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330502/2023-09647 成文日期: 2023-10-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吴兴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3-10-16 10:43:22

为加快推进吴兴教育现代化进程,服务和支撑吴兴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共吴兴区委关于制定吴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浙江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的要求,结合吴兴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分析

(一)发展优势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指导下,全区教育工作者围绕建设“生态吴兴、经济强区、科技新城、幸福家园”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并取得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六大优势”:一是“双创双全”“125工程”“一支一特”“红色引擎”“清廉校园”等党建品牌创建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党全面领导教育事业的组织优势。二是“阳光招生”“战疫复课”“‘最多跑一次’改革”民办学校规范管理”等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为全面构建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和提升现代治理水平奠定了基础优势。三是“一校一品办学特色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深化现代化课程改革”“同步课堂”“STEAM教育”“互联网+义务教育”“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等创新实践水平持续提升,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窗口优势。四是“百师争鸣”“最美教师”“跨校竞聘”“年轻干部培养”等队伍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为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人才优势。五是“中小学新建工程”“幼儿园扩容改造配套工程”“空调三进工程”等资源供给水平持续提升,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58.64亿元,年均增长23.3%。其中财政教育经费总投入38亿元,年均增长12.1%,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了保障优势。六是全区各类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个性化、终身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汇聚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系统优势。

   “十三五”期间,吴兴区教育获得国家、省市荣誉达12项。特别是创成全国第一批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浙江省区域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区、浙江省学习型城市,获评浙江省STEAM教育试点区和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作为全省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STEAM+生态’学习实践共同体”入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作为全市唯一的代表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

(二)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教育将不断加速变革,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挑战。教育现代化必然引发教育理念、育人模式、人才评价的深刻变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深化育人模式、课程体系、课堂革命的改革创新,坚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面临新挑战。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挑战。教育现代化必将是教育资源的系统优化。首先是户籍改革与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充分问题,其次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问题,再次是基于教育现代化的办学条件、设施设备、师资量质等要素资源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等也面临新挑战。

三是强化现代治理的挑战。推进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推进学校现代治理、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元共治、充分提升办学水平与办学绩效、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面临新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远景目标,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完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率,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总体要求

根据“生态吴兴、科创新城、产业强区、幸福家园”的发展定位,确立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遵循“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各类教育、促进优质均衡”的战略方针,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战略重点,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战略举措,以队伍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为战略保障。打造成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干部师资队伍,完善一系列推动教育现代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的窗口示范学校,培育一批具有吴兴教育高品质、高辨识度的现代化教育特色成果。全力铸造“现代治理、优质均衡、创新育人、幸福校园”的“优学吴兴”区域教育品牌,为吴兴经济社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引领、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主动响应时代变革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在“互联网+教育”“STEAM+生态”的实践基础上,深入推进基于“智慧校园”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创新的系统育人模式,深入推进基于“创意、创新、创造”的“三创教育”育人实践。推动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全面创新,全面铸造高品质的“创新育人”品牌。

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始终坚持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统筹协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类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重视加强学前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与服务,突破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难点,加大特殊教育推进力度,加强民办教育的现代治理。统筹协调政策资源、财政资源、人才资源、社会公共资源等各类要素,支持与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面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确立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观,努力营造“文化引领、多元共治、需求供给、自主发展”的现代化高水平绿色校园生态,全面推动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坚持开放发展原则。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开放合作,加强跨区域的教育合作、共建共享、结对帮扶,推动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的“外联内培、竞标学习”。努力搭建德育教育与实践各类社会资源平台,建立适合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基地,推动“滋养德育”的内涵与外延持续深化与拓展。

坚持共享发展原则。强化供给侧改革,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结构、均衡布局、培育发展,为社会民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重视加强新居民子女教育,切实加强新居民子女学校的政策倾斜和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逐步推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办学满意度测评、质量监测体系、第三方评价和学校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主要目标

