管理,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工业企业项目、商贸项目和童装加工企业实施行业治理。坚持多元化解、综合治理,发挥“互联网+调解仲裁”优势,优化仲裁办案方式,健全裁审衔接与工作协调机制,全面深化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打造多元化解标准化示范区。到2025年底基本创成“无欠薪”示范区。

2.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政策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补贴发放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及时发布创业扶持政策、办事流程、创业信息、服务资源等公共信息,形成多层次、广覆盖、专业化的创业服务体系。搭建创新创业载体,以“两个平台”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强化“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全域内开展高质量就业村(社区)建设。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平台建设,全面建设“一核四园”的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在东部新城新建国内首家“大学生青年人才新城”,为大学生来吴就业创业和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全链条服务。

多元融合的路径培育技能人才。深化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积极推动技能人才新政落地,以“名师引领、技能竞赛、校企双制、自主评价”等推动技能人才成长。完善技能人才引育体系,发挥行业和职业培训机构作用,大力发展市场力量参与技能人才引育。主动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国际化人才市场,引进企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大力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做好“一人一策”培育计划,推进职业(技工)院校和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扶持企业和学校联合招工招生。全面铺开“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定制化培训,实现校企合作育人。构筑育才载体,在瑞银酒店新建集人才招聘、技能培训、人才公寓等一站式、专业化技能人才市场。

专栏“十四五”就业创业服务项目

(1)就业服务管理。免费享有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和失业登记、人事档案管理等服务。

(2)职业技能服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职业适应评估等服务。对就业困难者提供支持性就业、辅助性就业等服务。

(3)创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补贴发放等一站式创业服务。

)提供更加公平持续的兜底保障服务

“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方针,以“提质、扩面、统筹”为目标,筑牢民生之基,稳步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健全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落实和完善好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险,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参保缴费和待遇享受正常调整机制,全面强化数字社保建设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充分运用全民参保登记成果推进城乡居民参保扩面缴费工作,实现城乡居保待遇提质增收,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以人社系统社保5A”体系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全力推动社保服务经办水平提升,服务功能更健全。

创新困难群众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服务,精准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重点落实提高机构托养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应补尽补协同各部门全面落实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精准落实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政策,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一个不少”。

2.聚焦基本民生保障

全面落实康复服务政策。深入落实精神残疾人康复医疗救助和精神残疾康复服务政策,做好精神残疾人康复医疗救助工作。深入落实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全面掌握0-17周岁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残疾儿童提供基本康复训练、辅具适配,人工耳蜗手术等基本康复服务。深入落实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服务,为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推进社区康复站规范化建设。

加强重点人群帮扶政策加强妇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健全妇女、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服务体系。建立残疾人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机制,系统归并建立“1+X”残疾人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清单。进一步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创建“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推进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新模式加强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工作。2025建成1处精神卫生福利设施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家规范化残疾人之家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超过90%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推进婚姻登记便民利民,完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婚姻家庭辅导工作,丰富婚姻登记颁证形式,实现婚姻登记智慧化服务集成,确保婚姻登记服务便利快捷。完善农村“三留守”人员服务,建立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精准生活照护。规范地名管理服务,完善数字地名地址库建设,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名文化建设。深化平安边界建设,提升界限管理水平。推进水库移民安置融入服务,加强移民后期扶持,掌握移民动态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移民群体稳定。

3.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实施好1+8+X”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打通各类救助项目和制度的分割状态,形成相互激活、相互融通的格局,建立民政兜底、部门合力、社会补充的社会救助网。完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加强和省、市部门对接,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省建社会救助平台,深化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推动困难群众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评估。整合利用全社会各项救助资源,引导“互联网+慈善”,强化慈善组织的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救助服务的机制,建立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基地,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进入社会救助服务领域,增加社会救助的有效供给,最大限度减少因病、因学、因残致贫或返贫现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福利体系,助力提升百姓福祉。全面提升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保障水平,健全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完善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选优配强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坚决筑牢儿童保障网。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通过定期走访、全面排查、重点核查等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关爱工作,推出社会组织参与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救助的品牌项目。

