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十二兴⑨|刻版书兴,琅嬛福地的故事
  • 来源: 来源:爱上吴兴客户端
  • 发布时间: 2022- 08- 19
  • 浏览次数:
  • 【字体:


书接上回,湖州的安定书院在北宋形成了湖学,湖学又成为了“太学”,湖州的教育模式、湖州的书院成为全国的表率,书院书院你要有书吧,我们吴兴在明清时期,围绕着“书”又形成了一个增长点——刻书和书船,不但自己刻书和出版书,还把书卖往全国,这样一来,“知识经济”成为吴兴在当时一个新兴点,这个点具体在吴兴织里、晟舍一带,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吴兴十二兴”《刻版书兴,琅嬛福地的故事》。

一门十进士 两部五尚书

以前在江南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明朝时期有一年三月廿八,这一天全浙江的善男信女都前往杭州东岳庙敬香,在杭州钱塘江水道的最窄处,有两条船相遇了,一艘是冠冕堂皇的杭州府台大官船,另一艘是气势显赫的民船。


按照当时的规定,在水道上行船,一来一往两船相遇,都是纤夫背纤行船的,小一点的船纤夫们要躬身往大船纤绳之下穿过,否则会造成两船的纤绳绞在一起,形成碰撞事故。但是这两艘船规模上谁也不输谁,只是官船上竖着“肃静”、“回避”的硬牌。按理来说是民船让官船,但是民船的纤夫们此时昂首挺胸没有一点要让的样子。双方谁也过不去吵了起来。


船内的杭州府台大人听到吵闹,午休被扰很是恼火,船夫禀报之后大为光火,走出船舱,要将民船以藐视朝廷命官治罪。


此时,一位老妇人由众丫鬟搀扶着走出了船舱,杭州府台大人先是心中一惊,老妇人仪态容貌不俗,手里拿着一根龙头金拐杖,来历不小。因为普天之下只有皇帝诰命之人才能执御赐的龙头金拐。府台大人这才收了架势,上前扶住老妇人,谨慎问道:“贵夫人不知家居何地,府中什么官职?”老夫人看了看府台,回答“大人您听仔细,我夫家晟舍闵,娘家竹墩沈,一门十进士,叔侄两尚书,丈夫官职小,吏部文天司”。


府台一听,原来是当朝吏部尚书、天官闵洪学的夫人,祖上闵珪是两广总督,刑部尚书,太子太保,真正的一门十进士,两部五尚书,在全中国都是排的上号的位高权重的大家族,老夫人本身就是诰命夫人,而自己是从四品,于是跪在船头,扣头请罪,躬让船行。


诗书传家氏 刻印做门风

“一门十进士,两部五尚书”只是在明朝时期吴兴织里大家氏族成就所概括的一句话,其实以后的日子里,从明到清,还有无数的家族子弟或从官为政、或文化创作、或经商兴业,吴兴织里的百业因此兴起,那么为什么吴兴织里晟溪两岸的闵氏、凌氏、严氏等大家族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呢?这还得从明朝建国时朱元璋的一道命令说起。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国号大明。也就是在这一年,朱元璋因为自己少时读书少,又要培养心爱的太子朱标,所以下令将天下书籍全部移入南京。尤其是杭州“西湖书院”所藏的南宋国子监的藏书、藏版全部移入了南京国子监。这个事件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是一个打击,尤其是浙江,王国维就称此次事件是“吾浙之宝藏,俄空”。


学生在纽氏状元厅纪念馆中体验雕版印刷

但是吴兴织里人自古富庶好学,早就有自己刻书的传统和财力,晟舍一带的氏族们通过一切办法,往来南京和湖州、杭州等地,打通关节,以借阅的形式安排工匠快速复版,不分昼夜。


你很难想像,吴兴织里人对一件事的专注度能够维持几百年的时间,十几代人的累世之功,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十四世纪),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十七世纪),历经十四位皇帝执政时期。而到了万历年间,毛春翔在《古书版本常谈》中评价:“吴兴乃后起之秀,岂但于苏、常争价,实已超越苏、常。”


晟舍 以书成市名天下

晟舍市,是明清时期中国最有名的书市,晟舍有两大姓氏,闵氏和凌氏,除了耕稻桑麻获利之外,这两大氏族最大的能耐就是雕刻印书。比如说晟舍闵,在明代有一位叫闵及伋的人,开发出了雕版套色印刷术。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书绝大部分都是白纸黑字,古时候的读书人天天看,会觉得很枯燥的,所以晟舍闵氏的红色和黑色双色套印书,一面世就受到文人和皇家的大力追捧,当时称为"闵刻",现存的117部闵刻,任何一本你拿到手都是珍品孤品,国宝。