着力建设与完善基于每一位适龄人口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全力发展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到202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达到全省平均以上。力争2022年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2025年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9.8%,普惠园占比不低于92%。实现残疾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残疾儿童学前入园率超过93%;省等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100%,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面力争达60%;全面建成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推进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创建省市融合教育示范学校。落实省教育厅现代化社区学校建设标准,实现省现代化社区学校覆盖面达60%。强化校园安全防范建设,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600名学生以上及寄宿制的中小学完成标准卫生室建设。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工程,实现智慧校园覆盖率、新型教学空间普及率、城乡教育共同体覆盖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人工智能、STEAM教育覆盖率及数字资源普及率达到100%。

 “十四五”期间吴兴区教育事业主要预期目标

维度

主要指标

浙江省

湖州市

吴兴区

指标

属性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学段

规模

幼儿园在园人数(万人)

195.6

195

9.31

9.08

2.94

预期性

义务教育在校生数(万人)

536.4

590

25.49

28

6.73

8.2

预期性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000

1000

72

72

15

15

预期性

公平

均衡

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比例(%)

90

100

100

约束性

校际优质均衡系数

小学段

0.305

0.30

0.311

0.30

0.32

0.3

约束性

初中段

0.277

0.25

0.345

0.25

0.364

0.32

约束性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比例(%)

50

100

100

约束性

适龄持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学前段

90

>90

90

>90

90

>90

约束性

义务段

98

>98

98

>98

>98

>98

约束性

普及

质量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2

>100

>100

>100

>100

>100

预期性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

99

>99

99

>99

99

>99

预期性

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的比例(%)

5.7

10

2.53

10

3.33

10

预期性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5.53

50.53

54.91

49.91

48.59

43.59

约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党的全面领导系统化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深入实施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强化党的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党建品牌建设,着力培育党建示范点,选树“六好”党组织。大力推进新时代党务公开“阳光工程”,扎实开展党务公开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督导检查、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党员发展,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和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实施人事档案和党员档案双轨并行管理制度。加强分类指导,加大对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提升民办学校的党建工作质量,积极培育创建市、区级“双强”先进社会组织党组织。

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健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切实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严格落实“四责协同”机制,深入推进清廉教育建设工程,大力营造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

专栏1: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工程

全面推进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健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修订学校章程,明确学校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优化党组织班子设置,加快推进年轻干部培养,健全相应的配套组织,保障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科学规范、高效有序地实施。

专栏2:党建引领人才聚力发展工程

认真落实党管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建立“双培养”机制,把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为业务骨干。推进重大教育民生事项和专业性决策的现代治理,开展“学校党员教师参事会”“教育系统党员教师代表咨询会”。探索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机制,确定第三、四轮“三名工程”队伍,建立优秀教育人才库。

(二)铸造立德树人特色化品牌

1.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宗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模式,开展素养评价,进一步优化“家校社协同教育”,全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吴兴区心理辅导中心,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整体服务功能。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展示月活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优化。进一步推进数字家长学校建设,优化家校社协同教育功能。实施吴兴区思想政治理论课聚核工程,全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思政教育宣讲、思政教育共建、教师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赋能、实践基地创建、课程思政建设、时代新人培育、教育磁场激活的“八大”行动。举办区中小学思政课“学本课堂”教学评选,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活动。建设一批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特色学校,推广典型经验和示范课程。

2.着力筑造“三全五育”特色品牌。创新实践“滋养德育135行动计划”,持续做亮“美育融合”、“‘STEAM+生态’创新教育”、“校园足球”三张金名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五育体系,努力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建好1个省级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实施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清单管理,设置“劳动周”,严格落实每周至少1节劳动课要求。深入加强“体艺2+2”工程,着力培养学生艺术、体育特长,强化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创建本土品牌特色,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丰富美育实践活动,凸显省级艺术教育试验区工作成效。实施强制性学生体能训练。积极培育推广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和地域辨识度的学校体育品牌,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推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模式,提升阳光体育活动质量。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常态化建设。积极开展“一校一特色”的语言文字品牌建设活动,努力提升区域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

专栏3:打造“三精”思政课品牌工程

遴选8-10个区中小幼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建设5-8个区中小幼思政学科高地,选树100名优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打造100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微课,开展100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研究的“三百”工作。建立吴兴区与吴江区“南太湖·思政课教学主题论坛”学术研讨机制,邀请长三角、全国的学科知名特级教师、学者专家参与相关活动,扩大思政教育的学术影响和示范引领。

