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山水资源丰富、风貌清远、价值突出。“十四五”期间,吴兴区将立足历史文化本底,发挥特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在东部新城区域建设“一塘十山十漾”公园,对推进湖州高品质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頔塘,最早被称作荻塘。因为能和京杭大运河相连,頔塘承担了大量的内河运输量,这条河也被称作“东方小莱茵”。
自古以来頔塘是成片成片的良田,我们今天所说的“万亩”是虚指——其实远远不止万亩。从頔塘延绵出来的无数条港、无数个漾,相互缠绵、纠结、共生,这些水系形成了“满而不溢”的状态。
【古越纽带是頔塘】
先来说一组密码。“余”,你可以发现在整条頔塘的中部以昇山为圆心画一个圆的话,分布着很多以余字命名的山、村和漾——比如西余山(西山漾的主山),余安山(现在叫移沿山),欧余山(现在叫昇山),余善壩村等,甚至由南而来的东苕溪就叫余不溪,南面的德清也就叫做余不乡,余不乡的南面就是余杭。余字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因为此地就是古代越国的“地界”,古越国就是以西余山、欧余山为界,以南的地区全都属于越国,为了纪念越国的第一任君主姒无余,很多江南的地名就以“余”字命名。所以頔塘首先是古越国(于越国)连接的重要纽带,与东苕溪一起构建起了古越国东半幅的大致框架。
【两岸市镇耀頔塘】
古时候,沿着頔塘两岸,形成了很多市,这些市交易的东西各不相同,我们挑有趣的说——晟舍。
晟舍,是当时古代中国有名的书市。晟舍有两大姓氏,闵氏和凌氏,除了耕稻桑麻获利之外,这两大氏族最大的能耐就是雕刻印书。比如说晟舍闵,在明代有一位叫闵及伋的人,开发出了雕版套色印刷术,一面世就受到文人和皇家的大力追捧,当时称为“闵刻”,现存的117部闵刻,任何一本你拿到手都是珍品孤品,国宝。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頔塘里,一船船满满的书,从湖州出发,去杭州、上海、镇江一带,到处出售,甚至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说有南方的举子进京赶考,刚到南京附近的小镇,正好遇到了湖州来的书船,好奇之下进船看书买书,看一本爱一本买一本,最后把进京赶考的盘缠都花光了,可还是有喜欢的书没买怎么办,把衣服去当铺当了,再买书,最后捧着一麻袋的书,想起来自己还要赶考啊,得,回家吧,下次再考,有诗为证“万卷图书一叶舟,相逢小市且邀留。几回展读空搔首,废我行囊典敝裘”。
【联系中央靠頔塘】
讲到这里,頔塘的意义对湖州来说不言而喻了,也正是因为杭嘉湖平原的重要性,国家要反过来加强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又是沿着“頔塘”。
现在湖州人熟悉的老318国道,也就是頔塘北岸沿河的这条道路,它的历史很早,自古就是一条重要的道路,仅仅从南浔到湖州城,为了这条道路的顺畅,建造了将近四十座大小桥梁。而且八里店、昇山、晟舍、旧馆、东迁全都是沿着这条路生长起来的,因为这条线是古时候的“驿道”。
【历代贤守修頔塘】
驿道,是历史上一个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届湖州行政长官都特别重视这条河港的修建。最早是东晋的吴兴太守殷康所开。唐朝的湖州刺史于頔组织民力大规模修筑,才改名叫“頔塘”。
此后,明万历乌程知县杨应聘、湖州知府陈幼学,清雍正朝湖州知府唐绍祖相继重修。
【深挖打造新頔塘】
这一次吴兴区对頔塘历史文化的深挖,对頔塘两岸的重铸其实就是一次文化寻根的过程,我们将以漕运文化作为主要脉络,以漕运古道、頔塘帆影为设计理念。依托生态绿地基底、结合頔塘漕运文化底蕴、构建水生态绿道、近距离感受水运文化。本次頔塘新建绿道约12.6公里。绿道沿线自西向东依次打造“扬帆启航”“鱼塘堤行”“升山驿站”“頔塘跃马”“缤纷花海”等5处重要景点,同时配以芦荻、桃花、枫等色叶树种,以四季风貌的绿化景观段落来营造“五公里生活圈”,呈现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生态旅游一体的生态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