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十二兴⑩|耕读旅兴,世界乡旅的故事
  • 来源: 吴兴区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 2023- 02- 21
  • 浏览次数:
  • 【字体:

  

 

读书,在吴兴历史上是存在着内生逻辑的,学而优则仕,出仕后可以反哺乡里和家族,家族兴盛后,又会培养出更多的学子,就这样生生不息之下,吴兴的才子们簪缨绳继,鼎甲华宗。那么这种模式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其实这个秘密藏在了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背诵过的一篇课文中,今天的“吴兴十二兴”系列,我们就走进《耕读旅兴,世界乡旅的故事》。

躬耕不止于南阳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什么是躬耕?为何在南阳?因为从春秋开始,南阳的阴氏家族开发出了一套“耕读体系”,阴氏是管仲的后代,族中有当时最庞大的藏书资源。

管仲的后人在齐国强盛之后,就离开了山东半岛,而是前往了湖北、河南、安徽几省交界的地方——南阳郡。此时的南阳郡大家世族还不多,所以阴氏家族就跑马占荒,广积田亩山川,招买兵马,就这样经营了几个世纪,到了西汉末年时,而家中田亩兵丁“堪比诸侯”。


此时的阴氏家族发明了一套影响后世的体系——“耕读体系”。什么概念呢?用现代的词就是“网格化管理”自己的山水林田湖,分成一块块的地。但是一般诸侯把地给贫民或者奴隶、佃户们耕种,而阴氏家族更聪明,他们有别人没有的资源——书籍。所以前来求学、借书的学子络绎不绝。

 

阴氏家族就将“田亩等分”,分给前来求学看书的士子,有一个条件——用田资、鱼资、樵资等等换书资。也就是说士子们必须在我这里“渔樵耕猎”才能用物资换书,才能“读”。这样一来,这些士子就被牢牢的锁定在了自己的土地上,啥时候觉得自己学成了,才能离开。

“渔樵耕读”这套体系在东汉建立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句话叫“娶妻当娶阴丽华”,说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在创立东汉时,妻子阴丽华给了他极大的帮助,实际上,是阴氏家族和阴氏家族背后的“高阶士子”们给与了刘秀极大的助力。等到刘秀当了天子,阴氏家族就直接掌握了人才输送——“察举制”的命脉,好的人才由自己输送朝廷,更好的直接通婚,用“血脉垄断”。


所以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阳还是士子们集聚的地方,你一定记得水镜先生给刘备推荐的那些人才——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徐庶徐元直等等。这些还都是外来南阳的士子,南阳本籍的三国名臣还有:魏延、黄忠、文聘、邓艾、李严等等。那么南阳跟湖州的读书人有什么关系呢?有很大关系,因为一个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

诸葛不止于诸墓

三国,是英雄辈出、壮怀激烈的时代,也是群豪争雄、父兄创业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想要安身立命、创造霸业对根据地的选择至关重要。


东吴,对湖州吴兴这片土地情有独钟。如今的“吴兴”这个名字就是在公元266年,由吴主孙皓亲自所拟,名取“吴国兴盛” 之义,为湖州立郡之始。而在吴兴立郡之前这片土地就是历代东吴君主的专属封地。



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东吴政权第一任君主孙坚因功被汉朝封为乌程侯。


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夏,孙坚之子孙策袭爵。



东吴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十三日,孙权称帝,改元黄龙,立国号为吴。




东吴永安元年(258年)十月二十八日,吴景帝孙休封其侄孙皓为乌程侯。




作为几代君主封地,湖州这片土地在三国东吴的政治地位被推到了仅次于国都的高度,而围绕在东吴君主周围的重臣也对湖州吴兴怀着特殊的感情。赤乌四年(241年) ,东吴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宛陵侯诸葛瑾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在生前,诸葛瑾请奏孙权将自己的陵墓能够安置在乌程,最终选定在了如今“诸墓漾”的位置。


但是诸葛瑾给吴兴留下的仅仅是一座墓么?当然不是。其实是一整个“渔樵耕读系统”。后来,诸葛瑾来到吴国,这套“躬耕系统”也被带到了湖州,同时东吴花了十几年时间攻打南阳郡,终于夺了下来,而任郡守的就是诸葛瑾,任职期间,诸葛瑾把大量尚未成熟的学子“押送”到了吴兴——东吴天子封地。于是一整套新系统出现了——“桑鱼耕读系统”。蚕桑和鱼米比田亩所得获利更大,就有更大的实力去购买书籍、聘请老师,甚至自己套版印刷,距离诸墓漾不远的织里晟舍到了明代,闵氏和凌氏就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刻版书籍供应商,一条条书舫将湖州的书籍运到全国各地,同时也让本族子弟能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藏书丰而通学问”,这才有了吴兴闵氏“一门五尚书”的文坛、政坛盛况。所以桑鱼耕读系统成就了湖州大家氏族的繁荣发展,这种内生逻辑的源头就藏在了吴兴区政府后的“诸葛漾”这片小漾之中,大有文章。

