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330502/2023-03628 发文时间: 2023-04-24 09:02:5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局
2023年吴兴区乡村振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是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回升的关键之年,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对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具特殊意义。2023年我区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按照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的要求,持续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全力实施三提三改六大工程,努力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首位区,奋力迈开中国式现代化吴兴实践新步伐贡献更多“三农”力量

、重点任务

——粮食稳产保供。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完成省市下达的粮油生产计划任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83万亩、总产量1.37亿斤以上,蔬菜播种面积10万亩以上、产量超20万吨,淡水水产品产量保持11万吨,农林牧渔增加值增幅达到3%以上农业总产值增幅达到3.5%以上

——农民增收共富。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村经营性收入达到80万元全覆盖的基础上,力争村经济总收入增幅达到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8%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15%以上,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产业发展共融。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型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队伍。新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12个以上、竣工6个以上,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新认定未来农场9以上,新认定农业龙头企业4家以上

——和美乡村统筹和美乡村、美丽乡村、未来乡村的工作推进机制,启动新一轮美丽乡村组团共建,高标准推进水韵漾西瓷源菁山“渚影秀谷”三大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建设,新建省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4个,为全市打造最未来的美丽乡村贡献吴兴样板。

——改革纵深推进。按照数字赋能、变革重塑要求,不断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不断加快激活集体经济新动能,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高标准推进省级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实现强村富民公司迭代升级。

、全面推进三提三改六大工程

)土地综合整治与农田基础设施提质工程

1.系统打造农田集中连片按照“四个优化提升”要求,推进东林镇、道场乡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省试点。积极谋划高新区、织里镇、八里店镇东部片区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23年完成土地开发1930亩与建设用地复垦810亩,在东林镇、高新区、织里镇、道场乡四个乡镇高标准打造万亩片区

2.高标准实施农田生产能力提升。结合高标准农田、绿色农田、宜机化项目、美丽田园项目等建设项目标准和要求,对农田内沟渠、道路、泵站等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提升建设。持续推进2022年度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改造提升项目1267亩,市级宜机化农田提升改造及区级美丽田园项目6000余亩。2023年度计划实施新建高标准农田400亩省级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2300亩市级宜机化项目4000亩。加大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建设,新建、改造农田排灌泵站78座。

3.精准统筹粮食生产功能区调优。结合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情况,进一步优化我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力争储备粮食生产功能区可调整优化资源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永久基本农田重合率提升10%。涉及国家级、省政府重点项目清单内项目占用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及时调整优化,保障项目落地。

4.持续稳定粮油及农产品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抛荒。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稳定单季稻和小麦生产,逐步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粮经轮作等“千斤粮万元钱”高效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千方百计多种粮、种好粮。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000亩以上,能繁母猪保有量3000头以上。

)农业主体和人才双引育的产业提效工程

5.加大农业主体引育。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立足农业特色和资源秉赋,开展农业园区招商、全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集中力量招引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重大项目。2023年招引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40农业大好高项目12亿元以上农业项目3个。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双品牌培育工程,依托11吴上兴鲜社区门店和7个线上销售平台,带领77家农业主体2000余个农产品抱团打市场,举办吴兴区第六届黄桃节、湖州湖蟹节等农事节庆活动10余场次,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6亿元。

6.加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迭代升级“1+1+N”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模式,组建粮油、蔬菜、水果等7大产业分联盟通人才下乡的通道,2023年培育乡村创客350名、乡村创客团队40个、南太湖特支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6定向招录乡镇农技干部4名。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持续锻造“浙北雄鹰”队伍,用好“强村富民指数“头雁贡献奖”等比拼载体,举办村书记雄鹰“擂台赛”5场以上,提升带富致富能力。发挥湖州农民学院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主平台作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等培训900人以上。

7.全力实施“双强”行动推进农业双强项目5个,加快农机“一县三基地”建设工作,建设农机服务中心2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4个。培育发展“全程机械化+”新型专业服务组织,推进星瑞、玉薇2个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和稻丰、振强、鑫豆、贯边4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45%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争创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实施水产种业提升行动,创建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1家。依托省淡水研究所在育繁推的科研优势,合作创建淡水渔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进一步提升我区淡水鱼产业的规模和产业层次聚焦太湖蟹产业,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省级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示范区1家,省级稻渔示范基地2家

)和美乡村与未来乡村打造结合的美丽乡村提标工程

8.组团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联动、项目共推为路径,推动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共建共享,全力推进村庄品牌化经营,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全力实施3个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项目投入资金3.47亿元,盘活资产2000万元以上,加快推进1个省级县域风貌样板区和2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6个,原乡寻茶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基本完工

9.打造特色组团和美乡村。出台《吴兴区全域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第二批(织里镇陆家湾村、道场乡红里山村、妙西镇楂树坞村、东林镇东华村)、第三批(高新区杨溇村、织里镇曹家簖村、埭溪镇五石坞村、东林镇三合村)省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创建,突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推动九大场景落地落实。推进浙里未来乡村在线重大应用落地提升,通过吴上乐居建设落地一批高频应用,每个试点提炼好1IP,营造好2-3个特色场景(如红里山村定位乐游型未来乡村新样板,重点打造未来产业场景、未来文化场景、未来风貌场景等),推动城乡衔接、要素共享、互通互融,试点先行形成改革经验。

10.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推动古村落与未来乡村有机结合,打造古今融合乡村幸福家园。全面启动埭溪镇茅坞村第十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创建。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浙江吴兴港圩田农业系统全力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动文化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结合吴兴新青年城市打造,开展原创音乐进乡村等活动。深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向乡村倾斜,打造乡村书店、小剧场、博物馆、美术馆等特色文化场所和品牌。

