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8/2025-00042 | 发文时间: | 2025-05-13 14:52: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无 | 发布机构: | 环渚街道 |
吴兴区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议案建议
关于推动吴兴区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建议
第五代表团环渚街道 左希庆
一、案由
湖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至关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尤其在绿色家居、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产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严重不匹配等问题突出,导致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长期存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与县域产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严重,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县域教育资源分散且难以形成合力,无法精准满足地方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已然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破解人才瓶颈、助力乡村振兴以及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举措,推动县域产业学院建设是吴兴区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
二、案据
政策导向清晰明确:国家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均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浙江省“十四五”教育规划也着重强调“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这些政策为湖州市县域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
实践成效有目共睹:苏州、宁波等地已成功建成多个县域产业学院,成效斐然。例如,苏州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通过“订单班 + 双师制”的创新模式,累计为当地企业输送技术人才超过5000人,就业对口率高达90%以上。湖州本地也已展开初步探索,安吉县与职业院校共建的绿色家居产业学院,每年培养技能人才800余人,直接服务于本地企业的技术改造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实需求极为迫切:在湖州的各区县中,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吴兴区作为湖州市的主城区,其主导产业涵盖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高端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长兴新能源、德清地理信息、南浔智能电梯等特色产业也都存在着巨大的高端技术人才缺口。据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湖州县域制造业技术岗位缺口超过1.2万人,而本地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留湖率不足40%。这充分表明,湖州市的产教协同机制亟待进一步强化。
三、建议
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政府牵头,精心制定《吴兴区县域产业学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清晰界定产业学院在专业设置、师资共享、资金分配等关键方面的权责清单,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构建“一县一院一产业”的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吴兴区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学院建设,并将其纳入区县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调动各区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共建
大力推广“政府搭台、校企主导、园区支撑”的合作模式,积极鼓励县域龙头企业与湖州学院、湖职院等院校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采用理事会管理制,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在吴兴区,鼓励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学院。
设立“产业教授”岗位,推动企业技术骨干与院校教师“双聘互派”,确保企业承担的实践课程比例不低于40%,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吴兴区的产业学院建设中,吸引行业内优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担任“产业教授”,为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3.加大要素保障,激发长效发展动能
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对考核达标的产业学院给予运营补贴,同时对企业投入部分实行15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在吴兴区,对于为产业学院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
优先保障产业学院的用地指标,支持利用工业园区的存量空间建设“教学工厂”,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深度场景融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在吴兴区,结合当地产业园区的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学院的建设空间,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4.健全评价体系,强化成果应用转化
建立“产业适配度”考核指标,将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企业技术攻关参与度等关键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实行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确保产业学院的发展始终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吴兴区,重点考核产业学院毕业生在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支持产业学院联合申报省级以上产学研项目,对孵化成功的技术成果,给予研发团队70%以上的转化收益,充分激发研发团队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在吴兴区,鼓励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推动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