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2023-01358 | 发文时间: | 2023-02-23 09:42:2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无 | 发布机构: | 区卫健局 |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2022年,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新时期美好吴兴的首战目标,聚力打造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和育儿友好型社会两张“金名片”,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多项荣誉及试点:成功实现健康浙江建设考核、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四连优”;独占争取普惠托育国家补助资金350万元、综合医改补助资金564万元;创新纳入省部级改革试点2项、省级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改革试点3项,入选全省卫健系统首批数字化改革优秀(十佳)案例2个。
(一)坚持以防为先,慎终如始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思想警觉和专业敏锐,按照“打一仗进一步”理念,因地制宜创优“核心打法”,优化工作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院感防控能力,缩短疫情发现和处置时间,实现被动防控向主动防御转变。今年以来,快速妥善处置疫情22起,高效处置混管追阳、区外阳性本地轨迹核查51起,涉疫阳性物品事件8起;核酸检测2219万人次(最大检测量提高到日均1.2万管);完成新冠疫苗接种58.12万剂次,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率居全市第1。探索组团式、打包式服务,推动助企纾困12条意见落地落实。
(二)坚持优质均衡,全面夯实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重点推动环渚龙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搬迁、织里镇卫生院和东林镇卫生院异地迁建、埭溪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4个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345”强基行动,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9个,站点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6%以上;协助落实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中心迁建工作。着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系统化提升,持续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城市医联体工作机制,放大先行先试集成改革效应,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省排名第3,区域内9家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建成占比为全市第1。充分利用“新七条”引优育强,今年新招硕士和博士18人,政策兑现额度达850万元。
(三)坚持系统推进,合力打造共同富裕健康场景。以建成全国城市医联体示范样板为抓手,牵头打造“浙里健康”标志性成果,深度整合市域4级医疗资源,拓宽接轨长三角地区4家权威性医院,通过全面合作、重点合作、专科合作等形式,全方位提升整体实力,目前区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区中医院“院地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基层医疗机构“B+P+T”发展优势逐步凸显,区域就诊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以构建托幼一体普惠服务体系为抓手,牵头打造“浙有善育”标志性成果,出台力度最大的普惠托育奖补办法,推广公办幼儿园办托、企业单位自建办托、医育融合办托模式,发挥婴幼儿养育照护实训基地、“医防护”儿童健康服务中心、向日葵亲子小屋等专业阵地优势,多元化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目前全区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29个,成功列入全省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国家卫健委婴幼儿营养喂养咨询指导能力提升项目试点,有关经验做法3次获市领导批示。
(四)坚持医防融合,不断增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高质量实施健康吴兴建设,多跨协同推进26项健康浙江行动基层实践,重点培育职业病综合防治、中医药健康村建设等特色项目30个,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93%,列全市第1。提标开展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累计覆盖12.73万人。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中为残疾对象定制“10+X”签约服务包做法获中国残联康复部肯定。扩面医防融合服务,为近20万重点人群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8.6万慢病患者绘制“健康画像”,为4.2万老年人提供“五大专项行动”服务,8个社区成功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省首批共富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场景。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大救助体系,创新实施“一生无忧”高危孕产妇救助、肺结核患者医防救助项目,切实提高兜底保障功能,试行以来已补助18.2万元。
(五)坚持数字赋能,集成优化医疗健康服务供给。坚持以“健康大脑”为牵引,聚焦院内就诊、分级诊疗、医防融合、协同监管等重点领域,创新开展数字智慧药事服务、互联网+健康体检、3+5行业综合监管等基层探索,扎实推动试点工作落地,入选全省卫健系统首批数字化改革优秀(十佳)案例2项。以实用实效为导向,持续迭代完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住院一体办、健康画像、“四朵云”等12项应用,年均提供服务180余万次。全力推进未来社区健康场景建设,精准制定实体化布局建设、远程式医疗服务、主动式健康管理“三项标准”,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集成式健康服务,目前建成站点6个。
(六)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打造卫健系统变革型组织。实施“13519”变革型党组织能力提升行动,着力思想政治建设,扎实用好卫生健康“半月谈夜校”“共同富裕·青年说”等创新载体,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着力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健康365”党建品牌集群影响力,深入实施“健康365·走好共富路”重点项目19个,实现医疗机构“院科两优、德医双强”;着力推进“双创双建”,在全系统召开清廉指数评价办法发布会,完成公立医疗机构首轮赋星评价,全过程追踪问题整改28项;着力抓好党管人才,搭建全系统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库”,制定“行政培养+业务培训”锻炼计划,创新医疗机构班子成员创先争优积分制考核、局机关人员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制,有效激发系统活力。
二、2023年工作打算
