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昨天上午9时30分,湖城市陌二社区门口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内,传来机械作业的轰鸣声。走近一看,只见站点工作人员童佩佩戴着口罩、手套站在自动打包机旁,弯腰拎起一捆捆纸板,熟练地剪开捆扎带并向内一推,纸板就随着履带缓缓上行,跌落料斗后被压缩打包成一块重达400公斤的“纸板砖”。
“现在人少可以抓紧打包,下午会有同事来收走。”将“纸板砖”搬运到门口后,童佩佩摘下了被汗水浸湿的口罩,露出了挂满细密汗珠的鼻子和下巴,“整理纸板的时候灰尘比较大,所以一定要戴好口罩,就是这个天太热了,口罩一戴上就感觉闷得喘不过气来。”
今年是童佩佩在这里工作的第二年,她告诉记者,这个占地95平方米的回收站,承担着龙泉街道和飞英街道可回收物的回收中转任务,日均回收量可达4吨,其中居民自行送来的就超500公斤。“以前,泡沫箱、塑料盒这些东西根本不受待见,回收价格低、放在家里又占地方,只能混在其他垃圾里扔掉。但自从有了回收站,居民也习惯统一送到回收站来。”她笑着说。
居民参与资源回收积极性的提高,让童佩佩成了站里停不下来的“陀螺”。这不,说话间就接连有附近居民骑着电动自行车“送货上门”。纸板、金属、塑料、泡沫……各类资源回收价明码标注,经童佩佩称重、估价后支付现金给居民。记者注意到,每回收一次,她就在笔记本上添一笔。
一放下笔,童佩佩又开始了分拣、整理工作。一次又一次弯腰用力,双手后摆顺着惯性把纸板甩向资源暂存区,再把零散的塑料瓶统一放到大型回收袋中,集齐一袋后捆扎封口。“趁着上午还不是很热,把能干的都干好,下午也能稍微轻松一些。”她说,“别看我们是待在屋子里工作,一到下午回收站大门正对太阳,能把人‘晒化’了。到时候站里的温度在40℃左右。还好单位给配了风油精、藿香正气水这些防暑用品,可以坚持下去。”
跟着童佩佩体验了一把资源回收,反复弯腰间汗水早就挂满了额头。虽然没有阳光直照,但回收站里还是很闷热。
垃圾、灰尘、异味,这是“童佩佩们”每天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弯腰、整理、搬运,这是“童佩佩们”时时都在重复的劳动姿势;晴热、高温、暴汗,这是“童佩佩们”日常工作中的“加料”。
都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可如果少了“童佩佩们”的努力,这些资源又何谈有序“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