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524002565355G/2023-00115 | 发文时间: | 2023-06-19 09:51:3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无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尊敬的顾菊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吴兴区偏远农村中学课后托管服务》建议已收悉。衷心感谢您对吴兴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对您高度的责任感和参政议政的意识,我们深表敬意。
区教育局对您的建议高度重视,进行专题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为切实解决家长“接送难、辅导难、看护难”等问题,我区认真部署课后托管服务工作,全区中小学校全面实施课后托管服务和初中晚自习服务,制定“一校一策”工作方案,多措并举,做实做细课后托管各项服务和保障。
一、稳步推进,让学生享受“品质”服务
(一)扎实落实“双减”工作
2021年9月,吴兴区全面开启义务教育段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工作。课后托管服务每周5天(周一至周五),每天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下班时间保持一致,农村学校根据实际作出调整。一是课后托管全面覆盖。全区义务教育段课后托管服务100%覆盖,学生参加率超85%,减作业、减补习、减刷题率达30%,校内作业完成率中小学分别提升至92%、100%,群众满意度达98.3%。二是农村中学服务到位。农村中学均开设课后服务和晚自习,学生参与率达100%,教师参与率达90%。各校为参加晚自修的学生统一供餐,切实解决晚餐问题,同时通过家长学生问卷、值周情况反馈、专项工作座谈等形式,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做好后勤保障。
(二)持续升级服务内容
各校全面实行课后托管“1+X”模式,即“基础服务+特色拓展”课程,积极拓展教育新路径。一是结合实际,夯实基础服务。农村学校的多数家长无暇或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针对这一现状,各校利用课后托管时段加强作业指导、个性辅导、自学监督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二是整合资源,充实服务资源。各校坚持“一校一策”,开展特色优质托管服务。今年,率先出台《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首批25家“白名单”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公益组织)可参与学校课后托管服务。部分学校引进校外优质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社会专业人士等参与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如织里镇中的合唱舞蹈,轧村中学的精恒舞狮和雕版印刷等。三是假期托管,满足更多需求。针对农村学生假期无人照管的实际,启动区共享学堂、乡镇成校等学习站点,开展假期托管服务。托管期间,志愿教师除指导假期作业外,还开展手工制作、艺体培训、影视欣赏、趣味阅读等活动,切实解决广大家长假期“看护难”问题,提升农村学生假期生活质量。2021学年,参加假期托管的学生数近6000人次,招募教师志愿者超1600人次。
二、积极改善,让学生享受“安全”服务
农村初中开设晚自修以后,学生在校时间边长,在校期间的近视防控、放学后的交通安全等问题引起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各部门统筹协调、迅速行动,加强安全后勤保障工作。一是护眼“工程”。为保护学生视力,优化学生用眼环境,有效预防近视,投入近1700多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区2064个教室进行灯光改造。二是“亮灯”行动。东林中学、环渚学校、织里镇中等多所农村学校对校园周边亮灯情况自行进行排查,制定照明优化改造方案,对校园内部、周边主次道和背街小巷的路灯进行“亮灯”,大幅提升校内外道路的亮度。三是平安护航。由交警部门安排,采取提前上岗、延迟撤岗、科学增派、远端分流、限行绕行等方式,全力护航学生平安上下学。部分学校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生安全筑起一道坚固防线。如织里镇学生家长志愿组成“濛初”护校队,由护校队负责人精心排班后,定时定点协助交警、保安和值班老师维持秩序、疏导交通,有效缓解放学时段的交通拥堵状况。
三、优化举措,让教师享受“人文”服务
学校落实“三项举措”,努力提升学校管理“温度”。一是校务“瘦身”。常规工作方面,我区大部分学校精简会议内容,并将部分会议和研讨活动改成线上模式;通过扩充后勤人员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有效降低教师非教学性事务的工作量。二是弹性班制。各校倡导人文化管理,实行科学整合编班,教师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后,可自由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打破统一的、固定的下班时间。三是私人“订制”。部分学校在某些方面先行一步,为教师私人“订制”,如因病因事请假可不计入绩效考核;每月可调休且不计入绩效考核;在校期间,教师可自主选择时段进行体育锻炼等。
四、存在的问题
当然,目前课后托管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育资源有待系统优化。尽管各校坚持“减负提质”总体目标,努力让课后服务呈现百花齐放、各显特色的态势,但教学资源和师资建设还不够完善,且校际间、城乡间存在较大差异。二是配套设施有待持续完善。城乡办学条件有差距,农村配套设施、设施维护都需进一步加强,道路安全的改善、功能教室的设立、艺体教具的补充、活动场地的开辟等方面也有不足。三是管理理念有待逐步提升。“双减”后,随着教学“提质增效”、托管“丰富开展”、作业“控量提质”、家校“协通共育”等要求的提出,教师的工作时间被无形拉长,工作强度明显增大,教研时间严重压缩,以致教师专业发展、心理健康、人事管理、家庭和谐等方面都面临较大压力。
五、下阶段工作
下阶段,将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一是多样化扩充教育资源。一方面用好“浙里问学”“吴兴e答”“之江汇”等网络平台,组织全区名师,借力退休教师、专家团队等参与线上问学,打造“空中课堂”,破除时空界限,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实现同伴在线互助和师长引领互动的线上服务新模式;另一方面用好“五老”资源,助力课后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同时用好高素质专业人员,借助“遴选机制”等,把更多更专业的知识带给学生,促成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工作强度。
二是多元化完善配套设施。一方面做好课后服务日常后勤保障工作,学校日常检查、主管单位不定时巡查等,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及时解决,全力消除学生上放学期间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将“安心接”这一数字化应用从城市延伸至农村,实现课后托管放学时段家长与老师、孩子信息的及时互通,避免接娃的错时错位,实现精准接娃,进一步保障学生安全。
三是多维化提升管理“温度”。“双减”以来,各校积累众多好经验好办法,将继续通过考察学习、专题论坛、座谈分享等方式,加强区域、校际间的经验交流。同时,也将借助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委托调查等,倾听师生心声,及时了解更多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让教育和管理同时升温,把这项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希望您能继续关心和支持吴兴区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