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30524MB1919705H/2023-2022086637 | 成文日期: | 2023-08-0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电单位编号[2023]16号 | 发布机构: | 区应急管理局 |
传 真 电 报
发往单位:高新区、各乡镇(街道)防指
发送单位: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政府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签发人:钱卫华
发送时间:2023年8月1日13时 发电单位编号[2023]16号
关于印发《基层灾害天气防范应对双十条
措施机制》的通知
为做好极端天气引发的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防范应对工作,按照防汛防台抗旱预案有关要求,区防指办制订《基层灾害天气防范应对双十条措施机制》,现印发给你们。
附件:《基层灾害天气防范应对双十条措施机制》
附件
基层灾害天气防范应对双十条措施机制的
通知(试行)
为做好极端天气引发的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防范应对工作,按照防汛防台抗旱预案有关要求,制定本工作机制,供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实施。
一、工作目标
不死人、少伤人。
二、工作要求
落实“乡镇统筹,村自为战,充分授权,一线决策”,提高基层单位实战能力。
三、启动条件
1、区级防汛防台应急响应启动。
2、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专项预警。
3、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未接到气象预警信号但发现险情征兆或实况已出现灾情险情。
四、实施主体
高新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
五、工作举措
(一)乡镇(街道)级(10条)
1、到岗值守。乡镇有关领导按要求到岗指挥,防汛等相关责任人到岗到位。四级、三级应急响应:常务副指挥长坐镇指挥、轮流值守;二级应急响应:指挥长和常务副指挥长坐镇指挥、轮流值守;一级应急响应:党委主要领导和指挥长坐镇指挥、轮流值守。
2、叫应叫醒。按照上级要求或接到预警信息、发现险情时,叫应叫醒下辖村、社区。
3、研判部署。及时开展风险研判,按照应急预案启动不低于对应级别的应急响应,部署防范应对具体工作。按照危险区域分级管理、责任分工,迅速确定需转移的区域和需转移的人员名单。
4、隐患巡查。利用视频监控、人工等方式巡查,加大地质灾害易发点、小流域山洪影响区、老旧房、河道山塘水库等重要目标巡查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或落实临时安全管控措施。
5、人员转移。按风险研判转移名单,发布转移命令并督促到位,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可采取强制转移措施,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安全返回”。
6、风险管控。适时采取“五停”措施(停止户外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停运)。发布管控指令,督促村(社区)对危险区域采取措施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7、应急救援。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等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必要时提请上级派遣增援力量。
8、安置保障。通知开放避灾安置点,做好已转移人员管控, 险情解除确认安全后方可返回。
9、信息报送。发生险情、灾情先电话等方式报告(10分钟内),后书面报告(30分钟内)。
10、宣传引导。发生险情、灾情时要严肃纪律,统一口径, 及时正面宣传引导。
(二)村(社区)级(10条)
1、到岗值守。启动应对机制后,村(社区)主要负责人落实第一责任,到岗值守,召集村(社区)各责任人,组织指挥村(社区)应对工作,保持通信畅通。
2、预警到位。用好信息化渠道开展预警,同步采用大喇叭、 警报器、应急广播、铜锣等方式告知群众,确保预警到户到人。
3、加强巡查。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前提下,加大地质灾害易发点、小流域山洪风险区、危旧房、易涝点等巡查检查,有条件的可以安装视频监控。
4、临时管控。可采用临时、简易等方式做好涉险交通道路、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等的管控,严防人员伤亡。
5、先期处置。发生险情第一时间上报乡镇,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开展人员疏散等先期处置工作。
6、紧急抢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组织党员、退役军人等力量开展抢险救援先期工作, 必要时提请上级增援。
7、人员转移。根据乡镇(街道)命令或实际险情,组织危险区人员就近转移、投亲靠友转移、避灾场所安置转移等多种方式转移,必要时扩面转移其他人员。形式上可采用拉响警报、敲门、入户、大喇叭、应急广播等方式告知群众转移。
8、安置保障。每个村(社区)必须明确避灾安置点或临时避灾安置场所,及时有序开放,防止已转移人员擅自返回。
9、自救互救。宣传动员发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10、信息报告。发生险情灾情第一时间报告乡镇(街道)。
六、保障措施
(一)优化宣传保障。多渠道及时关注气象信息,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大喇叭、短信等渠道作用,开展气象预警,提高群众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二) 落实两张清单。乡镇(街道)要根据辖区村(社区)实际,相应制定并落实好“三张清单”:一是风险管控清单。做好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点、山塘水 库、山洪暴发点等风险管控清单,乡镇(街道)、村社还要结合 实际,排摸出具有潜在风险,主要以溪边、河边、山边以及低洼 处,做到灾情来临时风险区域心中有数,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二是临时转移场所清单。乡镇(街道)、村(社区)在风险区周边提前 评估确定一些结构安全房屋建筑,纳入临时转移场所清单,遇极端情况可紧急使用;三是队伍物资清单。
(三) 强化自主决策。明确在短临极端天气灾害应对处置期间,乡镇(街道)、村(社区)可因地制宜、灵活机动自主决策。镇(街道)、 村主要负责人可根据预警信息,果断决策、果断转移、果断应对,容错免责或减责。
高新区、各乡镇(街道)要不断完善基层防汛体系规范化建设内容,可结合各地实际,对本机制进行优化、细化,出台操作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