专栏4:学校美育体育推进工程

继续开展“五大艺术节”展评活动,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级艺术竞赛或展示,为学生搭建更多学习和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培育学生艺术特长推进体育“211工程”,促进每位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参加一次体育社团活动、每年一次校级以上体育竞赛或展示经历。每年开展“校园足球文化节”活动,大力建设校园足球文化,培育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

专栏5:实施“滋养德育135行动” 计划

    建设一个吴兴区“立德树人体验馆”中心,打造30个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绿色健康教育、蓝色劳动教育等“三色”校外德育体验基地,评选20个五星级学校基地(场馆),建立“一中心+N基地”的系统布局。深化“滋养德育”,建设思政养仁、劳动养责、美育养行、体育养志、合力养心五大项目品牌。建设吴兴区心理辅导中心,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2025年,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持证率达到90%以上。

(三)统筹各类教育现代化发展

1.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全覆盖

实施优质均衡战略。推进第四轮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推动幼儿园上等级提水平,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依托联盟组团,强化示范引领,实现学前联盟共同体全覆盖。加强幼儿园保教人员队伍建设,实施“保教队伍强师提能” 工程。提升现代治理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推进幼儿园“7S”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管理。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公办园成本分担机制,探索普惠性民办园成本分担机制。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建立由教育、卫生和体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幼儿健康水平监测和评估机制,实行对各类幼儿园幼儿成长进步的常态监测。强化内部质量管理。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开展“安吉游戏”实践园建设。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提高幼教科研能力,创建吴兴特色的幼教育人品牌。完善学前教育监管督导机制,有效纠正和防范“小学化”现象,探索建立保教质量评估监测机制,持续推进各类幼儿园优质均衡发展。

专栏6:公益普惠幼有所育工程

加大力度扩充学前教育公益普惠资源,规划幼儿园新(改、扩)建项目54个,建设规模747班,总建筑面积约27.5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18.02亿元。通过加大奖补力度、联盟组团共进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92%。进一步完善《吴兴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财会和资产管理制度、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变更退出机制。

专栏7:规范优质幼有优育工程

推进集团办学联盟共进,设立8大幼教联盟。推进等级幼儿园建设,2025年,省二级以上幼儿园占比达到80%,省二级以上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面达到85%。规范幼教持证上岗比例100%,园长及专任教师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达到8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达99%,本科以上学历达70%。完善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公办园非在编教师的收入不低于在编教师收入的80%。

2.义务教育全面均衡高质量

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现代化办学条件。实施《吴兴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8—2035)》的学校新建扩建工程,全面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充分满足城市化发展的教育资源需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化优质发展。组建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全面推进“初中强校、农村强质、体艺强基”的“三项工程”,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城乡学校结对办学全覆盖,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教育力量。建构“互联网+共同体”中小学校结对智慧教育平台,到2022年实现农村学校全覆盖,积极创建省“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大力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体质、读物等“五项管理”,实施“5+2”课后托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托管服务全覆盖。科学规划并实施“优质学校培育滚动发展战略”,建立优质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品牌发布机制,到2025年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全面启动特殊教育融合化实践创新。制订落实《吴兴区进一步推进整合教育实施办法》,融合教育在全区幼儿园、中小学全覆盖,到2025年形成适应区域特殊教育需求的融合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办学质量生态化发展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吴兴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工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STEAM理念下的学科项目化学习行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管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问题,制订并落实《吴兴区新时期中小学减负工作条例》。持续优化“后30%学生学习监测与指导行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专栏8:教育共同体建设提升工程

建立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整体推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有效辐射,争创“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建立与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三种教共体相配套的实施细则。2021年教共体覆盖60%以上镇区学校,2022年全区乡村和镇区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教共体全覆盖,至“十四五”末,区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的教共体占比不低于80%。重点培育窗口学校1-2所。

