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2023-01206 | 成文日期: | 2023-02-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无 | 发布机构: | 区科技局 |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科技条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人才强区、创新强区战略,坚持“市区一体、奔跑赶超”工作要求,实干争先、加压奋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2022年,全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名跃升至第47位,较2021年提升11位。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创新主体活力日益显现,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各类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全社会创新动能进一步激活。
(一)特色亮点工作
1.省级高新区联审勇夺全省前三。园区连续两年成功进入浙江省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年度综合评价排名第六(较上年提升一个位次),在全省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高分通过省级认定。
2.农业科技园区获评省级优秀。园区顺利通过省科技厅专家实地查看与答辩,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获评省级绩效考核优秀。
3.数字化改革列入省重大应用。“科技企业成长政策通”纳入省科技厅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吴兴科技智库”启动建设。
4.“国字号”荣誉成果丰硕。成功承办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CCUS论坛,央地合作成功创建国家级学会服务站。首批国家级“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落户科学谷,国家级海智基地正式挂牌。
5.国家级研发项目实现零突破。美欣达循环产业公司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样板。太湖实验室下属浙工大研究院参与承担科技部“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重点研发项目。
6.“双创”平台创建领跑全市。万马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唯一),获评省级优秀众创空间2家 。
7.向上争取资金成效显著。争取到省重大科技专项、省创新团队、市南太湖精英计划等各类科技资金4400余万元。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1.创新主体培育多点发力。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7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0.3%,均列全市第二。
2.核心技术攻关持续突破。深化“研发投入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安排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专项资金1200万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立项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4项,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90项,新立省级研发中心1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认定市级研发中心57家。1-12月,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 2.88%,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率达到 73.03%。
3.科创平台能级提质增效。太湖实验室3家研究院实质性运行,实现产业项目孵化5项,项目合作10项。争取市级资源打造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10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市科技大市场整体入驻。西塞“科学谷”正式开园,西安交大中子科学实验室、“泛微网络”等项目启动建设。阳山“时尚谷”完成总体规划,方圆化妆品检测实验室等7个科技研发项目入驻。全年引进并联合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8家,新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
4.科技人才招引精准发力。按需订制“柔性用才”“高质用才”“全职用才”三种模式,高效精准地为科技企业引进创新人才。入选国家级引才计划火炬项目3项、省级引才计划11项,全市第一;新培育入选省级海外工程师6人,省级领军型创新团队1个、省万人计划创业人才1人,新引进各类外国人才24人。
5.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依托“@0572校企直通车”、“太湖桥”活动,深化长三角区域校企、校地合作。通过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云对接、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专场活动,实现156名专家与320家次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其中55家企业单位与专家签订合作协议。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工程,挖掘核工业井巷、中铁十六局等企业成果资源,加快技术合同登记备案。截至目前,共征集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40项,实施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项目20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37项,申领创新券575万元,实现技术交易总额超46.5亿元。
6.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到位。出台“科创十条”政策,实现科技经费较上年“翻两番”,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兑现时间,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快科技政策兑现速度和力度,让更多科技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截至目前拨付各级科技经费7510万元,惠及企业312家,推动政府主导的科创载体为科技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268万元。区镇联动开展“科技解难、创新制胜助企纾困专项行动”,组织“百名科技干部和千名科研人员服务千家科技企业”,解决企业难题205个。
7.“一家三站”功能日益显现。吴兴“院士之家”投入使用,邀请中科院杨树峰、杨经绥、殷鸿福等13名院士共同见证揭牌。创建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全市第一,全省首批重点支持院士工作站1家,全市唯一。围绕全市八大新兴产业链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博士创新站15家,列全市第二。道场乡红里山村入选全国第二批地质文化村(全省4家),打造学会智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样板。
8.“科技富农”班车稳步运行。在全市率先启动“科技富农”班车发车,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诉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等痛点、难点、堵点,精准设计班车运行路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累计开出班车5趟,服务涉农企业69家,培养本土“双创”人才934名,推广农业新品种面积5万亩,新认定市级众创田园2家,组织申报市级科技计划农业类项目14项,相关做法受到夏市长、金市长肯定批示。
9.干部队伍素养持续提高。坚持党组会议、支委会“第一议题”机制,高质量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全年开展专题学习38次,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进一步深化。科技队伍配置进一步优化,提拔2名85后干部担任中层正职岗位。清廉机关、模范机关建设深入推进,“四个一”党风廉政建设举措扎实有效,机关党建活动严格规范开展,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2次、举办党员政治生日4次、党员进村社服务超过160人次。科技“三服务”品牌更亮更实,亮晒比拼、比学赶超活动成效明显,党员干部始终以奔跑的姿态干事业、优服务、创实绩。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吴兴打造欣欣向荣新青年城市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的主要论述精神和省市区有关决策部署,深刻把握创新致胜工作导向,聚焦“1236”工程,即:争取1个“国字号”(国家级海外工程师研发社区),争创2个省级平台(省级高端外国人才集聚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进位3个指标(R&D占GDP比重达到2.5%、技术交易额占GDP比重达到3.9%、企业研发经费增幅达到15%),实施6项重大行动(改革攻坚突破行动、平台强基提能行动、高新产业提质行动、高端智力汇聚行动、成果转化加速行动、创新生态塑优行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设美好吴兴提供科技支撑。
