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2023-02891 | 发文时间: | 2023-04-03 16:34:1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吴兴区人民政府 |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除了扫墓、踏青,在南方还有一个种很重要的习俗——吃青团。在湖州人的记忆里,清明就是从那一口香软弹糯开始的。
家住祥和花园的吴卫红是地道的湖州人,她的手艺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好,特别是她做的青团子,每年街坊邻里总要跟她定几份。“我这点手艺都是小时候从我妈妈那里学来的。”吴卫红笑着说:“小时候住老房子里,隔壁邻居的阿姨、姐姐都会一起做,自己做出来的青团用料丰富,好吃又健康。每次清明前就会做几次,分给邻居朋友吃,他们都很喜欢吃。今年清明又有几个邻居在我这儿定了一些。”
和面
吴卫红告诉记者,湖州一带做青团用的是南瓜叶,在上一年的夏天将南瓜叶采摘下来用开水烫至半熟,与石灰粉混合,炝熟,压在坛子里并密封。在准备制作青团子时,再将炝好的南瓜叶从坛子里取出,用水将石灰粉洗净,揉进糯米粉和梗米粉里。“糯米粉太多会黏牙,梗米粉太多会硬,所以这个比例很重要。手工和面,青团才能更富嚼头。”吴卫红一边说,一边往粉里加入热水、搅成团然后揉搓,直至面团变成青绿色。
包馅
将面团分成均匀小团后搓成条状,左手虎口慢慢往上推,右手顺着青团慢慢旋转,再包上馅料,一个个圆润饱满的青团就成型了。吴卫红告诉记者,这样做出来的青团皮薄馅多,口感更好。包好的青团也有讲究,因为口味众多,因此每种味道的青团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标记:咸菜肉笋的保留最原始的样子,豆沙的画几道线,芝麻花生的点几个点,蛋黄肉松的便在上面放一小点肉松......每包好一颗青团就垫上一张粽叶,既可以增加风味也能避免黏连。
不同口味做标记
包好的青团上锅蒸十五分钟后再焖两分钟便能出锅了,“拿扇子去去热气,再刷一层油就好了。”吴卫红补充道,“刷了油的青团不容易风干变硬,送人的话就拿保鲜膜包起来,口感会保持的更好,等青团稍微冷一点的时候最有嚼劲也就最好吃。”
吃青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代白居易曾写诗赞叹过青团:“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当时的达官显贵,每到这个季节,都会派人往江南跑一趟,特地寻些地道的青团子,再快马加鞭送回去,就为尝尽一口鲜灵儿的滋味。柔软细腻,温热甜润,一口咬入青团的玉纱良颜,一口嚼出青团的风味无穷。
青团出锅
如今,青团成了湖州人喜爱的美食,青团不仅是手艺传承,是真情流露,更是记忆中水汽氤氲里长辈们忙着招呼亲朋好友的身影。而远在外乡的游子则用它们遥寄乡愁,唇齿间的满足让“团圆”和“美满”更加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