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2023-16173 | 发文时间: | 2022-12-31 10:16:1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昨天下午,湖州举行2022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第8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当前湖州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点击查看直播回放
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2023年1月8日起,将对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调整防控等级,继续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强化保障。国家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们的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我市疫情总体呈现出“一升一降”的态势。
“一升”是指:从近期医疗机构急诊就诊数据来看,全市24家二级及以上医院急诊就诊人次已从12月11日的5000人次快速上升,持续保持在7000人次的高位,昨天急诊就诊达到8037人次,其中老年人急症患者逐渐增多。120呼叫接车数量急剧上升。120呼入人次从12月11日577人次上升到12月28日878人次,最高峰是12月23日1091人次;120出车数从12月11日的264人次上升到12月28日493人次。可以说,现在医疗资源比较紧张。
“一降”是指:全市发热患者就诊人次在12月22日达到最高峰的23547人次,之后已连续7日持续下降,截止到12月29日,发热门诊就诊人次已回落到9543人次,并呈现继续下降趋势。近期,社会面核酸采样人群中核酸阳性人数已从单日最高峰5万人次逐步回落到1.79万人次,结合社会面核酸检测阳性人群占比(从最高的56.58%逐步下降至40.25%),这些数据分析显示,我市已提前进入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高峰。
这段时间是重要的过渡期,为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我市疫情防控主要从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做好“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保健康、防重症、遏病亡”的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缓解基层用药紧张。这段时间我们把解决群众用药难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向上对接、自筹资源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寻找解热镇痛药物货源。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已累计调拨了超过100万片对乙酰氨基酚片、近15万粒布洛芬片(胶囊)、10万粒阿司匹林肠溶片分配给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其中96万片对乙酰氨基酚片已通过各级发热门诊免费分发给发热患者使用;调拨2700盒布洛芬颗粒定向给全市养老机构使用;此外,像奈玛特韦、阿兹夫定、莫纳匹韦等抗病毒药物,也正在抓紧储备,将积极运用于临床救治。当前我市解热镇痛类药品短缺现象已得到明显缓解;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加大止咳类、抗生素及抗病毒等相关药品的采购力度,全力保障广大群众用药需求。
二是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当前我们正在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中医院)综合ICU床位建设进度,加大仪器设备采购速度,不断扩容重症床位。全面落实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保障群众看病需求。全市4970张亚定点医院床位已全部建设完成,目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已设置重症床位490张,在原有基础上紧急增加了75%,正在改建重症床位近300张,近期将陆续投入使用。为提升全市重症救治能力,市防控办成立“重症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市重症救治工作群,统一调度、统一指导、统一培训,重点加强重症救治队伍建设,前期全市已组建了1300人的重症救治队伍,并完成了分批分层培训。我们将充分挖掘现有的医疗资源,尽最大能力提升全市医疗救治能力,努力打好这场医疗救治攻坚战。
三是全面加强分级诊疗能力建设。针对疫情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强化网络体系作用,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十分重要。我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四级救治网络体系,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诊疗。村社发挥感染哨点作用,做好用药指导,健康监测等服务,普通患者在乡镇街道以及区县级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在区县级医院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在市级医院集中收治。建立市、区县两个层级专家组,加强对各地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会诊指导和技术支持。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建立逐级转诊机制,畅通绿色通道,努力让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四是突出做好暖心服务。近日来,全市各界齐心协力、捐药捐款、守望相助,出现了不少解民忧、暖人心的感人事迹。比如,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用药难问题,12月24日,我市推出12345防疫救急服务热线。截至昨天下午3点,12345防疫救急服务热线已累计接到群众涉疫紧急求助356起,对符合救急要求的困难群众上门服务104起。12月28日,中心城区55个核酸小屋改造成“共享药房”,并正准备升级为“共享健康小屋”,给市民免费发放防疫物资和健康礼包。同时,我们在全市开展“我们在一起,坚守一定赢”活动的倡议,倡导全市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一起打赢这场新阶段疫情防控攻坚战。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就公众关心的问题作了回答
随着新冠疫情第一波高峰的到来,老年人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那么请问,湖州在加强老年人疫情防控方面有哪些举措?
