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晚报】天下顾姓出西山 西山漾中造新园
  • 来源:区住建局
  • 发布时间:2021-04-14
  • 【字体:

       吴兴山水资源丰富、风貌清远、价值突出。“十四五”期间,吴兴区将立足历史文化本底,发挥特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在东部新城区域建设“一塘十山十漾”公园,积极助力湖州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

  【天下欧阳诞欧余】

  昇山,古称欧余山,又名欧亭山。公元前312年,楚越之战结束,越国败给了楚国。越国从夏朝少康帝封庶子姒无余于越,以吴兴众山为国界建国,到姒勾践卧薪尝胆复国,再到姒无疆灭国,浙江1600年历史的古越国时代结束了。

  但是姒无疆的儿子姒蹄,被封在了以欧余山为中心的湖浔平原,同时楚国出钱在欧余山建造了亭台楼阁,史称“欧亭山或欧亭台”。欧余山下有东卸甲桥、西卸甲桥,就是卸甲归田的意思,欧余山对面的余安山(移沿山),东面的余善壩都暗藏了楚国统治者想要让这位越国君主后裔“以安为善”的想法。

  这块封地处在欧余山之南、荻塘之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这块土地是重阳之地,从此这些人称自己为“欧阳”。其后的千年里,欧阳氏围绕着昇山这片区域繁衍生息,百家姓中的欧阳氏、欧侯氏、欧氏、区氏四个姓氏都源自于此。从此欧阳姓氏贯穿古今,而天下欧阳,根在吴兴。

  【羲之奋笔题“昇山”】

  欧余山是什么时候改称昇山的呢?是在王羲之来湖州做吴兴郡太守时。王羲之来到湖州,不喜欢住在城里,一天乘船沿着頔塘而下,观赏沿途风景,船过欧余山时,看到山上山下有很多亭台楼阁的遗迹,非常喜爱,改造之后成了自己的住所。魏晋时期包括王羲之和后来的王献之任湖州地方长官的时候都住在这里。

  住所建成之日,王羲之邀请郡吏幕僚登上了欧余山。那一年那一天跟现在的辰光相似,花红柳绿,百鸟啾鸣。这时候王羲之心中突然有了感触,叹到:“百世之后,有谁会知道今天我与诸公曾经昇登此山呢?”旁边的幕僚说:“太守大名,留之何难?刚才您说昇登此山,不妨就将山名改做昇山!”。

  昇山这座山和东北方的孺山是整个湖州平原上最后的两座山,再往东去一马平川的平原,所以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没有阻挡直射过来,穿过两山之间光芒万丈,非常好看,所以王羲之题写昇山,还有如日东升之意。后来在王羲之、王献之治下,昇山一脉房屋云集,商贾富甲,形成了“昇山市”——大集市。王羲之在吴兴郡守任上又获得了一只“鼠须笔”,在结束湖州的官宦履期之后去往了会稽郡任郡守,这才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赵孟坚昇山护兰亭】

  昇山与兰亭的故事还没完,到了南宋末年赵孟頫的兄长画家赵孟坚获得了一幅墨林至宝《定武兰亭序》,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十三年心好目玩,终获为我物,几死犹不恨也。”

  赵孟坚有一艘书画船,随波逐流,行船到哪里画到哪里,还把自己最心爱的作品随船把玩。就在那一天船行至王羲之旧寓昇山下时风浪大作,小船翻覆,赵孟坚其他的全然不顾,抱紧了这幅《兰亭序》,说下了墨林有名的一句话“至宝在此,余物不足关矣。”从此这幅国宝被称作《兰亭落水本》。清代乾隆名内府翻刻了这幅画,后被启功收藏。

  【董其昌感慨画昇山】

  明代董其昌也有一艘书画船,效仿湖州赵孟坚,所以特地浮舟来到了昇山脚下,想起“赵孟坚舍命护兰亭”的典故,感慨之下绘就了他自己一生珍藏的宝画之一《舟泊昇山图》。这一年董其昌58岁,处在他的艺术成熟期,一生中三次给这幅画题跋,可见欢喜。

  【昇山新园气象万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东晋到元明,从王羲之到董其昌,书画大家的加持让这座頔塘北岸的小山不再默默无名。这次“一塘十山十漾”对昇山公园的建设,将昇山历史的名人书画、诗词歌赋等文化元素与景观相结合。山脚下打造四季植物园,通过盆栽、小品等景观段落充分展现昇山生态环境,同时搭配彩叶植物提升山体生态效果,达到观赏目的。另外,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将被延续,通过声像、气味等多种媒介,让游客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传统书法、绘画的崭新文化氛围。作为气候研学公园,依托昇山上已有的气象观测塔,仰观天地寰宇的气象万千,俯看江河大海的沧桑变化。有朝一日来此处研学历史的纵深和天地变化皆可观望,这才是“如日东升”的昇山带给我们的全新气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