潞村不仅是丝源

“耕读这篇文章”被历代世家不断地书写新篇。到了宋代,时任湖州知州慎镛退休后,选择举家定居在吴兴潞村。这一定居,又给“书耕体系”带来了全新一页。慎镛一生中参与编写编纂了很多书,其中有一部很有意思叫做《九域图志》。


中国古代称自己为“九州”,所以《九域图志》就是为皇帝宋真宗编写的全天下一览图志。

慎镛就在北宋任礼部郎中、秘阁校理的时候与大名鼎鼎的词人晏殊等人一起编了《九域图志》。


可能他也没想到,这部书的编写,给潞村慎氏留下了一套“家学”——地理书籍,也给吴兴开启了读书的新兴点——耕读旅兴。

从慎镛之后历代吴兴潞村人都喜欢研究地理,这里说的可不仅仅是中国地理。比如说到了明代出了三父子——慎蒙和他的两个儿子慎懋官、慎懋赏,他们有三本书非常重要。

第一本是慎蒙的《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这本书把当时全中国的名山大川、各地风俗、物产特产都写了进去,各地名胜达到1317处。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乡旅大全,有一个古今借鉴和对比。放眼全国的乡村旅游在各个乡旅景点的打造时,都可以来潞村借鉴我们潞村祖先写的这本书。慎蒙的这本书,让我们吴兴现在把潞村作为世界乡旅小镇打造时候,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乡旅智库”。

第二本书,是慎蒙的儿子慎懋赏写的《四夷广记》。中国古代把大陆作为天朝,以外的地方都称作“夷荻”。所以《四夷广记》包括《东夷广记》《北狄广记》《西夷广记》和《海国广记》。其中《海国广记》是现在可查,最早记述“海上丝绸之路”的书籍。

此时此刻在潞村的小镇客厅,就在展览着民国时期大历史学家、新中国第一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亲自手抄本的《四夷广记》。

《四夷广记》把除了中国之外的这些国家,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都写进其中,中国丝绸之路和世界各国乡旅,在这本书上并轨了。

第三本书是慎蒙的另一个儿子慎懋官写的《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这本书是对前两本的书的一个补充,把中国和周围国家的各种物产、风俗、珍玩都汇编起来,最终使得这三本书,从中国到世界,当然是当时可以看到的亚欧大陆为主的那个世界,形成了一个明朝世界乡旅的“元宇宙”,让古代世界乡旅和现代世界乡旅勾连了起来,是潞村的文化宝藏。

乡旅不仅是游玩

所以,吴兴区正在着力打造的“八里店潞村板块”,实际上是把从三国到现在的“书耕体系”和“旅学体系”融合在一起,“世界乡旅小镇”同时也是“书旅研学小镇”。比如说,在潞村“小镇会客厅”内,此时此刻你可以看到有一个“中国厅”,地上有一张中国地图,地图之上有一根根水晶柱,柱子里是全国各省份最具代表性的乡旅景点的“模型”,同时大厅的屏幕上可以看到所有乡旅景点的介绍片,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风貌都可以看到,仅仅在这一个厅里,你就可以做到“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在潞村看到中国乡旅”。

“读万卷书”后,一定要“行一行万里路”,但是在疫情下,在出行不变时,可以来我们吴兴,来潞村,去看看“乡旅的各个景点”,同时潞村的880亩田地,如今正在讲述着“最湖州”的传统农耕——你可以在春天带着孩子,拿着一本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在潞村的田埂间找一找春天七草,什么是鼠鞠草、什么是天青地白、什么是艾草,再把他们采回来,做一个“青团子”,这才是“跟着书本去旅行”。

这样的农耕研学点现在已经在吴兴遍地开花,可以去埭溪找找王陆良,他的“璞心农场”因为传统农法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可以去义皋看看“太湖溇港”,这是跟“都江堰”同等级的世界水利项目;可以去妙西看一看“沈家本历史文化园”,因为这里是中国现代法学之父的人生梦留地。


既然说到了现代法学之父——吴兴人沈家本,那么下期“吴兴十二兴”,我们不妨就从“法”开始讲,因为这是吴兴又一个对中国、对世界都有重要贡献的新兴点,下期《家本法兴,法学之父的故事》,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