魏继东:
我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72.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09%。随着疫情波及面的扩大,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将持续面临被感染风险。做好老年人疫情防控工作,是我们新阶段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12月21日,市老龄办研究出台《关于加强老年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方案》,对防控知识宣传、疫苗接种、养老机构防护、物资供给、医疗救治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服务、兜底民生保障、咨询服务热线、提升社会参与度等十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下一步我们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大量事实证明,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高龄或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后重症、危重病和死亡风险。因此,为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安全,请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朋友应接尽接,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二是千方百计保障药品供应。我们在确保全市药品供应的基础上,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人份动态储备药品物资,优先保障老年人的药品供给。近期,根据省里统一安排,我们将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发放1个“防疫包”。目前各区县都在抓紧准备物资,将这个健康礼包分批发放到每个老人手中,指导老年人加强防护、科学防疫、合理用药。
三是分级分类加强重点人群服务。前期,我们对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体进行摸底调查,开展健康危险等级评估。全市累计摸底调查老年人52万人,其中重点人群6.48万,次重点人群8.76万,一般人群36.94万,按照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类人群,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重点做好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孤寡老人、困难老人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一对一服务机制,一家基层医疗机构包干负责一家养老机构,打通重症老年人救治绿色通道。
四是多措并举开展线上医疗服务。为了舒缓老年人焦虑恐慌情绪,我们组织心理医生和志愿者开通96525、2251885两路心理援助热线,建立“湖州心理健康在线”平台,24小时在线,方便老年朋友进行心理自测和心理咨询。在前期开发的“新冠智能助手”的基础上,即将推出“湖州健康居家保障平台”(简称湖居保),为老年朋友提供更便捷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让老年朋友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健康服务。
最后,想通过这个机会向大家呼吁:元旦、春节即将来临,大家看望老人要做好反向保护,全程戴好口罩,保持距离,让家中老人远离病毒。
我们注意到,农村的感染者正在逐步多起来,加上马上就要过年了,返乡人员也多了起来,农村将成为疫情的主战场,请问当前农村地区情况如何,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许建红:
根据市卫健委最新通报情况来看,全市发热患者就诊人次从12月22日开始持续下降,但基层发热诊室门诊就诊率持续提高,12月27日基层发热诊室接诊5396人次,占比41.94%,表明我市已提前进入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高峰,并正逐步转向农村。接下来就是元旦、春节,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将进一步加大,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刻不容缓。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市防控办的统筹协调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是开展底数摸排。我市纳入农村地区管理的村(社)914个,占全市村社总数74.9%,常住人口115.7万人,占总人口34%,其中60岁以上及14岁以下重点人群分别为35.0万人和11.5万人。目前,已摸排掌握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对象4.5万人,联系走访服务7.25万人次,收集困难诉求1.28万个,解决困难诉求1.24万个。
二是开展暖心服务。在“五包一”责任制的基础上,整合全市近3万包联干部、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组建了4074支健康服务小分队,重点排摸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等群体需求,提供精准服务。目前已发放防疫政策宣传单30.2万份,发放紧急联系服务卡10.6万张,发放健康防护爱心包6.07万个,主动上门提供送医送药、代购代办等暖心服务7.27万人次。
三是医疗资源下沉。全面做好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医疗资源下沉工作,确保实现人员力量、医疗力量“双下沉”,医疗物资和转运救治能力“双加强”,通过下沉巡诊、派驻专业人员、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做好基层技术支撑和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村地区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服务能力。目前已落实基层医务人员6071人,应急转运车辆5057辆。
四是抓好稳产保供。积极指导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场户、保供基地做好“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供给,全市蔬菜在田面积14.33万亩,日均产量2700吨,日均屠宰生猪2500头左右,家禽4万羽,目前全市本地蔬菜、畜禽肉类供应充足。
接下来,我们将把握好外出人员大量返乡前和“乙类乙管”全面推行前的窗口期,持续推进“双下沉”“两加强”,突出重点人群管理,全力以赴打赢农村疫情防控转段破峰这场硬仗。
一是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落实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机制,把防疫重心放在农村。督促各县建立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制度,组织县乡行政力量下沉,每个行政村派驻下沉干部2-3名,加大对农村地区应对疫情的支持保障力度。
二是进一步实施精准服务。民政部门将针对“一老一小”重点服务机构,全部施行封闭管理,建立医疗机构“一对一”服务机制,每日调度情况,确保物资供应充足、分类诊治、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健康服务小分队作用,实现60岁以上及14岁以下重点人群“一对一”服务全覆盖。向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发放1个“防疫包”,(包含解热镇痛类退烧药(3 天用量)、清热解毒类中成药(1盒或1瓶)、医用外科口罩10只、消毒液1瓶和1份防疫健康温馨提示),确保在元旦前全部发放到位,并做好防疫用药指导。
三是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能力。基层发热诊室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人份动态储备药品物资。配备移动发热诊疗车,方便缺医少药的农村居民。各村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建成一支10人以上的私家车预备转运队,人员和车辆随时待命,补充120急救力量。
四是进一步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做好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和调度,保障元旦和春节期间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最后,我们呼吁广大农民朋友在此期间少聚集、不扎堆,聚会聚餐缓一缓,坚持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我想问王院长两个问题,当前已经有部分感染者康复了,能否介绍一下“阳康”后需要注意哪些?还有,刚刚讲了老年人是重点对象,那么老年人应该怎样自我防护,感染之后应该怎么处理?
