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吴兴原乡小镇“瀛洲梅园”名称的由来
  • 来源:区文广旅体局
  • 发布时间:2020-02-25
  • 【字体:

   有着千亩梅林、万株梅花的瀛洲梅园,漫山遍野的青梅、红梅、绿萼梅等各色梅花竞相绽放,暗香浮动。梅园修建有长三角地区最长的梅林观光木栈道,总长约4.2公里,并设有12座观梅亭,让游客探梅、观梅、赏梅之余休闲小憩,怡然自得。

                

“瀛洲”来自名人自号


    瀛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仙山,而原乡小镇“瀛洲梅园”之名是为了纪念元代咏梅诗的开创者冯子振,取其号“瀛洲客”。冯子振( 1257—1348) ,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攸州( 今湖南攸县)人,元代散曲家、诗人、书法家。他自幼勤奋好学,“于天下之书无所不记”,博闻强记,才气横溢,文思敏捷,下笔万言,倚马可待。其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梅花百咏》《居庸赋》《十八公赋》《海粟诗集》等诗赋文曲,以散曲最著名。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文学家宋濂曾赞叹说“海栗冯公以博学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余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

    以文章称雄天下的冯子振,曾和一代书画宗师赵孟頫(湖州吴兴人)同朝为官。两人为文字交,扬州汉寿亭侯祠碑记》,即由苏昌龄起句,冯子振脱草,赵孟頫书写,后世誉为“三绝”。相传,有一次,冯子振在见到赵孟頫所画梅花时,灵感迸发,文思泉涌,竟即兴执笔,一夜之间写出《忆梅》、《梦梅》、《友梅》诗100首,成就《梅花百咏》。“一夕梅花得百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故事

    作为大型组诗,冯子振的《梅花百咏》,每首诗都冠有小标题,即其共对100种不同类型、不同品种、不同花色、不同形态,以及作者于梅花的种种关系等,均进行了一一咏写,如《古梅》、《老梅》、《疏梅》、《绿萼梅》、《红梅》、《青梅》、《未开梅》、《乍开梅》、《半开梅》、《全开梅》等等。仅从这些诗题的“清单”即可知,冯子振《梅花百咏》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而在这些梅花诗中,既有“表象”的描写,也有“内象”的称颂,且均各具特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