专栏“十四五”社会保障服务项目

(1)社会保障。落实和完善好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险,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2)最低生活保障。有针对性地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老年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服务,加强身体及心理健康引导。

(3)退役军人。每年至少组织2次退役军人专场招聘。

)提供更加高效多样的卫生健康服务

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健康浙江示范区,健全并优化与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1.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做优将强区级医院,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网络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打造“双下沉、两提升”升级版,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高标准完善乡镇卫生院建设,鼓励部分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能力和水平。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改革工作。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大慢性病医疗保障力度,将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种常见慢性病纳入我区慢性病病种门诊管理范围,将慢性病病种覆盖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2025年,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到70%

应急防控管理体系。以防为先防治结合,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加强病原体的源头预防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强有力的监测、预警和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建设区人民医院传染病病区、发热门诊建设,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预检分诊(哨点)设置。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完成区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中心)建设,各乡镇、街道完成本地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疾病预警预测和效果评价,实现传染病和慢性病的精准预防、精准干预、精准决策、精准评价、精准管控加强病原体、中间宿主、传播途径、人员流动和终端个体的全链条控制和防护,形成富有应变能力的防控体系。

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完善医疗救助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建立多方协商确定总额及增长率的机制,科学合理确定总额,持续推进住院DRGs点数法付费改革,大力扶持医院在学科建设及新技术、新项目发展,助推医院做大做强。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2025年村卫生院规范率达到90%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并配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优化医保经办服务。加快推进医保服务事项“掌上办”“网上办”,丰富自助办理渠道,探索建立以办事群众为中心的经办服务模式。持续加强基层经办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医保服务下沉,全面做实医保经办“15分钟”服务圈。巩固扩展“一站式”结算内涵。推动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协同发展,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流程。

2.高质量开展健康吴兴建设

强化医院、医生、中医统筹发展。持续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完善各项配套政策,聚焦基层能力提升,深化资源整合、人才聚合和服务融合,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助力湖州市打造全国综合医改优秀市。

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坚持特色化、集约化导向,重点发展医疗卫生、康复疗养、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美容美体、生物医药等产业,打响“健康服务之都”品牌。着力破除市场准入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健康产业领域。科学规划健康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拓展健康产业范围,鼓励发展健康产业新兴业态。统筹整合医疗、旅游、文化等资源,促进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休闲、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领域融合发展。健全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营造全社会参与、市场规范、行业自律的发展环境。

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丰富互联网医疗、护理、药事服务内涵,构建“网上看病”、“在线结算”、“送药上门”的就医新模式深化智慧型医院建设持续改进费用结算系统,优化出院带药流程及带药告知服务,推进医疗电子票据扩面、提质,提高就医效率和便捷性,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和获得感。推动区域数字医疗卫生新发展,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健康数字化监管。

专栏“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项目

(1)落实医疗救助费用报销一件事,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推动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协同发展,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流程。

(2)健康教育与素养促进。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健康促进医院、学校等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健康教育。

)提供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服务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基本住房和供给方式,稳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受益群体覆盖范围,强化管理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全面提升居民居住条件水平,打造更为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1.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补齐租赁住房短板,逐步实现租赁住房公共服务同等权利,解决好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及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强分配方案审核和监督,及时取消不符合保障条件住户的租房资格,确保公租房分配公开、公平、公正。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参与公租房建设,形成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单位自筹建、开发项目配建等多元化公租房开发模式,实现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健全住房租赁管理制度,落实租赁合同网签备案制度,构建稳定住房租赁关系。

既有住宅居住条件。遵循“保障安全、业主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导、各方支持”的原则,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改善吴兴区既有住宅使用功能,着力提升既有住宅的居住环境品质、设施功能和配套服务。稳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严格界定棚户区改造范围,严把棚改项目准入关,优先改造集中成片、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到2025年,既有住宅小区加装100台电梯,实现城区棚户区全改造。

改造农村危旧隐患房屋。消除农村乡镇地区房屋隐患,通过例行排查、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把危旧房检查、整治、改造贯穿始终,做到发现一户、鉴定一户、治理一户,全面建立危房常态化长效治理改造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对象及标准,明确危房类型,依据住房实际状况、村镇建设规划以及受助对象的意愿,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农户解决住房安全问题。加强对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的管理,及时按房进度拨付到救助对象手中。