王伟洪:
感染新冠病毒以后7至10天,绝大部分人都会进入康复状态,发热症状已经消失,部分人还有点咳嗽、嗓子不舒服、乏力等,好多人已经返回工作岗位;但有些问题请市民朋友们关注:
1.不少市民担心新冠病毒感染后,居家环境也会受到病毒侵袭,因此进行大面积深度消毒,甚至将个人物品丢弃。新冠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里才能复制,一旦离开人体,室温条件下的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小时。家里只需保持开窗通风即可,每天两到三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不需要大面积的深度消毒。整体消杀更是没有必要的。手机、电脑等可用酒精擦拭,餐具、杯子等用高温蒸煮,衣物正常清洗、晒干即可。
2.进入康复期之后,虽然体内拥有了抗体,但是并不代表可以完全“躺平”。很多人认为自己感染新冠康复,已经有抵抗力,外出口罩也不戴,其实这样的做法还是不对的;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还是要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多开窗通风等良好习惯,同时注意咳嗽喷嚏礼仪。
3.有些市民觉得在感染期食欲下降、腹泻腹胀、味觉和嗅觉减轻,想在康复期大补特补,这不可取;因为生病脾胃相对较虚,大补不仅不利于身体的恢复,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建议康复期三餐规律,饮食清淡,营养均衡,每天要保证有谷物、优质蛋白食物和水果蔬菜。很多市民恢复后总觉得疲劳乏力,咳嗽好得慢、精神差,最主要的还是注意休息,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快,必要时也可以中药调理。
4.进入康复期之后,很多人的身体状态回到以前还需要一两周时间,建议先不要开展剧烈运动,可以先从散步、慢跑等轻微活动开始,尽量避免参与篮球、羽毛球等激烈的竞技性运动,逐步将运动量恢复至之前的水平更为稳妥。运动中也要及时观察身体情况,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停止,防止风险。
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危人群,更要加强防范。
1.接种疫苗。60岁及以上老年人符合接种条件的话要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未接种加强针的要接种加强针。
2.减少外出。在疫情流行期间,老年人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确需前往应全程佩戴口罩。避免直接接触外部环境,勤洗手,注意手部卫生。
3.注意通风。居家期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但是要注意体温变化,小心感冒。家里如果有多余房间,建议老人先去别的房间,待通风结束再返回该房间。
4.慢病管理。有基础病的要继续规律用药,不可擅自停药,管理好基础疾病。
5.规律作息。日常居家保持心情放松,不要紧张,保证睡眠,三餐定时,多喝水,尽量避免烟酒。
6.减少探视。家人如果日常外出,接触到社会面比较多,建议减少探视老人的次数。
一旦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建议:
1.加强各项健康监测。老年人如果感染新冠病毒,很可能发生“沉默性缺氧”。要注意监测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外周血氧饱和度等变化。
2.合理药物使用:对于发热的病人,可以给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但是对于老年人,给药的剂量宜从小开始,降温要缓一些,体温越高、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要慎重,避免一次大量出汗造成虚脱甚至低血压,并根据出汗及血压情况及时补充水分;饮水要少量多次,防止一次大量补充水分引起胃肠道不适和心脏负荷加重。可以给予对症类中成药,不建议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停用。对于合并慢性病的患者,不建议中断其慢性病相关用药。特别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要注意血压监测,必要时调整降压药的用量。糖尿病患者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至于新冠抗病毒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防止跌倒:感染和发热都会使老年人更加衰弱,稳定能力下降,容易跌倒甚至骨折。必要时要有家人的帮助;遵循起床“30秒”原则:睡醒后30秒再起身,床沿坐30秒再站立,站立30秒后再行走,以防晕倒。
4.保证休息。居家治疗期间,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休息。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全面补充营养。
最后,如果出现下列情况,需及时就医:
1.出现高热不退或发病大于3天、严重的乏力、胸痛、胸闷、气短、黄痰、咯血或痰中带血等,可能是合并肺炎或原有心肺疾病加重;
2.头痛、头晕、口角歪斜、说话含糊不清、进食呛咳、神志不清、肢体乏力,可能是心脑血管急症发作;
3.出现腹痛、腹泻、呕吐、进食困难、呕血、便血、神情淡漠等,要到医院排查各种腹部并发症;
4.原患有各种慢病(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冠心病)的病情加重,比如咳嗽、气喘、血糖、血压明显升高、下肢明显水肿、不能平卧等;
5.走路不稳或摔倒,跌倒后出现肢体疼痛、头痛、呕吐等。
2023年首次高考选考和学考即将举行,请问教育部门针对疫情采取哪些措施?家长和考生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朱建伟:
2023年首次高考选考和学考将于1月6日-8日进行。本次考试全市设市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4个考区,16个考点。其中市区考点6个,德清县、长兴县各3个,安吉县4个。全市学考考场1012个,考生15977人,29950科次;选考考场2127个,考生15474人,62123科次。为切实做好考试有关工作,为广大考生保驾护航,教育部门将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三个保障”举措落实落细。