专栏9:办学条件现代化工程

全面推进中小学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计划实施29所中小学新(扩建)项目(不含储备类项目12所),确保新建改建工程和设施设备更新达到现代化标准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升级,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全力促进学校现代化办学设施设备更现代、更充裕、更丰富。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建设,切实解决新居民子女学校和部分公办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室、学科教室、体育场地不达标、不充分问题。为各级各类学校创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提供坚实的保障。争取全区30%学校创建成为省现代化学校。

专栏10:学校特色文化引领工程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学校特色文化引领工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重构适合校情生情特点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常规化,建立学校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建立师生践行文化精神的平台载体和活动项目,全面培育师生共同价值观,努力实现学校文化成为引领事业发展、师生精进的不竭动力。

专栏11:融合教育推进工程

积极探索和推进学段衔接的“特殊教育学校+吴兴区卫星班”模式,新建学前、义务段卫星班各1个。不断提升教育融合度,随班就读学生比例争取达到90%以上,送教上门比例控制在10%以内。力争创建省级融合教育示范校5所、送教上门示范点3个。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团队建设,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水平。依托省个别化教育网络管理平台,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学生进行质量监控跟踪管理。

专栏12: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工程

打造“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工程”。建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评价目标,以“五育并举”为评价内容,以“引领激励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评价宗旨,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评价方式,应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学生评价网络系统,建构学生素养发展指数雷达图,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科学评价和指导引领,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争创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试点区、1-2所绿色评价试点校。

3.社区教育优质服务重内涵

未来五年,社区教育聚焦“服务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助力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为我区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模范生提供人才支撑”的一个中心,突出“主导全民终身学习”和“助推社会现代治理”两大重点,确立“社区教育成为市民学习的新渠道、社会培训成为开放教育的新品牌、老年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亮点”这三大目标。推进落实“科学布局社区教育资源,补齐城市社区教育短板”、“落实保障社区教育投入,实现社教经费逐年递增”、“拓展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努力提升社区教育内涵,不断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四方面工作任务。通过实施“完善社区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规范社区教育的工作队伍培育、加快社区教育的课程标准建设、提升社区教育的综合服务能力、健全老年教育的城乡一体网络”五项创新举措,全面推进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省级现代化社区学校覆盖率达到60%。

专栏13:社区教育提质培优现代化建设工程

着力推进“社区学校+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合作平台建设,探索社区“共享学堂”建设。办好老年学堂,丰富老年教育资源,依托省“第三年龄学堂”,发展“互联网+老年教育”;全面实施“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争创5-6个“国家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社区教育示范基地”、“老年教育示范校”及成教培训(社区教育)品牌项目、老年教育示范专业。着力推进全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真正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优化社区教育办学条件,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省级现代化社区学校覆盖率达到60%。建立“高校联盟、共享平台、学分银行”三位一体模式,完善“吴兴学习在线”平台,建成覆盖全区的终身学习网络,构建未来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场景,积极争创浙江省学习型示范社区。以“一网一码一图一指数”为载体,创新终身学习运行机制,实现市民终身学习学分有效转换。

4.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强机制

严格落实“双减”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健全学校自我发展机能。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切实维护良好教育生态。重点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完成学科类培训机构转登为非营利性机构,从严规范培训行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构建“准入、监管、执法”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智慧监管平台,提升全区校外培训机构的数字化监管水平。形成公办民办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提升民办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专栏14:社会培训机构治理工程

实行培训机构场地安防、经营范围、师资配备等信息管理机制,信息实时管控、一网明晰。实行资金监管机制,探索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及培训费专用账户管理制度,防范培训机构停办或资金链断裂带来的社会风险。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通过“智慧平台”全面加强培训机构场所、人员、教育教学安全管理。

(四)推动师资队伍专业化精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完成师资队伍建设各项主要任务,令成长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更具活力,选拔机制、成长环境、培养平台全面优化。师德师风水平全面提高,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聘奖励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负面清单、违规处理结果记录和师德失范行为典型案例通报警示制度。教师学历水平明显提升,幼儿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初中和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在现有基础上有提升,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初中教师比例达到10%。

