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的“兴”这个字,放在湖州很奇妙,像不像是一张湖州河流地图,兴字下面一撇一捺,代表了东西苕溪,上面三点,分别是谢公塘、妙喜港和运河,中间一横是頔塘。这六条重要的水系正好沟通了整个湖州三县三区,也沟通了湖州与外界的联系,而中间的中心点,就是吴兴。这六条河流,有的是天然形成,有的是人工开挖,最终构成了水傍太湖分港流的水系形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吴兴治水的故事。
水无常形,人无常态。吴兴的水系就像一群小精灵,现在我们看到的河流,在吴兴的历史上经过了无数次的改道、变道,还有人工修造,最终才形成了如今的样子、如今的走向。比如东苕溪,晚更世以来就起码有三次大变道。
所以历代的吴兴治水者必须靠着不断地因地制宜,不断地就地取材,才能将这一方水土治理好。另外在今天我们文章中提及的几条大河流,都是概念性方位,我们忽略掉历代河流改道的细微差异,比如老龙溪和东苕溪,因为是改道前后变成了不同河流,在文章中,都称作“东苕溪”。
湖州是太湖平原的中心,是整个中国最大平原的最南缘,所以历史上很多次地方政权对腐朽政权的冲击都从这里开始。战国的楚国“秦楚争霸”、秦末的项羽“楚河汉界分天下”、三国的吴国“三分天下有其一”、南北朝的陈霸先“最终登基做皇帝”。所以只有经营好这片土地山川,才能看到天下,尤其是对水路的利用。
战国末期的天下,秦国和楚国都已经拥有了压倒其余五国的优势,秦楚之间必有一战。此时春申君黄歇来到了湖州,那么在哪里设置郡县城池呢?他最终看中了湖州的中部山区,也就是现在吴兴区道场乡、东林镇、埭溪镇、妙西镇、南太湖新区康山、杨家埠这一带,所处的整片山区,他想通过治水、造城、建塞的方式将湖州中部地区打造成一个军事重镇。
目前留存在湖州的是“下菰城”遗址,按照《郡國志》记载,这里曾经有“五菰城”,黄歇要以原本就有的一些基础城地,兴建一座大山城。《吳興記》记载:“春申君黃歇於吳墟西南立菰城縣。青樓連延十里。西接黄浦。”这里的“黄浦”就是妙喜港,现在留下来的下菰城东西南北最长的距离也只有八百多米,原本的菰城山城要大的多,五菰城的整体范围就是从妙喜港跨过道场山区到达东苕溪的整个范围。如果我们把视角再放大些,如果以妙喜港为中心来看,妙喜港东边的群山是“五菰山城”连延十里,她的西边山区是军事供给、人员操练、马匹放牧的一座大要塞,再以妙喜港为主渠道做中间沟通串联,那么这里天然就会构成一个军事闭环——“东城西塞”,兵家最爱。恰好在妙喜港的西边古人留下了一座“西塞山”,恰好在这个大区域的中心妙喜港(黄浦)的一条分支叫“黄墅港”。
下菰城遗址
“东城西塞”战略真的是高人一手。因为是三川夹两城。五菰城的东边是东苕溪,菰城与西塞之间是妙喜港,西塞西边是西苕溪,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秦军从任何一个方向打来,即便不胜也能顺利战略转移,事实也是如此,最终的菰城战役,楚国输了,但是楚国的年轻贵族们都从妙喜港这条黄歇精心打造的军港撤走,最终楚国贵族领袖项羽在积蓄实力之后灭了秦朝,印证了项羽爷爷项燕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东晋的湖州,叫做吴兴郡。此时的吴兴郡拥有了一个超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如下图所示,黄虚线以内是现在湖州的行政区域,而现在的宜兴与长兴合为一体叫做阳羡,安徽宣城大部、杭州临安、於潜、余杭等等多个地区都属于吴兴郡。
之所以如此重视吴兴郡,是因为东晋定都建康,也就是南京,南京城守不守得住,就看南京的大后方吴兴郡,供给不供给得上。所以东晋的统治者把最强悍的一个政治集团放在了湖州,谢安为首的谢氏和王羲之为首的王氏。他俩一位是淝水战神、一位是书法之圣。
他们两人都很重视水路,尤其是当时吴兴郡本地氏族已经相当强势,只能靠“联结”的方式,让分散的大家,成为合作的氏族,最终形成统一的吴兴。
晋朝时期的中国,都是大家世族的天下。虽然天子是司马家的,但是有一句话,在全天下来说“王、庾、桓、谢与司马共天下”,而对于吴兴郡来说“顾、陆、朱、张与周、沈共吴兴”。东西苕溪穿过地区的氏族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控制,东乡和西乡一带的氏族,就难把握了,于是王谢集团做了两件关键的事。
第一件,谢安把自己的侄女婿殷康派到了吴兴郡做太守。殷康的夫人是谢安侄女、镇西将军谢尚的女儿谢僧韶。殷康来到湖州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开挖“荻塘”。当时的荻塘还没有成现在的样子,只是有众多相连的河道和漾湖,殷康勘察选道,最终开挖出了一条形制、宽度都极佳的河道——荻塘。“荻花慢慢处,百鱼丛游塘”。
这一开挖不得了,殷康改变了日后湖州地区的整个格局,殷康的荻塘沟通了现在湖州主城区和南浔,从上图你就可以看出,八里店、升山、晟舍、旧馆、东迁、南浔这些名镇,就是紧贴在这条荻塘两岸生长起来的市镇。剩下的戴山、潞村、织里、马腰、辑里等地也都有大港大河与荻塘相连,同气连枝。