来源:湖州山海经


另外,同在晟舍,晟溪对岸的凌家也喜欢刻书,最有名的就是凌濛初。《三言二拍》中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作者,之所以叫“初刻”和“二刻”,是凌濛初直接把自己写完的书,刻成雕版,直接印刷。写书、出版、印刷“一条龙”全包了。


闵凌氏 刻版印书掌中宝

有意思的事出现了,隔着一条晟溪,两大书籍出版商互相竞争,别苗头,以至于后来除了双色套印,还出了三色、四色、甚至五色套印的书。


关键故事到这里还没完,书刻好了你得卖出去吧,于是就有了蔚为壮观的“湖州书船行伍”,据《湖录》载:“书船出乌程吴兴织里及郑港、淡港诸村落,吾湖明中叶如花林茅氏、晟舍凌氏闵氏、汇沮潘氏、雉城臧氏,皆广储签帙。旧家子弟好事者,往往以秘册镂刻流传。于是吴兴织里诸村民,以此网利,购书于船。南至钱塘,东抵松江,北达京口,走士大夫之门,出书目袖中,低昂其值,所至每以礼接之。”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頔塘里,甚至是万谦漾和盘珠漾一直到晟溪里,一船船满满的书,在湖州集结,出发去往杭州、上海、镇江一带,到处出售,甚至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说有南方的举子进京赶考,刚到南京附近的小镇,正好遇到了湖州来的书船,好奇之下进船看书买书,结果看一本爱一本,拿一本买一本,最后把进京赶考的盘缠都花光了,可还是有喜欢的书没买怎么办,把衣服去当铺当了,再买书,最后捧着一麻袋的书,想起来自己还要赶考啊,得,回家吧,下次再考,有诗为证“万卷图书一叶舟,相逢小市且邀留。几回展读空搔首,废我行囊典敝裘”。


闵峰 摄

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书,结果咱们吴兴晟舍人就是刻书卖书的,家中全是书,气不气人?写书、刻书、卖书,也使得吴兴晟舍这一带的家族成为了“诗书传家”的望族。望到什么程度?明朝时闵、凌两家“一门十进士,两部五尚书”,也有的说是五个半尚书,分别是闵珪、闵如霖、闵洪学、闵梦得、凌义渠,都是一家人,又因为汇沮潘季驯是闵珪的外孙,算半个,所以说五个半尚书。  


十进士、五尚书们的各种故事被人津津乐道,其中最让全天下读书人羡慕的就是他们在告老还乡之后的生活。用《书谈套印书》里的话说,就是晟舍凌、闵“两家当日,席丰履厚,其贤者伏居乡里,不问世事。诵诗读书之余,专以刻书相竞。”


仔细揣摩这个场景很有意思,功成名就后回到乡里哪儿都不去,就在家中,因为这里就是一片书海,读书人的最爱啊!甚至还互相竞争——刻书,看谁刻的书最好、最精致,这种竞争是无声的,默契的。比如明代,闵广就在回乡后在万谦漾北筑起了“万绿堂”隐居,河西村后来有一个自然村就叫万绿堂村。


都说天地藏书所,嫏嬛福地凤笙阁

除了刻书,闵凌两家的高官还喜欢藏书。比如在紧邻万谦漾的盘珠漾内,明朝刑部员外郎凌约言(凌濛初祖父)就在离官归田后在盘珠漾筑起了“凤笙阁”,这个阁气象万千,独自立于漾中,阁中藏书数万卷,也难怪凌濛初能成长为一代大才子,别人家有矿,他家有一整座图书馆。


清朝凌介禧曾经有诗为赞:“西溪三亩宅,南面百城书。凤管留遗韵,嫏嬛境宛如。”“嫏嬛福地”指的是天帝藏书之所。其实这个典故就出自凌濛初自己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刘东山跨技顺城门 十八兄奇综村酒肆》这一回,写这段的时候他脑海中一定想到的是故宅盘珠漾里的“凤笙阁”。


如果说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吴兴织里读书人的条件就好的太多太多,首先这里的孩子从小家门口就有书山,明朝刑部员外郎凌约言(凌濛初祖父)在离官归田后在盘珠漾筑起了“凤笙阁”,这座凤笙阁就是一座巨大的藏书楼,再加上家家户户刻版的书籍,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有大量的藏书,古代吴兴织里书籍资源之丰富、门类之多、涉猎之广全国少有。