11.梯次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村容村貌颜值为重点,根据各类行政村实际情况和短板问题梯次分类(引领类、示范类、提升类、整治类),制定优化提升方案和工作计划,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巩固现有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成果,创新推进杆线整治、农房改造村道提升等“三大革命”,以绣花功夫持续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域优化提升,持续推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迈向全域美。

强村公司+村集体市场化改革

1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宴会厅、办公房等村集体闲置、低效使用的各类村集体资产价值,以资产发包、租赁、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方式进行高效盘活,全年实现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1亿元以上。对村集体山林、水面、水库、山塘等集体资源统筹规划、配置、营销,将其生态价值激活为经济价值,力争全年有效盘活各类资源200宗以上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持续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入阿里拍卖网上平台交易,力争2023年交易额增长10%,保障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

13.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多方式组建区镇村联营、镇村联营或村村联建的各级强村公司,明晰各村产权股份,完善运营机制,引入市场化理念开展专业化运作,实现强村公司迭代升级,力争全区60%以上的村资产、资源、资金等方式入股强村公司强村公司分红成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深化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探索村集体经济实行公司制管理。总结推广红里山村农村职业经理人经验做法,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半篇文章,实现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换。加强村级组织民主理财、民主管理,进一步落实收益分配制度,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提取不少于30%的集体经济收益作为公积金、公益金,实行同股同权鼓励按股分红力争全区分红村达到20%以上

14.深化抱团发展机制。支持乡镇统筹,依托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商贸区、小微企业园等优势区块,通过村村联合、村企联动或联购物业资产等方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鼓励每个乡镇抓好1个以上抱团发展项目,实现资产统管、经营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以党组织为桥梁纽带,持续深化党建联建机制和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型共富驿站、共富联盟,打造共富党建示范带2条。

承包地+宅基地促增收改革

15.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持续推动农村承包地流转经营权证应发尽发,支持依法依规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通过村集体集中流转+强村公司统一经营模式,由政府扶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促进土地经营权整村成片流转,承包地流转率提高到80%以上整村成片流转再增加10个村以上,强村公司统一经营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

16.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村集体、国有投资公司闲置农房盘活机制,加快实施闲置农房资源集中储备和开发利用,提高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鼓励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经营,允许用于兴办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电子商务等产业形态,2023年全区新增盘活闲置农房与闲置宅基地700宗。结合全域土地整治,鼓励宅基地有偿退出。

17.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原则,鼓励实施全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存量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适量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强化产业准入和标准控制,提升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合规地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生产用地+建设用地的农业双标地改革

18.农业标准地改革省级试点高效实施重点围绕粮食、水产、果蔬三大主导产业,明确标准地净地、项目主体准入两大标准,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项目精准高效引建、综合评定闭环管理三大机制,提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合理布局设施用地、适当安排建设用地,打造省级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吴兴样板。2023年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地规模1.1万亩以上,按不超过5%、单个项目不超过5亩的比例配套建设用地,粮食、水产、果蔬三大产业标准地块亩均投入分别不低于2000元、1万元、2万元;亩均产值分别不低于1万元、2.5万元、2万元。高新区、织里镇、八里店镇等区域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重点规划“稻虾/蟹共生”标准地,妙西镇、埭溪镇等区域依托农业特色产业,重点规划山露-水稻轮作、草莓-水稻轮作、农业研学标准地,东林片区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造“双强”水稻标准地。

19.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不突破总用地规模和年度计划的前提下,依托农业“双标地”改革,统筹科学布局,最大限度满足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发展。新增农业建设用地指标50亩。现有农业标准地项目开工竣工率达到60%、30%以上。盘活农村闲置土地闲置房屋,实行“微改造、精提升”,重点支持农产品初加工、农创客创业、农家乐、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开工重点文旅项目6个,争创省级首批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区。

20.推动农业平台建设提档升级以实施农业“双标地”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产业项目引育力度,精准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高新区北片依托水产、蔬菜、粮油等优势农业,实施庙港人、盛叶、振强等“双标地”项目八里店南片以高铁新城建设为契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和现代农业升级版重点实施恩美、金农科技大楼等项目东林道场以全域土地整治为牵引,发展优势粮油产业,建设新时代农高园区重点建设运弘水产、温氏种鸡场、施家桥三产融合等项目。支持建设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不断深化生产、加工、销售、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道场乡打造集群式农产品加工园织里镇争创国家级太湖蟹农业产业强镇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筹推进机制,推动《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压实工作责任。要把乡村振兴作为中心任务,发挥乡镇党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形成制度合力、工作合力。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农业农村调查研究,“一村一策”加强精准指导服务,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

(二)强化政策支持。科学谋划涉农领域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意见。资金方面,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集中财力支持现代种业、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创新完善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绿色保险,推进农机政策性保险。用地方面,加快落实农业标准地政策,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用地

(三)强化督查考核。凝聚合力,切实发挥督查考核的激励鞭策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明晰定位、厘清职责,加大乡村振兴责任制以及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和年度重点任务督查落实力度。建立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压紧压实乡村振兴责任落实。

(四)强化氛围营造。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报纸、广播等载体,开辟专版专栏,全方位、高频次跟踪报道。搭建亮晒比拼工作载体,健全乡村振兴典型培育推介机制,培树一批知名的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形成示范成果。及时总结报道吴兴乡村振兴的新举措、新亮点、新成效和各单位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着力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