(一)2023年重点指标安排
1.平台打造:健全“一室两谷一港多园”创新平台体系,太湖实验室重点引进引领带动性强的研发机构1-2家,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2.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高于工业投资增幅。
3.主体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
4.企业研发:新实施市级以上研发项目30项以上,新认定省级研发机构10家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增幅达到15%。
5.人才引育: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个、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20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数量与就业人员之比达到4%。
6.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成交额3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9%。
(二)2023年重点工作
1.聚焦争先创新,实施改革攻坚突破行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新举措,培育动能、激发活力。一是谋划实施“成果转化”试点。抢抓湖州市作为全省“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契机,引导区国有平台加入市财政、市科技发展集团和社会资本组成的科技创新基金盘子,争取市级资金向吴兴科创平台和项目倾斜。二是优化“科技智库”应用。聚焦光电通信及半导体等关键产业链,吸纳更多学科、更高层级的专家入库,建设“专家预约”、“项目评审”、“人才评审”等子场景,为招商引才与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组建吴兴人才产业投资发展集团为契机,理顺工作机制,统筹指导推进全区科创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吴兴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节能减碳关键技术攻关,助力前沿低碳成果在吴兴转化应用,加快形成具有吴兴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2.聚焦能级提升,实施平台强基提能行动。健全“一室两谷一港多园”创新平台体系,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一是“创谷经济”积厚成势。加快西塞“科学谷”和阳山“时尚谷”建设。西塞科学谷全力打造中国智造“光电之芯”,政企联动引进、申报各级项目,争创省级平台,实现资源利益共享,赋能全区绿色低碳和光电半导体产业。阳山时尚谷以打造“长三角时尚中心”为目标,引导属地加大“产业+科研+人才”项目招引力度,打造全市“创谷经济”吴兴样板。二是太湖实验室见势成形。加快“一体两翼”组织架构实质性运作,以新促旧,聚焦泛半导体产业方向,重点引进引领带动性强的新型研发机构1-2家,集聚科研人员300人以上。鼓励国企、高校和科研院所、民营企业、金融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支持研究院产业化项目。三是高新区“创国”开局起步。对标国家级高新区,紧紧围绕“未来产业集群高地、标志性项目承载高地、领军企业培育高地、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高地、“‘三生’融合示范高地”的目标定位,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以建促升,全力将现代物流装备高新区打造成长三角有地位、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产业园区,为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四是科创园区量质同增。瞄准总部创新港、吴兴科创园等多个园区的不同产业方向和发展定位,突出比较优势,开展精准招商,培育和招引标杆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和配套项目进入,形成集聚效应和雁阵效应,全年总产值力争超过90亿元,引进科技人才项目不少于30个。
3.聚焦主体培育,实施高新产业提质行动。打好创新主体培育攻坚行动“组合拳”,深挖存量、集聚增量。一是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开展科技型企业“倍增提量行动”,瞄准高新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实行分层指导、分类培育,着力提升科技企业质量。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75%以上。二是靶向攻关核心技术。聚焦优势传统产业以及光电半导体、工程机械、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对照国家级省市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布局,挖潜梳理产业“卡脖子”技术需求,完善形成重点产业链精准靶向攻关清单,引导龙头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产业化攻关专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以上。三是政策驱动企业研发。引导企业新建研发机构,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投入,力争新增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10家以上。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提升全区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力争全年研发经费增幅达到15%以上。四是科技护航强农富农。精准调度“科技富农”班车,打造科技特派员3.0版,加快乡村人才引育和科技的迭代升级,培养农村发展能人、助推农业高效增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年新认定市级众创田园2家。
4.聚焦外引内育,实施高端智力汇聚行动。打造人才“强磁场”,产才融合、筑城发展。一是提升人才服务能力。深化推进省级外国高端人才集聚区建设,健全高端人才服务管理机制,依托区人才集团成立市场化外国人才服务主体,提供证件办理、购房安居、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全周期优质服务,打造外国人才发展舒适区。二是做大科技人才增量。举办吴兴区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大力招引创新力强、活跃度高的领军型团队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发挥企业育才主体作用,加大本土青年科技人才和工程师的支持力度,全年力争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个、省级以上人才工程项目20项。三是筑强“青年新城”影响力。依托国家级海智基地,聚焦“1120计划”,办好1场提能造峰“绿色低碳”大会、引育1项国际科创赛事、打造20项青年科技人才品牌,为建设新青年城市增添科创动能。
5.聚焦产学研合作,实施成果转化加速行动。深度融入科创廊道体系,外联内接、协同创新。一是品牌引领成果转化。依托“@0572校企直通车”、“太湖桥”等品牌活动,搭建人才和技术交流平台,打通成果转化快车道。突出协同攻关,联合高校院所、头部企业、金融机构等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全年实现“揭榜挂帅”30项以上,技术交易成交额50亿元以上。二是平台赋能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市科创公共服务中心作用,用好市技术转移中心、网上技术市场等平台,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体系,畅通人才、技术、项目落户吴兴渠道,加快区域合作成果转化。三是共建助力成果转化。通过共建“标杆”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引领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人才、产业联动融合,借智高校院所助力企业技术难题攻关、产品创新,加快创新能力提升,争取合作共建各类创新载体10家,协同攻坚关键技术难题40个。
6.聚焦要素集聚,实施创新生态塑优行动。营造实干争先奋斗有我的创新生态,强化保障、优化服务。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不低于15%的增长。提升“科创十条”兑现时效,强化人才、产业、税务、金融等领域政策协调联动。二是做优科技金融。构建科技金融最优生态圈,全力争取省科技创投基金,重点支持初创型、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年投资吴兴项目5个以上,推进“科技创新再贷款”提质扩面,进一步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锻造科技铁军。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清廉科技建设,积极创建模范机关,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实干争先,建立“赛马争先”比拼机制,搭建年轻干部成长舞台。开展“百名专家进千企解难题”、“科技人才服务月”等系列活动,打造“科技奔跑团” 三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