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十二兴⑧|书院教兴,安定书院的故事
  • 来源: 来源:爱上吴兴客户端
  • 发布时间: 2022- 08- 07
  • 浏览次数:
  • 【字体:




“吴兴十二兴”的故事说到今天这一回,我们要起一个小系列,用连续三篇的篇幅好好讲一讲吴兴的教育,湖州之所以可以在历史上收获状元榜眼探花供给23人,进士1416人,就是因为以吴兴为主的湖州教育体系自成一格,我们将分别从书院、刻书和耕读三个切入点,说一说什么是“湖学”。今天的“吴兴十二兴”先来说《书院教兴,安定书院的故事》

《岳阳楼记》藏着的秘密

你还记得《岳阳楼记》的第一句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滕子京是谁?为什么谪守巴陵郡?去巴陵之前在哪里?范仲淹跟他到底什么关系?滕子京跟湖州、跟吴兴有关系么?

有!因为滕子京去巴陵之前就是任湖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与范仲淹、欧阳修是私下好友,政治伙伴,被对立的派系称为“庆历党人”,实际上他们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湖州是重要一环。

北宋朝廷一共9位皇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四十年,时间最久,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突出,也就是在他的这个时代,范仲淹、欧阳修、滕子京、慎镛等人开始谋划怎样能够改变孱弱、腐朽的政治体制。

湖州当时是他们的重要根据地。对这个根据地的打造从庆历新政的十年前就开始了。那是在景祐元年(1034年),这一年的湖州发生了一件大事,湖州从普通州升格为军事州,昭庆军节度被放在了湖州,军权、政权、经济权多权一身。之所以给予湖州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后来被称作“庆历党人”的这些人,开始以苏州、湖州、杭州三州为核心,小范围的做新政前的改革试点。

要做试点,就要打破原有很多人的利益,那就要一位德高且望重的人前来坐镇。当时的范仲淹、滕子京四十岁出头,欧阳修才二十七岁,都不足以镇搞吴越。所以请来了六十二岁的慎镛,“以礼部郎中、秘阁校理,知湖州军州事”。

慎镛的身份不得了,除了政治官员身份,他还有一层身份,吴越国的旧王族。慎镛的父亲慎从吉是吴越国的驸马,母亲就是最后一任吴越王钱俶的三公主。吴越国纳土归降,和平并入大宋版图,对宋朝居功至伟,更重要的是,吴越国经营江浙那么多年,钱氏家族、慎氏家族对各大家族的影响力极为深厚。

慎镛在任的几年对以吴兴为主的本土氏族进行梳理,使之和靖,对青年才俊进行选拔,但是总感觉各自的家族背景、各自的利益矛盾做融合相当有难度。

也是在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请当世大儒——安定先生胡瑗在苏州开始试点设学授课,并且范仲淹让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逐渐的范仲淹等人慢慢摸清了为国举才的路径。

总结一句话要开办正经的“学校”、要有成规模的“教材”、要形成教育“制度”。

这在全中国的教育史上具有制的飞跃。隋唐之前的人才选拔是察举和九品中正,往往被大家氏族垄断;隋唐之后的中国,虽然有了科举制度,但仍然是以书为主,人才的多样性很差,胡瑗先生在多地试点教学之后,最终明确了要讲"明体达用之学",“达用”才是根本。

现在就差一个专业化学校——选在了吴兴。

安定书院中敲门的才子

庆历元年(1041年),距离“庆历新政”正式开始还有两年,对于“庆历党人”来说,在倒计时下,一切都要紧锣密鼓的进行。所以这一年,湖州最高行政长官滕子京亲自请来胡瑗先生,在湖州设立了安定书院,并且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此言一出天下士子开始纷纷启程赶往湖州,一时之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

安定书院培养了些什么样的人才呢?

