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2024-05567 | 成文日期: | 2024-12-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无 | 发布机构: | 区财政局 |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共富乡村“吴兴样板”
2024年11月,吴兴区获得浙江省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共富乡村建设试点。试点项目以“溇桥千埠”样板片区为依托,以项目统筹为导向,全面集成支农政策、专项资金和要素资源,集中支持实施18个子项目,总投资7793万元,获得省级财政资金2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368万元,村集体配套资金600万,撬动社会投资825万元。
一、稳步发展,夯实乡村共富建设机制
以试点片区5个行政村为依托的“溇桥千埠”样板片区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村庄组团发展、抱团共富为突破口,为深入推进共富乡村建设夯实机制基础,为试点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共富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优势特色产业逐渐成型。试点片区以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为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创客团队+企校联合+本地农户”创业模式,推动当地“太湖三白”、“陆上三白”的养殖种植、精品蟹类的加工销售、环南太湖的文旅研学等“全链式”发展,持续引流活村富民。二是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迅速。试点片区创新引进数字化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大脑+农产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基地”多业务协同模式,成功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家、未来农场1家。全域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一张图”行政村覆盖率达100%。三是促民增收机制初步建立。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建立共富工坊。统筹盘活村中闲置资源,推动土地、池塘、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为本地村民提供灵活就业渠道,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租金”收益超70万元,成功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
二、规划引领,打造乡村共富联合体
通过两年时间建设,试点片区内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180万元以上,年增幅达到2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年增幅不低于20%;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3以内。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富乡村建设模式。一是“五化共促”,实施“富美溇港”强村富民工程。通过品牌化引领、组织化创新、专业化赋能、在地化运营、融合化发展,探索适合本片区发展的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等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方式;挖掘资源盘活增收、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开展“村集体+农户+项目主体”的合作模式,计划投入3242万元,建设沿湖农业休闲垂钓区域改造项目、豆腐漾咖啡厅工程等5项富民工程。二是“五区共建”,实施“兴美溇港”片区联兴工程。系统梳理溇港水乡特色资源,深挖农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推动乡土资源向特色产品活化转化。通过溇港渔味体验区、滨湖田园休闲区、现代农业展示区、溇港原乡风情区、数智水产养殖区五区联动,培育溇港共富产业链。计划投入1017万元,建设金森农场改造提升项目等3项特色农业提升项目。三是“五统共营”,实施“宜美溇港”全域宜美工程。以片区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等为重点,聚焦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实现管理精细化,运维常态化。计划投入3455万元,建设沈溇精品村系列改造提升工程、东桥卫生服务站改造提升工程等11项提升改造工程。
三、惠农支农,强化联农带农共富机制
基于试点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出台针对性的湖蟹产业发展、新农人引育的资金扶持政策,推行金融小额低息、贴息、免息等贷款服务,精准服务企业、种养殖大户及新农人,可带动近500人就地就近就业,村集体平均经营性收入达到18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
一是所地支农增收。发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辐射支农作用,建设研究成果转化试点基地、开展技术到田间服务等,以万亩蔬菜园等项目为抓手,发展“订单+保护价”模式,助力试点区水产养殖的样板打造,预计助农增收近300万。
二是技能培训育农。借力“1+1+N”农推联盟、湖州农民学院等师资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网络直播、民宿管理、智慧化养殖等针对性强的业务培训,培养近百名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并总结“钳力股”共富工坊的联农带农经验,新建共富工坊,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难题,带动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就近就业。
三是五类英才带农。深化乡村振兴“五类英才”培育模式,将乡村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业态等发展要素带到乡村,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到2025年,计划共育成领军人才1名、专业精英2名、农创客5名、工匠能手1名、运营能人2名,带动近300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