2.构建宜人的居住环境

提升居民居住环境。持续深化蓝天行动,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实施PM2.5臭氧“双控双减”政策,严格把控污染物排放监测,将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内,控制臭氧浓度在规定标准以内。强势推进碧水行动,严防城市黑臭水体反弹,对黑臭水体发现一处,整治一处,确保督查零发现,零通报,基本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实现达标排放。稳步推进清废行动,以建设省级“无废城市”为抓手,构建分级分类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加大城镇绿化美化投入,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美丽公园城市。

全面推广智慧社区。根据“三化九场景”系统科学制定规划,落地小区智慧化建设试点,通过结合消防系统、租房管理系统、物业系统、门禁系统、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智慧社区服务系统等实时掌握社区的信息,做到提前预警、高效应对。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办证、领取补助等公共服务,将社区医疗和养老相结合,提供移动医疗、养老信息管理、生命体征监测等服务,有效解决老年人及残疾人的就医及养老问题,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构建有利于老年人、残疾人出行、交流的无障碍环境,促进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更好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到2025年,配合市局属地街道推进34个小区的智慧化改造工程,完成20个智慧社区试点小区建设,构建未来社区数字生活生态体系。

专栏“十四五”宜居生活服务项目

(1)危房改造。实现农村地区危房改造率100%

(2)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整治,成功实现城市提档、环境提优、幸福提升。

)提供更加丰富创新的公共文体旅服务

立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共享的文体旅服务产品。深入推进高品质文体旅建设,打响“文体吴兴”品牌,推动全域旅游设施提档升级,健全常态化“建管用育”机制,促进城乡、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文体旅服务水平。

1.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持续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积极推进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区有三馆”建设目标。推动区(县)公共文化场馆提档升级,深化“城市书房”品牌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抓实“书香湖州”建设。高水平建设文化吴兴,持续推进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所、站、点全区全覆盖体系。稳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现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讲座展览下乡。

 

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深化公共文化平台建设,以“互联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展“云课堂”“云展览”“云直播”等线上内容,实现农村文化礼堂“线上点餐”服务。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打造媒体传播矩阵,丰富文化传播平台内容,提供更多免费公共文化电子读物、文艺汇演视频供群众观看下载。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实现精细化智能化文化服务治理。以数字化技术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居民足不出户享受优质健康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大力打造吴兴特色文化名片。推广“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模式,加强“一镇一品、一村一韵”特色文化建设。积极组织以吴兴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重点发展一批品牌文化团队。不断加强蕴含吴兴本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原创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扶持,培育一批蕴含吴兴本地特色与文化的精品文艺汇演节目,承办或参与省内外文艺汇演比赛项目。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等高端新业态新模式,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活力。

2.提升全民体育健身热情

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加大体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根据群众需求加快建设社区运动场、百姓健身房等基层便民体育设施,实现城乡10分钟健身圈”建设全覆盖。加速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和开放水平,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100%向社会开放。开展高效优质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增强全民健身参与度。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升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水平,实现行政村(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乡镇(街道)体质测试网点全覆盖。积极开展体育培训进校园,关注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况,督促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健身均衡发展。

大力增加本地体育赛事及运动项目。统筹规划有全民参与度的体育竞赛项目,积极打造属于吴兴区的品牌赛事,开展“全民健身与亚运同行”活动,举办“吴兴骑”、“吴兴跑”等活动。引导扶持行政村、社区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村级(社区)运动会,实现村社举办运动会全覆盖。落实中小学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体育比赛经常化、制度化。丰富体育健身项目供给,开发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项目,举办相应赛事提高项目知名度及民众参与热情。建立本地体育赛事播报平台,方便群众了解本地活动项目,实时掌握本地竞赛信息,积极参与本地赛事活动。

3.发展吴兴特色全域旅游

推进全域旅游服务升级。进一步建设、改善和提升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全域内外旅游交通线路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交通大网络,实现吴兴旅游全域网络化。开展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作,重点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改善、景观节点精美、旅游体验舒适、旅游服务贴心、运营管理高效、市场营销精准“七大行动”,多渠道完善停车场、绿道、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标识标牌、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旅游+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创建旅游专网和智慧导游系统,实现全域无线网络免费全开放进一步提升旅游的管理服务能力,使居民和旅客可以获得更佳旅游体验。