2.教师资源配置全面均衡。按照改革、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原则破解人事编制困难,确保教师数量和结构全面满足教育现代化需要。改革创新幼儿园办园体制,探索创新幼儿园教职工人员编制管理;义务教育教师配置更加优质均衡;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配足配强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音乐、体育、美术和劳动等学科教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中小学校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激发学校活力。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进一步完善,成效更加显现。

3.教师干部梯队显著优化。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形成以省特级教师为引领、市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区级优秀骨干教师为生力军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省市区级名师比例。进一步提升教师待遇,收入分配更加向一线教师、班主任和名优教师倾斜。构建一支以“80后”为主体、“90后”有一定比例、梯次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好、进取精神强、敢于担当、充满活力的校长队伍。市级名校长达到1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队伍资源充分。

专栏15:实施师资“攀峰精进”工程

结合浙江省“教师教育攀登计划”,深入推进“三名工程”等师资培育研修,着力培养省“万人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特级校长” 5名,市级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50名。推进适合各年龄段、各层次教师的“青年教师登峰行动计划”、“骨干教师攀峰行动计划”、“名优教师尖峰行动计划”。全力争创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推动“双学科复合型硕士层次中学教师培养”引进,推进“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育。主动对接省“浙派教育家培养工程”“中小学双名双特工程”“中小学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等,推荐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浙江基础教育领军人才。

专栏16:改革驱动干部“卓越发展”工程

全面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适应不同职级的校长培养发展机制、目标考核激励等。实施副校级干部竞争性选拔和30周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选拔,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全面推动学校现代治理,促进干部从 “会管”走向能“善治”。全面开展“中小学书记校长体制机制改革专题培训”,推进干部“卓越发展”培养基地和工作室建设,跨界融合资源,建构“师范大学干部培养基地”、“浙江大学干部EMBA研修班”,建构“优秀老校长青蓝工作室”、“教育行政部门挂职研修”、“教育媒体挂职研学”等机制。建立动态管理后备干部人才库,通过强化培训、轮岗交流和外派挂职锻炼,促进干部队伍结构优化、梯次培养、卓越发展。

(五)推进智慧校园数字化赋能

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全面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到2025年,全面形成与我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和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建成教育基础保障环境,构建技术赋能的未来学习空间,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全面推动智慧教育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达省内先进水平。深化数字化改革,实现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全面普及“一校一师一生一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下的教学方式创新取得新突破。建成让连接无所不至、让治理无所不能、让共享无所不在的智慧教育的示范区,全面发展数字赋能的未来教育。

专栏17: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程

推进吴兴区“教育大脑”建设工程,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系统化分析管理、系统化办公、校园安防等整体化智制数字赋能。推进“之江汇广场应用工程”,优化互联网学校、教师发展网络学校、数字家长学校和市民终身学习学校应用场景,开发50门在线课程,汇聚社会资源,通过名校上云、名师金课、跨校选课、在线答疑和学分互认等提供大规模个性化在线教育公共服务。

专栏18:师生数字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100%。推进“首席信息官制度”,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决策、设计和指导能力。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在线实施与管理的试点,探索教师校本培训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创新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纳入课程规划,开展电脑制作、数字创作、算法编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创客、STEAM等活动和成果展示,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索创新,培养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信息素养。

(六)深化改革推动跨界化合作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治理。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坚持教育行政清单治理,提高行政监管执法能力。全面推进依章治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推动教育行政由传统治理向数字治理转变、由条线治理向整体智治转变、由教育内部治理向多元协同共治转变、由管理教育向服务教育转变。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制定颁发“吴兴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施办法”,以循序渐进、放管结合为原则,以解决“管得太多、干扰太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等突出问题为目标,通过制度机制创新,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与学校之间的权责边界,“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推动学校自主发展与创新发展。全面推进跨界开放合作。创新建立“长三角区域教育跨界合作联盟”。深入推进“千校结好”提升工程,积极开展中西部结对帮扶工作,着力推动吴兴教育国际化合作。