首屈一指的是范仲淹的几个儿子,长子范纯佑,帅军大破西夏;次子范纯仁,后来的元祐年间宰相,元祐党人的领袖。

孙觉孙莘老,曾任湖州、庐州、苏州、福州、亳州、扬州、徐州、南京等七州的知州。与苏东坡等人尤其要好,他的女婿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滕元发,担任过湖州通判,在科举考试中两中探花郎,(中国科举史上就这一位),三次担任开封府尹,甚至在任梅州知州时,把在湖州、苏州安定书院学到的教学体制直接搬到梅州,开创了“梅州州学”,他也是龙图阁大学士。等等。

所以你看,当时的湖州,这些后来的国之栋梁、柱石,都在十几二十岁的年纪齐聚湖州、苏州,最后大家一起用成绩构建起了闻名天下的“湖学”,最终成为北宋的国家教育体制“太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苏湖士”。

苏东坡专门在诗中写道“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

冰玉堂里读书的状元

宋朝的安定书院,让吴兴、湖州,乃至全天下都尝到了“教化之本在学校”的教育饕餮。后世的湖州历代兴修书院、读书堂,这些教学机构与私塾不同,私塾是为某一大家氏族服务,学校是尽揽人才士子,真正的因材施教。

举个例子,我们吴兴区东林镇有一座著名的山——东林山。宋代时期,状元郎何栗、尚书倪思、鲁国公孟珙就隐居在此处,他们吸纳和招募青年才俊,亲自教授学问,吴兴东林从宋开始就是教育昌盛的高地。

现在你去东林山“回仙观”这个位置,其实是最早的“冰玉堂读书处”。明朝万历开始到清朝康熙年间,在东林山南麓的冰玉堂读书处,当地有一个著名的大家族叫做“官河陈氏”,陈氏家族举家财力支持读书育才,修建了“冰玉堂”。

△东林镇全景

明清两代,在此读书者中举人44人,进士28人,会元1人,探花1人,榜眼2人,状元2人。

比如说康熙朝的状元蔡启僔,虽然本人是德清人,但是他同时是吴兴东林陈倌的女婿,一直就在冰玉堂读书,最终由康熙钦点提拔。

说来也巧,蔡启僔中状元那年(康熙九年),第一第二全是湖州人,状元是蔡,榜眼是菱湖人孙在丰。湖州地区的文教昌盛已经登峰造极。

说来还巧,蔡启僔是康熙九年中的状元,而康熙三年的状元郎,又是我们吴兴人严我斯,严我斯和蔡启僔,同一年考中的乡试。

说来更巧,蔡启僔中状元的十二年后,他的侄子蔡升元再次中状元,又过了75年,蔡氏的子孙蔡以台再次高中状元,从此就有了湖州蔡氏一门三状元的千古奇闻。

但这一切,真的都是巧合么?

五湖书院培养的能人

“吴兴十二兴”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说到过鱼、米、丝绸之兴,这几个兴起点彼此联系,共融互生,几千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比如说吴兴溇港一带,到了清末时期,富庶一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溇港人对于知识、教育的渴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溇港要有溇港人自己的书院!

当时创建书院的发起人有很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徐有珂。徐有珂的徐氏家族当时在湖州(归安两平桥)已经深耕了1800多年,明朝时迁居织里,是织里古老的家族,家族的祖先就是王勃《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徐孺子,因为世代居住在东阁兜,所以被称作东阁徐氏。

这个古老的徐氏家族,仅仅在清朝时期,就在文化科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徐凤衔硃卷》统计:东阁兜徐氏有文进士1人,武进士1人,举人3人,贡生6人,国学生、太学生20人;庠(廪)生20人,从九品4人,乡饮大宾1人,职官11人,封赠男子2人。徐德元、徐林春祖孙登科第,爷爷是举人,孙子是进士;徐有珂、徐凤衔父子都中了举人。

但是这样的文明大家族却一直以来有一个痛点,就是“求学甚远”。拿徐有珂父子来说,徐有珂的儿子徐凤衔,在中举之前,一直在苏州的紫阳书院和正谊书院以及织里家学私塾之间来回奔波,很是辛苦,徐凤衔是光绪二年(1876)丙子中的举人,在儿子中举前的6年,徐有珂做了一件事就是上书给时任苏州知府的吴云(湖州归安人),想要借助紫阳书院和正谊书院的师资和帮助在织里溇港地区造一座书院。

 苏州知府吴云会给予帮手么?会!因为吴兴溇港人给了吴云极大的助力。当时的太湖两岸,溇港年久失修,水患侵田,侵塘时时不断,徐有珂曾写信给时任苏州知府的吴云,提出重浚三十六溇港,恰巧在太湖疏浚的问题上吴云一直以来都很苦恼,治理水利需要大量的钱财,但是包括湖州、苏州在内的环太湖地区地方政府筹措经费都出现了困难。

而我们吴兴织里的东阁兜徐氏家族在几千年的经营之下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织里地区有一句民谚“徐十房的银子,省心堂的牌子”,徐家这次愿意拿出资产与政府一道疏浚太湖,吴云大为欣喜,上报朝廷后也得到了浙江巡抚、湖州府支持。