全方位创建特色文旅。加快构建“一窗引领,两极协作,三区共生,全域旅游”的吴兴旅游发展布局,构建“3+5+N”的旅游产品体系,加速形成文旅发展新模式。做大做强“清远吴兴·兴无止境”旅游IP特色牌。做大做强清远吴兴·无止境旅游IP特色牌,大力发展丰富业态扩展文旅消费发展空间,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充分利用“丝绸之源”、“茶经圣地”、“千年菰城”、“太湖溇港”四张文化名片,组织举办湖笔文化、丝文化、茶文化等主题的多元化文旅体验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努力推进西塞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创新打造溇港梦湖沉浸式体验旅游做强世界乡村旅游小镇原乡小镇丝绸小镇等特色文小镇,建设发展一批主题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推动山地楼房等区域特宿群建设,培育一批旅游产业综合体,推动旅游多样化发展。

专栏“十四五”公共文体旅服务项目

(1)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分别达到56小时、4小时、42小时。定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公益大培训、新便民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完善十分钟健身圈,开展体育进社区。

(2)定期开展送演出下基层、公益展览、公益讲座、跨地区文化交流和群众培训。

)提供更加幸福温馨的健康养老服务

以更加科学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及更加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打造利于老年群体生活的老年友好型社会,精准化、数字化、多样化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医养康养结合建设,推动养老行业智慧转型,创建创新多种养老服务产品和方式,提高养老从业人员专业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打造幸福颐养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1.进一步提升公共养老服务能力

推进特殊老年群体精准保障。建立特殊老年群体保障措施,引导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及民营大型养老院设立认知障碍老年人照顾床位,确保认知障碍老人得到妥善照顾,到2025年达到拥有养老机构认知障碍床位不低于20/万人。为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制定相关政策。

全面深化养老保障体系。对旧城区及乡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强新建城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做到全民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专业化、连锁化管理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养老服务设施。促进城乡老年食堂建设和社区助餐服务水平提升,实现区县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全覆盖、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2025年,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超过72%

2.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推进养老机构康养结合改造升级,构建成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机构。选择一批专业强、康养结合能力突出的机构建立康养联合体,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超过58%建成10所康养联合体,探索养老机构新模式,全面提质现有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发展智慧养老新模式。引入培育一批普惠性养老企业和项目,探索推行“养老服务”与“老年公寓”、“物业服务”相结合,家庭照护床位等互助性养老服务项目。进一步深化与科技企业在智慧养老方面的合作,推动“智慧养老院”升级项目,到2025年至少建成1家智慧养老院。新建一批智能化养老社区,开展“智慧技术无障碍”行动,便利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和老年福利。针对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安装智能监控设备等智能养老终端,推动养老服务向现代化智能化提升。

3.构建爱老敬老社会环境

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督促本地金融机构定制灵活多样的本地化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企业机构发展企业年金。扩容丰富市场老年产品用品,评选一批质量有保障,价格实惠的老年用品品牌。引进培养一批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持证养老护理员,提高持证养老护理员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相关领域人才聚集。到2025年,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到28人。

建设适宜老年人居住的社会环境及设施。践行爱老助老精神,宣扬孝老传统文化,定期制作并投放一批相关公益广告,在街道社区开展敬老主题活动汇演,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实施老旧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监督线下服务途径保留情况,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落实困难老人寻访制度,探索创建“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社区”。

专栏“十四五”养老保障服务项目

(1)康养联合体。建立覆盖乡镇(街道)、资源整合的康养联合体10个。

(2)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智慧升级改造至少1所。

)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便民生活服务

以构建安全优质的便民生活服务体系为导向,增强生活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公共交通安全,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加快打造蓝天碧水的宜居生态环境,着力构建安全、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着力保障基本生活安全