专栏19:推进学校现代治理工程

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治理,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在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政策、治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建构。重构与创新学校治理组织结构、建立治理组织、明确治理职能。全面建立政治统率、文化引领、价值观培育的“德治体系”,建立依法治校、制度完备、有章可循、精细规范的“法治生态”,建立家校共建、社会参与、多元合作的“共治格局”,建立师生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自治组织”,建立数据支撑、智能控制、智慧决策的“智治系统”,全面建设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专栏20:实施教育跨界合作工程

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筹措专项资金,在杭嘉湖宁绍苏锡常宁等城市各选择一个区,牵头建立“长三角区域教育跨界合作联盟”。围绕教育现代化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建立“教育交流、干部挂职、教师研修、校长论坛、教学互联、课堂革命、治理共进、学术研讨”等八个项目合作平台,科学规划、明确主题、展示成果、定期开展各项活动。从而有效推进吴兴教育现代化,充分彰显吴兴教育的示范引领。

四、要素保障

(一)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力度

积极推动国家对各类教育依法保障的政策落实。加大公共教育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力争逐步提高。不断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重点关注幼儿园公用经费的保障和非在编教师收入的增长。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优化全区卫星班布局,新增和更新资源教室训练器材等。以教育现代化发展为目标,统筹兼顾、科学预算、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规范管理、强化效绩,着力推进新一轮学校建设布局、维修改造、设备更新等项目。以加强资金监管改革为举措,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切实规范学校用款行为,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着力推动会计核算中心、教育保障与服务中心和学校财务管理的智能化进程。以推进学校现代治理能力为抓手,实施“学校后勤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中小学校后勤、基建、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

(二)优化教科研训保障水平

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充分重视教育科研师训对教育改革发展极具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转化为决策、转化为制度、转化为舆论”。一是持续深入建设 “三名工作室”、“青改组”等学习共同体平台,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全面推进“登峰计划”“攀峰计划”“尖峰计划”的师资培训,实施“重心下移”和混合式培训。二是着力推进课程育人,研究落实中小学学科素养的系统培育。建立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和“学研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打造吴兴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三是结合集团化办学、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要求,建设“集团化、共同体教研一体化”平台,努力促进优质均衡。四是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体艺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深入推进“STEAM+生态”“三创教育”,探索人文学科的“现象教学”创新实践。五是深化“学为中心”的“学本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吴兴区课堂革命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强基计划”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实施“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工程”。六是加强基于人工智能、5G应用的精准教学研究,推进“吴兴区精准教学普及化工程”。七是构建完善“教研、科研、培训、评价”一体化运作机制,努力提高研训员专业素养、课程领导力、教育研究力、研训策划力、教学评价力、团队管理力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精诚合作、素质过硬、学术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研训员队伍。八是建立“区域性科研帮扶联盟”“区域性的教科研大会”“优秀成果展”机制,全面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争创国家教学成果奖项。

(三)全面完善现代督导机制

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督导条例》和省委办府办《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若干措施》,到2022年,建成机构健全、队伍专业、程序规范、结果权威、覆盖全面、运转高效、问责有力的具有吴兴特色的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以年度考核的形式,建立对本级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政机制。深化“三级督导” “三全督导”“三式督导”区域督学体制机制,实施以建设现代化学校为导向的经常性督导机制和基于学校发展规划的综合督导机制。完善统一归口管理和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积极配合、充分应用上级各项督导评估与监测,支持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工作,形成区域质量监测操作系统。健全教育督导问责机制,确保督导“长牙齿”。

(四)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全面统筹学校安全教育、安全管控、安全从业、安全预警各项工作,系统建立包含政治安全、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防疫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的安防体系。结合学校现代治理,推动《学校安全防范风险预警机制》的系统建设。通过智慧校园建设,促进基础安防建设全面达标、智能安防技术深度应用、智慧管理平台科学建设,逐步建立基于大数据动态分析、预测、研判机制,努力实现对校园安全风险的智能感知、主动预警、即时响应、迅速处置。力争2022年底全区智慧安防校园形成规模效应,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实施“校园安全专业人员培训”工程,面向分管领导、保安、食堂从业人员、卫生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培训,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对全体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安全管理、舆情应对等安全素养的培训,提升校园安全管控能力,确保平安创建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