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2024-00938 | 成文日期: | 2024-03-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无 | 发布机构: | 龙泉街道 |
龙泉街道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龙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2023年12月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做实经济发展“强引擎”
1.聚力指标提升。立足拼经济,加大短板弱项攻坚突破。截至目前,完成财政总收入0.7亿元,增长12.2%;完成限上批发业销售额1.5亿元、限上零售业销售额0.71亿元;完成限上住宿业和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各0.09亿元;完成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9亿元;实现外贸出口0.6亿元,增长4.5%。
2.聚力项目招引。建立辖区招商引资资源库和街道自有资产资源表两张清单,通过招商引智打造青年人才公寓2处;新增入库企业2家,新注册拟月度入库企业1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型企业8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家;建设社会化储粮点5家。
3.聚力人才引育。坚持聚焦区域重点企业引才需求,积极引导校企联合人才平台建设,打造就业创业好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各类大学生503人。积极受理大学生就业创业各项补贴,累计发放租房、购房及就业补贴1464万元,新增大学生创业团队10个。
(二)下足城市治理“绣花功”
1.紧盯精细治理长效管。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综合评价全区第一;高频开展餐饮一件事、零售服务业等综合查、集成改。创新垃圾分类“桶内+桶外”监管模式,排名位列全市前列,改造垃圾分类驿站智能化设施111个,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4万平方米。
2.突出物业品质全面整。全面启动23个市场化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革,通过集中攻坚有效破解了米兰等4个物业薄弱小区“怎么管”“不好管”等难题;持续深化“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红管家”联盟建设,创成市级“红色物业”示范小区2个;新增田盛园等小区停车位1000余个,其中完成“改绿停车”332个。
3.围绕试点示范积极创。投入200万元高标准完成3个“美丽小区”建设;完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8个;成功创建省“低(零)碳社区试点”社区3个;龙泉小学、环渚龙泉卫生院和西白鱼潭社区通过湖州市“无废城市细胞”评估;赞成学士府入选湖州市“美好家园”小区。
(三)培育改革突破“新亮点”
1.打造青年活力街区。以一件事擂台比拼为引领,打造校园高校外的“爱上吴兴”体验首位街区。与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市水上运动协会共同推进新青年水上运动基地建设。持续推动田盛街标志点位打造和青年元素植入提升,引进培育阅读、咖啡、文创等青年人喜欢的多元业态,举办大学生创意外摆、文创音乐等青年潮玩系列活动5场。
2.试点“临摊入社”改革。积极探索“强社惠民”和便民利民新路径,在全市率先开展“小修小补”行业集中办证一站式便民服务试点。截至目前,已建立“小修小补”微服务试点3个,累计帮办个体工商户50家,每月服务居民500余人次,成功入选市主题教育办“察实情、办实事、破难题”典型案例。
3.点燃“外摆经济”烟火。率先在田盛街开放“外摆”经营,更好满足消费新需求,并通过“一店一策”有效引流,实现了文明风与河景、街景、夜景的有机融合,打开了商家创收、青年喜欢、消费提振的多赢局面。目前街区经济活力显著提升,座位率提升超125%,消费额同比增长超45%。
(四)提升服务惠民“加速度”
1.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以数字化为支撑,围绕老年人实际需求,实现社区老年人就餐、送餐全覆盖,助餐社区覆盖率100%,并辐射周边7个乡镇街道,完成年度助餐数4.9万人次;启动全市首个“老娘舅”社会化助餐试点、承办“庆丰收、促和美”2023年吴兴区金秋农产品丰收节。完成华丰、市陌二等4个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提升改造,白鱼潭社区创成五星省级社区服务综合体;累计发放低保金、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等共计316万元,高龄津贴覆盖率达99%。
2.就业创业不断深化。围绕“稳就业、促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612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64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76人,帮扶“四低”12人,申报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85人次。
3.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完成市陌二小微水体改造;狠抓空气质量提升,在建工地严格落实“7个100%”扬尘防治要求,排名较上季度提升21位;抓好餐饮油烟治理,对辖区内119家餐饮单位开展常态化监管,实现油烟在线监测安装率100%。
(五)筑牢安全稳定“压舱石”
1.深化平安创建。加快“141”基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充分发挥轮值站长、龙和调解室、“家和·半边天”共享法庭特色服务站等一批平安载体作用,全年调解各类纠纷292起,涉及金额156万元;辖区治安环境持续向好,刑事、治安案件分别同比下降3.5%和20.6%,诈骗案件同比下降13.46%;提升打造反邪教主题公园省级试点1个;挂牌成立全市首个“巾帼网格调解队”。
2.加强法治建设。开展领导班子学法11次,加强党内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审核各类文书65份。推进依法行政,实现“零”诉讼、“零”复议。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社区1家,市级民主法治社区覆盖率达100%;依托民主法治社区组团式建设法治“一带一路”,形成白鱼潭路“T”型法治示范带;创成省级“枫桥式”司法所和市级“枫桥式”派出所。
3.守牢安全底线。全面开展老旧小区“飞线”“拔钉除患”行动,完成市、区两级民生实事项目“飞线”整治小区15个,全区首个通过市级验收;加强食品、消防等常态化检查,累计出动2400余人次,检查单位1266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340个。推进高层建筑全覆盖排查,发现并整改隐患346处,加装电瓶车阻车系统52套,累计开展消防、防汛、避灾疏散等各类演练20余场次。
(六)夯实党建引领“主根基”
1.抓好基层基础“创强工程”。强化街道班子带头学、循迹溯源现场学、分类指导全域学,高标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实现10个社区58个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创新开展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志愿服务“红色存折”,推动日常管理规范化,完成流动党员纳管111人。持续推进阵地提升,完成西白鱼潭、潘公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祥和“小区党建”微阵地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新提拔中层干部5名,结合社区换届“回头看”,调整社区两委干部20名,获评市级“最美社区书记”1名、区级“头雁”书记1名。大力推进“红色物业”,强化“红管家联盟”运行相关做法获市《看见》栏目专题报道。