都说读书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点上吴兴织里少年郎们又拥有更好的资源——书船。吴兴织里现在有一个村叫“小河村(晓河)”,与大河村相佐,清光绪《乌程县志》记载“小湖村,一作小河”,明清时期这里闻名全国,因为这里是吴兴织里乃至湖州乃至长江流域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而且这里造的船很特殊,叫做“书船”,就是专门用作远途藏书、贩书、收书的专业性船舶,以小河为中心一直到谈港、郑港一带都是从事书船的建造。


所以吴兴织里的很多少年郎都可以乘坐这些书船与家人前往全国各地兜售书籍,这里又要讲一讲吴兴织里的地理位置,吴兴织里南岸就是荻塘,荻塘连接了京杭大运河,可以北上前往苏州、南京,甚至再往北前往北京、直隶。这就使得吴兴织里的读书人年少时读万卷书,年轻时行万里路,书资路费都不愁,这又成了多少读书人心向往之的事情。


言传加身教,同窗又同朝

吴兴织里兴办教育最初是以家族私塾为主的,《晟舍镇志》记载“我里,向以读书为恒产”。这句话大气,读书才是能够亘古流传的产业。所以,即使是家族中贫寒的子弟,“每以馆谷终其身,故夜半书声不绝”。


什么是“馆谷”?这是大家世族中专门筹集抽调出来的供给给读书子弟的专用钱粮,能够让有资质、好读书的子弟吃、住全在私塾和教馆中,也就是吴兴织里人当时就做到了让子弟们能够“脱产学习”,只要你好学、只要你肯学,养你终生,所以吴兴织里人靠家族运作、资金保障,做到了能让子弟达到“终身学习”的状态,从现代思维角度来看,这也是精神层面“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和成功实践。


放眼全国,各地都会产出科举人才,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是水落石出,而在吴兴织里则是水涨船高——整体水平高。从化学的角度来理解,当浓度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析出,人才就是这样。


以晟舍一处来说,竟然出了71名举人、31名进士。出仕者90人,官至尚书5人,官至巡抚、按察使、布政史8人,其中还有3人是“太子太保”。这才有了“科第联绵,簪缨绳继”的盛况。


还有一个盛况,就是在同一朝中,吴兴织里出了六位尚书,严震直——工部尚书、闵珪——刑部尚书、闵如霖——礼部尚书、闵梦得——兵部尚书、闵洪学——吏部尚书、凌义渠——刑部尚书,六部中占了五部。


吴兴往来无白丁,湖州到处读书人

距离吴兴区的万谦漾和盘珠漾不远处有一个陆家漾,我更喜欢他原来的名字——绿葭漾,蒹葭一片绿染霜,曾经非常繁华,也作为原漾西镇的驻地。在这一片水泽清澈、芦苇丛生之地,无数的文人墨客被吸引至此,尤其是夏季,真正的清凉世界,避暑胜地,所以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很多上海文人在这里筑起了一幢又一幢的别墅。


整个村子也很美丽,因为村沿着漾建造,所以成为了月牙形状,湖如日,村如月,所以村上的五座古桥分别叫做“日月”、“月明”、“迎晖”、“五谷”和“丰登”。


试想一下,上海滩的文人墨客,先是来到吴兴织里和晟溪两岸选购最新刻版出来的书籍,雇一艘书船,慢悠悠的通过万纵千横的河道摇过盘珠漾、摇到绿葭漾,下船的时候还书不离手,跨过自家别墅的小滘口(小码头),回到自己的别墅中,外面的世界酷暑难耐,吴兴织里的别墅自在清幽,这种生活是多少人所向往的——慢生活。


讲到这里,你应该发现了,吴兴人的朋友圈自古就因为“书”而变得不同,以书交友,本身就对自己的圈层做了筛选,古时来到吴兴的人都是从着书而来,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百丁”;到了吴兴后,所有人又因为书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直抒胸臆;同时吴兴的各个村落,因为景致不同,又吸引了不同性格的人隐居于此,好热闹的去万绿堂,看看万家齐刻的盛况,喜欢独处的去绿葭漾,享受一下浮生偷的闲。

所以吴兴,尤其是晟溪两岸,自古以来是一派文人书客的寻梦地!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前来是因为另一个原因——求学,求学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看书、读书,还有一种就是耕读,今天我们着墨较多的是织里、晟舍,下一期《耕读旅兴,世界乡旅的故事》,我们要去往吴兴区八里店的潞村,看看潞村人自古是怎样耕读传家的,甚至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了一条世界乡旅的研学之路。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