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高质量推进“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吴兴区花园城市“一塘十山十漾”公园建设于今年4月启动。“十四五”期间,吴兴区计划投入50亿元,在东部新城区域打造21个公园,通过深挖吴兴山水丰厚的历史资源,提升山漾的基础环境设施,打造现代版的《吴兴清远图》。从今天起,本报特别推出吴兴区花园城市“一塘十山十漾”公园建设系列报道,穿越古今,看看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三国,是英雄辈出、壮怀激烈的时代,也是群豪争雄、父兄创业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想要安身立命、创造霸业对根据地的选择至关重要。
东吴,对湖州吴兴这片土地情有独钟。如今的“吴兴”这个名字就是在公元266年,由吴主孙皓亲自所拟,名取“吴国兴盛” 之义,为湖州立郡之始。而在吴兴立郡之前这片土地就是历代东吴君主的专属封地。
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东吴政权第一任君主孙坚因功被汉朝封为乌程侯。
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夏,孙坚之子孙策袭爵。
东吴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十三日,孙权称帝,改元黄龙,立国号为吴。
东吴永安元年(258年)十月二十八日,吴景帝孙休封其侄孙皓为乌程侯。
作为几代君主封地,湖州这片土地在三国东吴的政治地位被推到了仅次于国都的高度,而围绕在东吴君主周围的重臣也对湖州吴兴怀着特殊的感情。赤乌四年(241年) ,东吴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宛陵侯诸葛瑾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在生前,诸葛瑾请奏孙权将自己的陵墓能够安置在乌程,最终选定在了如今“诸墓漾”的位置。
诸墓漾
——诸葛氏慧眼识珠定百年之地
明万历《湖州府志》记载:“诸墓漾在(乌程)县东二十八里。”这个漾,距离湖州城北门十五里,远离城镇喧哗,但并不是荒山僻壤,相反诸葛瑾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山河气象:西望西余山和西山漾,北望戴山,南有当时还未修筑的天然荻塘,东望欧余山,东南西三面皆有湖泊拱卫。诸葛家族对山河形制、分金定穴和大小六壬独有的见解,一直以来都是“易”文化研究领域让人着迷的门类,所以诸葛瑾选此处为自己的归宿之地,有着我们现代人无法尽解的奥义。
诸葛瑾到底是谁?诸葛瑾是诸葛三兄弟的大哥,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一生相佐的就是孙权。公元200年,26岁的诸葛瑾为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诸葛瑾死后,他的后人诸葛恪出兵伐魏时因为疫病影响遭遇了新城大败,为奸臣孙峻所害,诛杀三族,为了躲避灭门之灾,诸葛瑾的族人改姓为“诸”,世代守护着祖先诸葛瑾的墓地。
诸葛家族
——留给湖州的耕读体系
那么诸葛瑾给湖州留下了单单是一座墓吗?不,其实是一整个“渔樵耕读系统”。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什么是躬耕?为何在南阳?因为南阳的阴氏家族开发出了一套“耕读体系”,阴氏是管仲的后代,族中有当时最庞大的藏书资源,而家中田亩兵丁“堪比诸侯”,他们就将“田亩等分”,分给前来求学看书的士子,诸葛兄弟也不例外。
后来,诸葛瑾来到吴国,这套“躬耕系统”也被带到了湖州,并且从“渔樵耕读系统”变成了“桑鱼耕读系统”。蚕桑和鱼米比田亩所得获利更大,就有更大的实力去购买书籍,甚至自己套版印刷。距离诸墓漾不远的织里晟舍到了明代,闵氏和凌氏就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刻版书籍供应商,一条条书舫将湖州的书籍运到全国各地,同时也让本族子弟能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藏书丰而通学问”,这才有了吴兴闵氏“一门五尚书”的文坛、政坛盛况。所以桑鱼耕读系统成就了明清民国时期湖州大家氏族的繁荣发展,这种内生逻辑的源头藏在了吴兴区政府后的这片小漾之中,大有文章。
诸葛家学
——带来一个全新的研学产业
故事就讲到这里,产业推动才是核心。“一塘十山十漾”公园建设将是一次历史基因解码,解码是为了发展产业,文化产业化。围绕着诸墓漾,吴兴区将在不久的将来建成诸葛小学和诸墓漾幼儿园。同时,“渔樵耕读”、“桑鱼耕读”现代化研学系统建设,也有望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长三角的孩子到这里研学,看一看“山水林田湖草”,认一认书本里见过的植株,学一学诸葛躬耕于田亩,与新建小学、幼儿园一道成为华东地区的研学目的地。
为此,吴兴区将发挥生态原优势,以名人历史为切入点,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要素的彰显,构建多元文化场景,形成意象鲜明、丰富多彩的人文体验。如“名人广场、桃花盛境”,实现“可进入、可参与、景区化、景观化”的诸墓漾文化公园。
包括诸墓漾在内,吴兴区的“十四五”规划中还将建设21个塘、山、漾各类公园,接下来我们会一点点为您展开他们背后的故事和远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