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吴兴区持续关注“三农”问题,深入贯彻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农业政策,尽管面临生猪产能下滑、渔业产量增速放缓等挑战,但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全区农村经济整体上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一、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4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0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1%,位列全市第五。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77亿元,同比增长3.4%;林业总产值2.87亿元,同比增长2.1%;牧业总产值1.92亿元,同比下降1.1%;渔业总产值7.99亿元,同比增长3.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5元,同比增长5.9%。
2024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现价(万元) | 可比增幅(%) |
212007 | 3.1 | |
#农业 | 67706 | 3.4 |
#林业 | 28700 | 2.1 |
#牧业 | 19157 | -1.1 |
#渔业 | 79877 | 3.1 |
#农业辅助性活动 | 16567 | 9.3 |
(一)经济作物有增长。一是蔬菜平稳增长。全区蔬菜播种面积5.79万亩,产量11.04万吨,同比下降0.3%和增长3.6%。二是瓜果有所增长。全区瓜果类播种面积0.59万亩,产量1.27万吨,同比下降0.1%和增长3.8%。三是茶叶产量大幅增长。全区茶叶产量671.6吨,同比增长10.9%。四是园林水果有所增长。全区园林水果4656.1吨,同比增长4.2%。
(二)畜牧生产略有下降。一是生猪产能大幅下降。全区生猪存栏1.87万头,出栏0.42万头,同比下降29.8%和81.0%。二是湖羊出栏快速增长。全区羊存栏6.60万头,出栏3.91万头,同比下降13.3%和增长9.3%。三是禽蛋产量高速增长。全区家禽存栏166.46万羽,出栏245.67万羽,同比下降5.3%和下降8.8%,禽蛋产量6367吨,同比增长107.4%。
(三)林业生产有增有减。一是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下降。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区造林面积13.9公顷,同比下降69.1%,育种育苗面积341公顷,同比增长1.8%,人工更新面积9.1公顷,同比增长42.2%,森林富裕面积9公顷,同比增长28.6%,退化林修复面积423公顷,同比下降37.6%。二是笋干产量增长。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区笋干产量4681吨,同比增长7.0%。三是竹木采运增长。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区木材产量1054.25立方米,同比增长3.3%,大径竹材产量230.81万根,同比增长4.3%,小杂竹3871.95吨,同比增长3.8%。
(四)渔业产量稳定增长。通过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养殖技术应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渔业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据区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区水产品产量4.83万吨,同比增长5.7%。
(五)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同步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区农村居民期内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5元,同比增长5.9%,增速较去年同期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309元,同比增长8.1%。
二、当前农业生产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生猪产能持续下滑,畜牧增产面临压力
由于部分大型厂的退出养殖,新的主体没有引进,生猪产能大幅下降,再加上饲料、人工、防疫等硬性成本,养殖户整体效益不好。此外,在没有新项目的情况下,现有养殖场的湖羊、禽蛋等其他畜牧产能够弥补生猪缺口的上限有限,畜牧生产依旧面临巨大压力。
(二)渔业养殖面积减少,水产品产量增长受限
二季度行业占比最高的渔业,上半年仅增长3.1%,比一季度下滑2.4个百分点。根据《吴兴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编)(2023-2030年)》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区渔业养殖区和限养区面积合计为7.911万亩,与2017年相比,共减少4.5596万亩,其中养殖区减少2.5228万亩,养殖区下降幅度超32.4%,对渔业产值影响较大。
(三)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抗灾减灾仍需关注
农业总体来说依旧是“靠天吃饭”的行业,而当前是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多发时节,都可能导致农业设施受损、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病虫害增加、推迟播种和收获时间,最终都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结构、科学管理,降低畜牧产能下滑风险
一是继续推广多样化养殖,鼓励现有主体养殖羊禽等其他主流畜种,分散养殖风险,同时引进新的主体发展特色畜种养殖,推动高品质牧业发展。二是持续投入科技管理,改良畜种的抗病能力和生长特性,优化养殖流程,精细化管理生产,提高饲料转化率,从而降低成本支出。
(二)发展生态和工厂养殖,提高渔业养殖亩产规模
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广阔的稻田资源,进一步扩大“稻渔”、“稻虾”等“稻+”生态种养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中央厨房、预制菜紧密结合,推动亩均产值进一步提升。二是推广工厂化养殖,通过改造现有养殖设施,以适应自动化养殖要求,建立立体养殖区,提高养殖密度,进一步提升渔业亩产。
(三)完善农田设施和保险政策,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损失
一是继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效率,能够保障旱时及时灌溉、涝时及时排水。二是推广农业政策保险全覆盖,引导农户选购商业性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