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父李晤于唐人历七年(772)为乌程县令,生李绅于湖州。李绅6岁伤父,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母庐氏躬授学业。与湖州僧大光深交,20岁时再游霅上。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拜相,出为淮南节度使。
工诗,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并与李德裕、元稹并称“三俊”。太和七年(833)刺越州(今绍兴)时,撰《大光和尚神异碑》,托湖州刺史敬昕建立于弁山法华寺。著有《乐府新题》20首,已失传。《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今编为4卷。其中《悯农》诗2首较有名。另有《莺莺歌》,犹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会昌六年(846)卒,赠太尉,谥文肃,葬湖州城南里山,乾宁三年(896)立墓碑。自李绅卒至清末,历代州(府)县在其出生处——乌程县署之东园保护遗迹——相国池;并在唐时建东亭,明弘治十一年(1498)树坊,清雍正十二年(1734)建婪峰阁、清华亭,至光绪中仍为府城之胜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