2.抓实红色根脉“传承工程”。大力推进现代社区建设,白鱼潭社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社区、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社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作用,街道5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实施;开展“一盯到底 拔钉除患”监督活动18次,“三室”经验做法入选《浙江人大》。积极开展民生议事堂、两山协商驿站等活动,在全市政治协商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七张问题清单”完成省、市问题上报及销号15个,考核位列中心城区第一;依托青言倾听名师工作室、“小红砖”宣讲阵地,开展 “八八战略在身边”等主题宣讲活动30余场次。获评“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个;成功打造青年驿站“青年人才交流服务基地”1个;新增儿童之家3个,获评市级优秀妇联组织。
3.抓深一岗双责“清廉工程”。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开展“党纪教育一刻钟”12次,开展廉政谈心谈话33人次,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党员干部8人。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开展各类督查38次,督促整改问题18个。针对主体责任检查及区委巡察反馈意见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清单式销号的方式推动整改落实到位。加强廉洁文化教育阵地建设,打造清廉文化园1个;加强党管武装工作,输送大学生入伍新兵6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2024年指标安排
——实现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5%;
——实现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8%;
——实现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2%;
——实现限上社零增长6%;
——实现外贸出口增长6%;
——新增限上服务业企业2家;
(二)2024年重点工作
1.坚持引育并举,提升经济发展动能
(1)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引才。树牢大抓经济导向,深化与市城投、兄弟镇街合作招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平台资源开展企业招引工作,力争引进医养、商贸等项目5个以上。积极开展挖潜增效,新增注册企业200家以上,招引青年博士2人、大学生350人以上。
(2)大力推进消费商圈升级。积极引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以和悦大楼、田盛街网红商业集聚区、大东商贸城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提升景鸿铭城、中丝产业园业态结构,加快推进龙泉米兰商业新中心升级打造。
(3)大力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加大企业培大育强力度,新增限上服务业企业2家、个转企10家;争创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7家。持续排摸入库潜力企业,对辖区上规企业开展常态化政策引导与扶持,力争批零住餐等重点指标实现增幅15%。
2.坚持内外兼修,创优品质街区建设
(1)打造“高颜值”美丽街区。大力开展社区治理、市容秩序、市场餐饮等提升,探索更高水平精细化管理机制,实现综合评价始终走在全市前列。深化“厨房革命”,进一步改善农贸市场环境,加快实现网络餐饮“阳光厨房”全覆盖。推动田盛街业态提升,积极争创省级文创街区、无废街区。
(2)打造“高品质”宜居小区。实施小区“微改造”项目30个、未来社区项目1个、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4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个,省级红色物业示范小区2个;打造美丽小区2个、口袋公园10个;争创市级“无废城市细胞”3个;创建“低(零)碳社区试点”社区2个;新增小区停车位500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10部,拆除违章建筑3000平方米以上。
(3)打造“高水平”平安街道。持续落实“141”体系贯通,发挥街道社会治理中心统筹指挥协调作用,常态化开展联防联控行动,夯实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处、重点人群稳控等基础。新增省级民主法治社区1个;建设避灾安置点2个,加装电瓶车阻车系统80套;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两蓝资源,打造“所所联动”新品牌。
3.坚持群众有感,做强民生事业保障
(1)打造家门口“嵌入式”服务阵地。以吴兴一刻钟便民生活区省级试点为依托,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涵盖体育健康、家政便民等“一社一品”家门口服务阵地;整合辖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阵地资源,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形成一站多点阵地体系。
(2)兜牢“安居乐业”保障底线。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议政会、政协联络工作组作用,最大限度凝心聚智推动“民生关键小事”,全年实施民生实事项目5个;稳步推进新市陌路小区危房解危等110户征收工作,分批启动3个小区、2811户、总建筑面积24.08万平方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0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50人。
(3)开展“特殊群体”精准帮扶。改建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个,争创3A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个;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定期开展“老年学堂”、托幼服务等活动;深化推进“掌上残疾人之家”联络制度,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扶残助残队伍。
4.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1)突出实干争先强比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聚焦重点指标、短板弱项、节点难点等关键环节,开展机关干部、社区赛马比拼活动,把敢于攻坚、善于攻坚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以新市陌路小区危房解危征收攻坚行动为抓手,锻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铁军队伍。强化党管武装,确保完成全年民兵训练及征兵工作。
(2)聚焦赋能赋力强基础。依托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年轻干部启航论坛”“青言青语”论坛等平台,有效推动干部提能力、强担当、展作为;强化社区队伍建设,为下一轮组织换届培优育强后备人才;以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等“最美”元素系列评选活动为载体,做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浙江好人”等推荐申报工作;大力推广志愿者“积分换服务”经验模式,举办“城市里的民俗”系列活动。
(3)激发创新活力强示范。做优党群服务不打烊、便民服务零距离等党建工作品牌。以新青年水上运动基地、新青年同心驿站项目为引领,深化校地合作,通过组织联建、人才联动、治理联抓,实现双向赋能、双向服务;加强清廉单元建设,持续推动纠治“四风”常态化长效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