△太湖溇港

溇港的疏浚和书院的建造是同步进行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即便徐氏家族会拿出很大一笔经费,但是地方政府也需要投入,所以在接纳了徐有珂的提议后,苏州知府吴云便与湖州知府宗源翰商议建立书院的事情。

吴云首先表态“带头捐白金若干”,湖州知府宗源翰大为感动马上批准创建,不但也捐上自己的部分俸禄,并且确立了:“此书院每年划拨湖州六分之一教育经费”的政策。“湖州府六分之一的教育经费”,这样的扶持力度可谓空前。

接着居住在太湖边的有义之士也纷纷解囊捐资,特别是时任湖州知府的宗源瀚提议湖州府丝捐善后款项下每包丝拨1块钱给郡县各书院。

书院取名叫什么呢?因为太湖又称“五湖”,还有西施范蠡泛舟五湖的传说,所以这家新书院就取名为“五湖书院”。

“五湖书院”这会是一家什么样的书院呢?在教育科目的设置上,当时的溇港人费了很多心思。首先,是“湖学”的传承。湖学是北宋时期的大教育家“安定先生”胡瑗在湖州创立的,后来衍变成了影响千年的“太学制度”。效法“湖学”的经义、治事二斋,五湖书院聘徐有珂任主讲,分时艺、经学两斋,逢夏历每月初一、十五给学生授课,其余时光有专门聘请的先生授课。

△义皋古村被誉为太湖溇港文化带

同时,因为是太湖溇港的第一所书院,在“制艺”外,除了兼授经、史,还专门开设了农田水利课,这一点极其重要,这为溇港地区再往后的日子里输送了大量的水利专科人才,可以说有现代专科学校的性质,也为后来太湖撩浅军的驻地转移到陈溇打下了人才基础。

这家书院因为创立在中国古今交替的年代,所以在学制上还做了很多现代化的尝试 ,不但制订了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办法、学生津贴高低的分发标准,每个月还会安排旬查月试的检查办法,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这样的教学考试制度已经开始与现代教育考试制度并轨。

同治十三年(1874年),湖州知府宗源翰主编的《同治·湖州府志》完成了,期中《舆地》《经政》等门,就是徐有珂在一边督工建造五湖书院,一边编纂完成的。

同治十二年(1873),五湖书院建造完成,正式招生。《创建五湖书院碑记》记叙了整个件事,由吴云撰文并书,徐凤衔篆额。此碑长期保存在织里利济禅寺,现保存在义皋村范家大厅。

五湖书院建立之后,给太湖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仅东阁兜徐氏家族来说,既有行医、开药房、开米店,其中江南米商群体在湖州极为重要,湖州的潘公桥和米行街一带除了汇沮潘氏家族,有很多大米行都是来自溇港,尤其是陈溇和东阁兜的商人,这些商人还在杭州拱墅区——拱宸桥到湖墅一带购置房产店铺,将湖州米在杭州直销,所谓“湖墅”就是湖州市的意思,拱墅区的名字来源就与溇港商人有关。

再比如在清光绪年间,东阁兜有间著名的泰山堂药房,著有《徐氏医案》传世。共312只方剂,医案编辑严谨,采用按病种或分部位论著方法。徐氏后人徐建中任织里镇卫生院院长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外科。现在织里还在坐诊,九十多岁的名中医“毛先生”,其实姓徐,小名“阿毛”。

织里清末时期开出了第一家教书育人的大书院,这也让吴兴织里从福泽一方走向了桃李天下。这是织里文教的高潮,如今吴兴区要在太湖滨的义皋陈溇,重建五湖书院,并把五湖书院作为“少年儿童研学基地”、“天下名流授课基地”甚至是南怀瑾仙逝后,在太湖南岸再造的一座“太湖讲堂”,其中的价值巨大。

2020年西泠印社春拍中有吴昌硕为书院刻的“五湖书院藏书”印章,是在五湖书院创立十四年后刻制的,边款:丁亥三月,仓石。可见五湖书院在当时的影响力和藏书实力,但吴兴人对于文化,对于书的追求远远不止这些,不光是书院中会藏书,吴兴还有几支藏书甚至是刻书、售书的大家族,这样真正的“书香门第”还培养出了一代代的吴兴精英,形成了吴兴的“教育文化”,下一期《刻版书兴,琅嬛福地的故事》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