提升公共生活服务水平。提高饮用水源地保护水平。出台并落实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办法,层层压实乡镇(街道)、村(社区)二级保护主体责任。实现全区域公交一体化发展,实施城际公交“电动化、一票制、移动支付、IC卡互联”全覆盖工程。深入推进大数据共享开放,稳步开放公共信息资源,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清单及更新制度,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优先开放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需求迫切、有利于激活市场活力的公共信息资源,推动公共信息资源有序开放。

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以服务民生、保障公民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扩大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完善律师进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制度,引导律师事务所为村(社区)百姓提供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法律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的公共法律服务。

强化公共安全服务保障。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推进食品药品产品溯源系统应用,保障对辖区内“四品一械”的有效追溯。推进道路环境改造,加大对路面的排查力度,积极对事故多发地段和危险路段开展交通安全隐患大排查行动,对缺乏安全标志和安全设施的危险路段建档造册,对道路各项改造项目进行精细化施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快构建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三大体系,提高专业处置能力,加强基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城乡居民打造宜居和安全环境。

2.推进便民生活服务数字化

打造数字生活新环境。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便民生活服务的数字化应用体系,开展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广数字生活场景应用。鼓励生活服务业场所进行“人、货、场”云化改造,推动商店上网、商圈上线,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应用。

推行数字生活新范式。推进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防控预警监测系统,建设“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区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深化推广智慧用电、智慧用水、智慧消防设施等应用,强化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关键区域的安全生产、消防救险、应急救援等综合监管智慧能力。推进公共场所智慧化应用,大力推进文化场馆、城乡公共厕所等公共场所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推进公共场所智慧化应用。推广使用浙家政“安心码”,确保持码上岗亮码服务,为居民生活提供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

专栏“十四五”便民生活服务项目

(1)公共交通。提供安全、通达的交通环境。

(2)食品安全。保障食品安全。

(3)法律援助。完善律师进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落实工作,为群众提供普惠性公共法律服务。

十一)提供更加精准完备拥军优抚服务

以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为依托,全面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政策完善、制度保障、信息化建设,实现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

1.着力保障军有所抚

全力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全面掌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需求情况优化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范围、服务方式,为退役军人提供系统性的针对性强的就业创业指导扩大就业供给,推动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面向退役军人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分类推行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推行网络授课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到 2025年,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参训率达到 100%,有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参训率达到 100%

健全退役军人保障机制全面深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保障退役军人依法享有相应权益畅通退役军人求表达渠道高标准高质量创建“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不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充分发“老兵+”品牌引领作用,发展一批老兵律师、老兵志愿者、老兵调解员,为退役军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深化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改革,完善移交安置、抚恤优待、权益维护等规范化服务2025年,确保转业军官和由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退出消防员)安置率达100%

2.加快推进军有优抚

加强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建设。为退役军人建档立卡集成入伍、服役、退役、就业、优抚优待五个阶段,构建对象全覆盖、内容全方位、服务全周期的服务保障新模式。着力推进退役军人基础信息库、数字化支撑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创新一批场景应用。系统整合全退役士兵及优抚对象信息,深度融入全省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信息平台,实行单一平台管理、便于数据交流。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退役军人服务。建设社会多元参与平台,发挥社会化拥军协会作用扩展关爱服务工程。加大服务退役军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组织开发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面向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志愿活动,为退役军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人性化服务。

专栏“十四五”拥军优抚服务项目

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网络教育终身服务提高退役军人培训参与度

保障措施

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阶段、各领域、各环节,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建立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打造政治过硬、具有领导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为顺利实现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证。

强化组织实施

切实落实好领导保障管理监督等责任建立实施协调机制,切实做好规划统筹、财政保障、监测评估和技术指导,研究解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民生保障水平的重点任务,制定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确保重点任务和项目有效落实。

加强要素保障

谋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公共服务提升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滚动调整、动态更新相关储备库。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制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优化资金配置。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更加开放的公共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加强教育、医疗、养老、家政、助残等急需短缺专职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基层专业化服务能力。

实施监督评估

制定公共服务统一考核评估体系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考核评价。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尤其是公共服务标准落实情况纳入区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鼓励多方参与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加强评估结果反馈与应用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宣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托育照护教育事业、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文体旅、便民生活等公共服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