重点指标预期目标:人均期望寿命达82.25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1%,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4.4名,区域就诊率达到90%。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费用的比重控制在22.25%。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以下、7/10万以下,每千人托位数达4个。
重点工作安排: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卫生健康现代化先行总目标,持续实施资源扩容均衡、健康品牌培育、数字健康赋能、公共卫生保障、健康治理重塑五大发展行动,着力形成一批具有吴兴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一)围绕共建共享,实施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均衡行动。扩大“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效应,协同撬动药耗集采、价格调整、医保支付、人事薪酬和资源配置等领域改革。紧盯高水平区级龙头医院定位,加快推动区人民医院二甲创建及成果转化,重点围绕“急、慢、老、小”,全力建强龙头学科和品牌专科,确保以更优名次实现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五连优”;紧盯区级现代化公立中医院定位,区中医院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紧盯打造全市首家规范化社区医院定位,环渚龙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月底前完成搬迁并加快整体提能;紧盯标准化建设全域覆盖定位,属地协同推进织里镇卫生院、东林镇卫生院迁建工程,力争月河飞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迁计划列入议程。扎实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345”强基行动,抓实“创建、辅导、培育”三个一批项目,力争2家机构创建达到社区医院标准、全部机构创建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辅导5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达到“A+”或“A”;按照“有机构有人、有能力有作为”,高标准培育智慧化星级示范站点4个,数智集成中医适宜技术、家门口康复护理、慢病复诊管理等接续性服务。继续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工作机制,着力凸显“资源共享、学科共建、平台共用”的精度效度,提高重点学科群和“一院一品一特色”的群众认可度和省域知名度。
(二)围绕全民全程,实施“一老一小”普惠品牌创响行动。牵头打造体现新青年城市温度的“浙有善育”金名片,贯通“婚生养教”全程服务,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制定《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扩面普惠托育奖补办法,创新推出面向婴幼儿家庭的生育补助、入托补助;统筹整合专业机构和阵地资源,深化婚登婚育“两中心一体”模式,积极争取省级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试点,依托区妇幼保健院、环渚龙泉中心妇幼专科资源优势,嵌入式建设符合省级示范标准的婴幼儿综合服务指导中心、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各1家,夯实医育融合基础;大力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实施“存量保动力、增量添活力、质量显潜力”体系培优项目,协同区教育局推广托幼一体模式,协同民政、妇联等部门推广社区托和家庭托,力争形成规模化效应。全面夯实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着力完善“15+N”老年医疗体系,扩面实施“光明、口福、营养、失智关爱、智医助老”行动,创新探索住院与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以健康兜底幸福晚年。统筹推进健康吴兴建设重点任务,围绕26项健康促进行动,以抓好健康细胞“百千万”工程为基础,连点成面集成打造“一域一精品”,创新“5H模式”将妙西镇、八里店镇潞村打造成为健康乡村旅游示范样板,融合体育、教育等部门资源打造“体医融合进社区”“微病不出校”服务新模式,扎实做好3项省级领衔项目终期评估,力争以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实现健康浙江建设考核“五连优”。
(三)围绕创新创效,实施数字化改革聚优蝶变行动。创新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完善“健康大脑+智慧医疗”总体架构,加快推动公立医疗机构“云HIS”系统落地应用、社会办医机构诊疗行为监管系统实时贯通,强化数据互联互通和线上线下融合,丰富拓展“健康大脑”功能。抓实数字健康“一件事”,迭代完善实用性强、改革味重、推广度高的基层创新应用场景,做好新老应用场景融合链接,其中“智慧药事”着重延长管理链条,协同市场监管部门开发过期药品智能回收功能;“互联网+体检”通过体检机构统一入驻、专家资源审核入驻、复查通道点对点畅通,力争成为群众可信赖的最高频应用。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健康场景建设,推广落地“一厅五区一门诊”实体化建设标准,实现“远程+自助”健康服务、 “随时享”主动健康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集成、高效的家门口健康服务。
(四)围绕防控防治,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强提能行动。根据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和省、市最新部署要求,精准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重点完善预防和早发现机制,着力提升信息收集、预检分诊、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院感防控等核心能力,不断提高应急应对和精准处置水平。深化城市医联体医防融合工作机制,完善预防、治疗、康复防治体系,同质化落实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制度;接续性推动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等重点慢性病早筛早诊早治;扩面“健康画像”覆盖人群,精准化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接融入区域“大救助”体系,深入实施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高危孕产妇、肺结核患者等特殊对象的健康兜底保障项目。围绕新一轮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要求,着力推进中医基层化、中医治未病,加快建成一批中医特色专科、培育一批中医骨干人才,以打造妙西镇中医药养生示范基地为抓手,弘扬区域传统中医药文化。
(五)围绕唯实惟先,实施健康治理全方位重塑行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工作实际,认真思考和研究抓落实的具体思路、具体路径、具体抓手。继续探索变革型党组织建设,跳出原有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多维度增强变革能力,建立党建实绩比拼、支部书记交流、问题亮晒整改等常态化机制,扎实推动党建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医疗机构党建品牌务实性提升,力争区人民医院创成“院科两优、德医双强”示范医院,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向示范标准看齐。强化数字清廉医院建设,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全过程监管,努力形成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吴兴样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优育强系统干部队伍结构和专业人才队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