一是全力保障教育教学。高二高三年级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确保正常教学和复习工作。前段时间因学生、教师生病人数较多的学校,目前也将逐步返校,专心准备选考和学考。为减轻师生负担,合理调整教学安排,本学期不再组织期末考试。在此,希望每名考生在做好认真复习的同时也要多注意个人身体健康防护,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
二是全力保障考务工作。12月29日,省教育厅和省卫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1月选考学考组考防疫工作的通知》,就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健康监测、考点考场设置、保障评卷工作和加强应急处置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近日,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已陆续组织召开多次相关会议,布置落实考务和防疫工作。市教育局和市教育考试中心已于12月29日召开考点学校和考务工作会议,要求各相关责任部门、考试组织机构、考点学校、参考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站位,加强协调对接,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落实。做到监考人员安排、考务工作培训、物资供应配备、设备设施调试、考生健康排摸、师生防疫宣传、考点考场设置、应急举措预案等全面到位,尽最大可能满足考生需求,确保所有考生安全参考。
三是全力保障防控宣传。12月初以来,“湖州教育”微信公众号已陆续推出教育局问答、防疫知识、线上教学提醒等相关信息16条,阅读量超20万。学校也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家长群提醒、班会课宣讲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防疫知识、健康维护、考前身心调适等方面的宣传引导。实时精准掌握师生健康情况。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等情况较为特殊的家庭给予关心关爱。
在这里,也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二要加强营养,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三要调整心态,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迎接考试。如果考生有什么心理困惑,可以和家长聊一聊,和老师、朋友聊一聊。我们市教育局组建了以专职心理教师,医院、高校等心理医生和专家为主体的“湖州37度心理”公益团队,开设了“2035512”24小时热线电话。家长和考生也可关注“湖州37度心理”微信公众号,在首页“心理咨询”栏目“预约咨询”中进行线上咨询。同时,湖州市“2251885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也可为有需求的考生和家长提供24小时公益心理疏导服务。
我们注意到,刚刚魏主任在发布的时候提到,当下各大医院门急诊量呈现上升趋势,120急救热线呼叫量和出车量也在大幅度上升,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有哪些举措?
魏继东: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市医疗资源比较紧张,其中也包括120医疗急救资源,数据表明,近期120急救热线呼叫量和救护车出车量分别较前期增长了70%和104%。对此,市急救中心在各部门的支持下,积极调集资源,扩充急救队伍以满足群众紧急医疗服务需求。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扩容文章。我们通过紧急招募充实30名话务员,将原先的120急救热线席位扩充到原先的5倍。
二是做好调度文章。按照“人休车不休”的原则,通过多方努力,再配备90名医务人员、93名驾驶员、30名志愿者担架员,进一步扩大救护车的使用效率,做到所有救护车24小时不间断运行。
三是做好分流文章。在120常规急救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市交通运输部门,组建一支由70名出租车司机参与的非120急救力量,作为120急救体系的补充,专门用于症状相对较轻,能自己行走且子女不在身边,或紧急情况无法呼叫到其他车辆的有需要患者人群。
同时,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要求各村社配备一定数量的转运车辆和转运人员,为有需要的农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急救转运帮助,这也是我们整个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们在急救资源的扩容、调度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难免有些时候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在此,我们建议:非必要不占用120救护资源。从总体上看,我市120救护车虽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数量要求,但面对当下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压力,数量上仍显不足,我们能否快速出车,能否第一时间到达,都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生命安全。如果病情允许,能用我们通过出租车组建的非120急救车辆的尽可能用这些车辆。同时,120急救热线是专门为疾病危急的患者提供呼救服务的热线,保持畅通十分重要。对于一些想咨询用药信息、求助药品资源,以及其他非急救呼叫类的,可以拨打我市最近推出的“12345”防疫救急服务热线,或其他医疗机构对外公布的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