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山水资源丰富、风貌清远、价值突出。“十四五”期间,吴兴区将立足历史文化本底,发挥特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在东部新城区域建设“一塘十山十漾”公园,对推进湖州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昨天讲到湖州吴兴的山水人文有一种魅力吸引众多的隐逸之士前来,或定居或游览,或把酒言欢,或横槊赋诗,而且朝朝代代如此。究竟这种魅力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今天来说一座山,你就明白了。
既然太过喜欢
干脆就留下居住
“戴山,乌程东北十八里。谯郡戴颙游居三吴,衣冠之士与之游者,随其所至,即筑室居之。”——《吴兴掌故集》。
戴山的名字由来是因为戴颙,戴颙是谁?他是南北朝时期的大家望族戴氏的子弟,戴氏是晋朝的开国元勋,但是到了南北朝尤其是宋国建立之后,戴颙和他的父亲戴逵,兄长戴勃都是著名的隐逸之士,朝廷几次招揽都辞官不就。
戴颙都辞了哪些官?首先,南北朝宋国的开国皇帝高祖刘裕任命他做太尉行参军、琅琊王司马属,辞了,不去。南北朝宋太祖时先是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辞了,不去。国子博士,辞了,不去。东宫刚刚建造时,戴颙又被征召为太子中庶子,辞了,不去。
就是这样一位隐逸之士,最喜欢是的游遍山水。那一年,他与江南的一众“衣冠之士”游览山水。因为身体原因,最终要选择一处山林,定居养疾,最终定在了戴山。这个定居的过程被记载在了《宋书·戴颙传》中:“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那一年,戴颙与他的吴中小伙伴们,把戴山改造成了自己心中的模样。
既然太过喜欢
干脆就留下诗篇
因为湖州的山河大美,所以每处山林都有隐士居住,有的隐士虽居于他处,却喜欢到戴山游玩,又因为太过喜欢,所以纷纷留下遗篇。
元代的杨维桢来了,写下“大戴先生读书处,削峰平地割蓬丘。划然长啸下山去,阿施共载鸱夷舟。”
明代张羽来了,写下“云为盖兮霓为旌,神之来兮山冥冥。”
明代徐贲来了,写下“平田渺空旷,孤岗忽高峙。比来局羁绊,游遨喜兹始。”
而且徐贲还给出了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喜欢戴山的原因:“同心良可重,欢言得佳士。”
是的,戴山之所以被文人喜欢,因为这座山最适合同伴遨游。有的山适合举家出游“其乐又融融”,有的山适合独自踏山“云深不知处”,而戴山从南北朝吴中士子共筑开始,就是与志同道合者同游的最佳选择。因为单从地形上来说,戴山的四周是“九龙兜”——分别有九个山兜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山下,戴山就是天然的汇才引智之地。
既然太过喜欢
干脆就留下长眠
之前我们讲过晟舍凌氏的凌濛初,他写下了古典名著《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生前同样大爱戴山,一而再再而三的登山探山。最终他把戴山确定为自己的身后归宿。
在《别驾初成公墓志铭》中记载:“维公之神,游于彭城;戴山之穴,实维公宅。”
凌濛初是为国捐躯而死的。崇祯十七年,凌濛初六十五岁,当时是徐州通判,监军佥事。正月初七夜,有流寇攻打徐州城,凌濛初在房村之战中,独自率众死守,十二日早,呕血不止,而猝。归葬于湖州戴山之阳,从此笔戎皆握的一生归于平静。
既然太过喜欢
干脆就重铸新园
在这次公园建设中,我们将重新描绘出历代文人眼中那个“风物澄明宿霭收,登山欲尽更登楼”的戴山。围绕戴山古建文化,提取历史名人、诗画、典故等文化要素,融入景观,与历史古建相呼应。同时利用现状山体形成步道环线,在登山步道上结合景观小品,增加文化刻字等文化布景,充分展现其文化底蕴。通过举办传统庙会,适当植入相关的商业集市、文化表演等活动,增强节日氛围和体验感。
在这座戴山中,君子携游变得理所当然,觥筹共盏成为兴之使然。君子爱山,同游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