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8/2025-00042 | 成文日期: | 2025-05-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无 | 发布机构: | 环渚街道 |
吴兴区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议案建议
关于推动吴兴区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建议
第五代表团环渚街道 左希庆
一、案由
湖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至关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尤其在绿色家居、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产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严重不匹配等问题突出,导致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长期存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与县域产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严重,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县域教育资源分散且难以形成合力,无法精准满足地方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已然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破解人才瓶颈、助力乡村振兴以及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举措,推动县域产业学院建设是吴兴区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
二、案据
政策导向清晰明确:国家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均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浙江省“十四五”教育规划也着重强调“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这些政策为湖州市县域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
实践成效有目共睹:苏州、宁波等地已成功建成多个县域产业学院,成效斐然。例如,苏州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通过“订单班 + 双师制”的创新模式,累计为当地企业输送技术人才超过5000人,就业对口率高达90%以上。湖州本地也已展开初步探索,安吉县与职业院校共建的绿色家居产业学院,每年培养技能人才800余人,直接服务于本地企业的技术改造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实需求极为迫切:在湖州的各区县中,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吴兴区作为湖州市的主城区,其主导产业涵盖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高端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长兴新能源、德清地理信息、南浔智能电梯等特色产业也都存在着巨大的高端技术人才缺口。据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湖州县域制造业技术岗位缺口超过1.2万人,而本地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留湖率不足40%。这充分表明,湖州市的产教协同机制亟待进一步强化。
三、建议
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政府牵头,精心制定《吴兴区县域产业学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清晰界定产业学院在专业设置、师资共享、资金分配等关键方面的权责清单,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构建“一县一院一产业”的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吴兴区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学院建设,并将其纳入区县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调动各区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共建
大力推广“政府搭台、校企主导、园区支撑”的合作模式,积极鼓励县域龙头企业与湖州学院、湖职院等院校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采用理事会管理制,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在吴兴区,鼓励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学院。
设立“产业教授”岗位,推动企业技术骨干与院校教师“双聘互派”,确保企业承担的实践课程比例不低于40%,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吴兴区的产业学院建设中,吸引行业内优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担任“产业教授”,为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3.加大要素保障,激发长效发展动能
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对考核达标的产业学院给予运营补贴,同时对企业投入部分实行15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在吴兴区,对于为产业学院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
优先保障产业学院的用地指标,支持利用工业园区的存量空间建设“教学工厂”,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深度场景融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在吴兴区,结合当地产业园区的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学院的建设空间,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4.健全评价体系,强化成果应用转化
建立“产业适配度”考核指标,将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企业技术攻关参与度等关键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实行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确保产业学院的发展始终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吴兴区,重点考核产业学院毕业生在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支持产业学院联合申报省级以上产学研项目,对孵化成功的技术成果,给予研发团队70%以上的转化收益,充分激发研发团队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在吴兴区,鼓励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推动时尚美妆、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SourceURL:file:///home/huzhou/Desktop/关于推动吴兴区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建议的答复.docx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吴兴区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建议》已收悉。您的建议紧扣国家产教融合政策导向,立足湖州市及吴兴区产业发展实际,对解决当前产业人才短缺问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在产业人才学院建设方面的探索和成效
近年来,吴兴区紧紧围绕 “人才强区” 首位战略,积极探索产业人才学院建设,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搭建融合平台。2024 年 4 月 26 日,浙江财经大学人力资源产业学院吴兴分院正式成立,该分院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劳动者素养提升等多项功能,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 HR 高级研修班等活动,有力推动了人才与企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今年,吴兴人才成长学院揭牌,作为产业创新和科技创业赋能平台,积极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增值化服务,推动实现 “科技人员懂产业、科学家懂管理、管理者懂创新”的良好局面。
二是推动校地合作。在产业学院的实际运营与合作方面,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例如,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与埭溪镇人民政府于2025年3月20日举行共建美妆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签约仪式。该学院以网络营销与电商专业为核心,聚焦美妆产业数字化营销等领域,致力于培养实战型人才,推动美妆产业与数字贸易的深度融合,为当地美妆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025年4月,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高新区共建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物流管理等国家级“双高” 专业群的资源优势,联合吴兴区重点企业,共同构建“产业需求导向、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助力人才共育。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重点发挥产业龙头型、链主型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与高校开展结对合作,通过“定制班”“冠名班”等方式,加快产业人才培育。如,久立集团、大东吴集团与湖州职业学院合作,开设订单班,每年培养技能人才近百人。截至目前,全区依托时尚美妆、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与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12个,年均培养技能人才2000余人。
四是强化政策保障。把支持产业人才学院建设纳入人才新政5.0,明确支持人才产业学院建设,对建成单位给予最高50 万元补助。不断加大产业人才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订单班、冠名班 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模式培养紧缺人才,给予最高20万元和每位学徒不低于 5000元补助。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和举措
但是,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吴兴产业发展实际,仍存在以下短板一是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二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需进一步提高;三是政策保障和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您提出的建议精准切中当前痛点,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清晰路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区委人才办牵头,发改、经信、教育、人社等共同参与的产业学院建设专项工作组,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统筹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深度衔接。聚焦时尚美妆、现代纺织、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结合“十五五”规划,按照“一产业一学院”“一产业多学院”等模式,编制产业学院建设计划,明确每类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时序进度,切实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开展“产业人才需求大调研”,联合行业协会、链主企业梳理紧缺人才目录,绘制产业人才图谱,推动产业学院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标”。
二是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多元共建。推行“链主企业牵头+高校支撑+政府赋能”共建模式,围绕久立、三一、珀莱雅、东尼电子等链主企业,组建对应产业链的产业学院,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参与人才共育。建立“高校实训基地进企业、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合作高校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产业学院合作企业实践,支持企业每年选派技术骨干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探索市场化运营路径,鼓励产业学院设立“产教融合发展基金”,由政府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同出资,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技术攻关等,基金收益反哺学院可持续发展。
三是健全管理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与国有企业联系沟通,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场所,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共建产业人才学院,引入专业运营机构,推动实体化运作。定期组织产业学院、企业、高校召开“产教对接会”,根据产业链技术升级需求,如美妆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物流装备智能化升级等,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断提升。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转化,支持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对联合攻关并实现本地转化的技术成果给予一定支持。
四是完善配套政策,全面形成合力。扎实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打造一批技能型企业和公共实训基地,分别给予建成单位最高5万元、500万元补助。推进新时代“吴兴工匠”引育工作,选育区级及以上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最高50 万元、20万元补助。鼓励制造业企业技能人才提升等级,取得高级技师及以上的职工,给予最高补贴 1 万元。支持单位承办各类技能大赛,深化以赛提技、以赛选才,给予承办单位每场赛事最高5万元补助。加快培育产业紧缺人才,推行“企业冠名班”与“现代学徒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设立实习奖学金,按2000元/人标准补贴合作院校、3000元/人标准补贴委托企业,力争三年内定向输送产业人才3000名,实现“出校即入企”,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扫码关注
扫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