除了东边的荻塘,还有一条塘也很重要,那就是“谢公塘”也叫“西官塘”。这是时任吴兴郡守的谢安亲自建造的。唐代的颜真卿还专门写了一个碑来记述。
《谢太傅塘碑阴记》为颜真卿“取旧史遗文,刊石而书其阴”:“太保谢公,东晋咸和中以吴兴山水清远,求典此郡。郡西至长城县通水陆,今尚称谢公塘”。
殷康的“荻塘”和谢安的谢公塘,在吴兴历史上极其重要,这两条人工开挖和因势修筑的河道与其他三条河道(东、西苕溪、妙喜港)构建起了湖州的水路大格局。
也就是说,东晋治水,为湖州如今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甚至在古代,为了方便治理和通达,会把这些河流的上下支流地区也并入到湖州的行政区来,以至于湖州历史上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县的行政区划。治水而政通,政通才人和。
晋朝之后,历代的守护者都知道治水的重要性,唐代刺史于頔继续修建荻塘延伸线,最终修通了从南浔到上海一带的荻塘,史称“頔塘”,湖州与上海、苏州水路相连。唐代刺史崔元亮修建了凌波塘和连云塘,菱湖和琏市等等市镇兴起。
而等到大运河修通之后,整个格局就豁然开朗,湖州可以通达天下,直抵京师。所以在明清以后,为什么晟舍的书船可以把书买到天下?为什么乔木山和沈长山的石材可以在各大园林中被发现?都是因为这些地区就是围绕着整个吴兴水系兴起的。
同时几乎在每一条重要河流沿河边都修建起了“驿道”,现在湖州人熟悉的老318国道,也就是頔塘北岸沿河的这条道路,它的历史很早,自古就是一条重要的道路,仅仅从南浔到湖州城,为了这条道路的顺畅,建造了将近四十座大小桥梁。而且八里店、昇山、晟舍、旧馆、东迁全都是沿着这条路生长起来的,因为这条线是古时候的“驿道”。
頔塘的北岸这条驿道,是沟通了湖州、南浔与帝国统治中枢的信息通道。所以历届湖州行政长官都特别重视这条河港的修建。殷康、于頔之后,明万历乌程知县杨应聘、湖州知府陈幼学,清雍正朝湖州知府唐绍祖相继重修“荻塘”。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一任治理过湖州頔塘的父母官后来的仕途都很顺利:于頔做到了唐朝宰相;杨应聘从知县做到了明朝兵部尚书(追);陈幼学做到了光禄少卿、太常少卿;唐绍祖做到刑部员外郎。
可以说,这些吴兴守护者都切中了为官要害:疏通河道,让灌溉之水、民生之水、交通之水更加通畅。加固堤岸,让湖州与朝廷的联系更加通畅。与上与下,皆通畅。
1991年11月20日,这一天是吴兴水利史上重要的一天,这一天,湖州市旄儿港防洪工程土方大会战开始。旄儿港防洪工程十分重要,是太湖治理十项骨干工程中东西苕溪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大规模“治太”的序幕也由此揭开。因为当时施工机械少,淤泥地也不适合机械工作,所以工程建设主要依靠人工,来自36个乡镇499个村、约五万名民众和驻湖部队千余名官兵,组成了治水大军。
也是从1991年11月开始,环太湖大堤浙江段工程也在长兴、吴兴、南浔等地开始。这一次治水叫做“一轮治太”,18个寒暑的奋斗,由环湖大堤加固工程、东西苕溪防洪工程,杭嘉湖北排通道工程等项目组成的“一轮治太”取得了硕果:建成了百年一遇的东苕溪导流东大堤,成功将苕溪洪水导流入太湖,保护了富饶又低洼的杭嘉湖平原;建成了百年一遇的环湖大堤,基本控制了太湖洪水倒灌的影响,结束了南太湖洪泛的历史;杭嘉湖北排结合杭嘉湖南排工程的建成,打通了平原的排水通道,缩短了洪水位的持续时间。
前后发动12次“军民大会战”,约62万军民参加,是湖州治水历史上十分辉煌的一笔。当时,中央电视台报道称,大会战规模之大,人员数量之多,是土地承包到户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利建设行动。而2011年-2018年,“二轮治太”开始,太嘉河工程、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这四大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约115亿元,是湖州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项目。
自然的考验发生在2016年,几乎是和1999年同样等级的大洪水,再次侵袭湖州。然而这一次,湖州成功地防御了大自然的挑战,吴兴靖水,湖州安澜。
水通了,都通了。吴兴的水路通达,东方小莱茵。吴兴的人、物都可以去往全国,而全国的精英、文化也都很方便的来到吴兴,比如说唐朝安史之乱后,就来了一群人,颜真卿、陆羽、张志和等等,他们来到这里创造出了一个新生事物——“茶文化”,你一定听过《茶经》,其实还有一本《茶诀》,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下期“吴兴十二兴”《致文茶兴,茶经茶诀的故事》我们再见。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