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历史名人——戴季陶
  • 来源: 区文广旅体局
  • 发布时间: 2018- 08- 17
  • 浏览次数:
  • 【字体:

戴季陶(1891—1949),本名良弼,又名传贤,字选堂,又字季陶,笔名天仇,佛教名不空、不动,原籍吴兴(今湖州),生于四川广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学习。宣统元年(1909)回国,投清江苏巡抚瑞激,任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教习。次年于上海《中外日报》任职,后任《天铎报》主编,以天仇笔名撰写社沦,词锋犀利,言论激烈。宣统三年春遭通缉,逃往日本。转赴南洋,任《光明报》编辑,鼓吹革命,并加入同盟会。

武昌起义,回上海创办《民权报》。袁世凯复辟帝制,季陶著文揭露。民国元年(1912),随孙中山访日。宋教仁被刺,又返上海,主张武装讨袁。“讨袁之役”失败,又逃亡日本,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并任浙江支部长。5年4月,随孙中山返上海。次年6月,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他任法制委员长。7年2月,兼任大元帅府秘书长。4月,代理外交部次长。军政府改组,孙中山遭排挤,随孙回上海,将家属迂回原籍吴兴。9年,与张静江、蒋介石、陈果夫一起,和买办资本家虞洽卿相识,同为恒泰号股东,成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纪人。13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宣传部长,并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部长。对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不满,三次离粤返沪。11月,孙中山离粤,取道上海、日本,前往北京,他随行北上,但中途从天津折回卜海,直至孙中山病危才返北京。

早期思想激进。但在五四运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后,他极力散布调和、改良主张,攻击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反对国共合作,提出“纯正的三民主义”,发表《孙文主义哲学基础》、《中国革命与国民党》等小册子,拼凑所谓戴季陶主义。

民国16年2月,他受蒋介石派遣赴日活动,乞求日本对蒋介石“谅解”合作。还积极参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活动。次年10月,任国府委员和考试院长(此后仟考试院长20年之久)。20年,日本侵占东北,任国民党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主张“决不先与日本宣战”、“积极反共,消极抗日”。37年3月,国民党召开“行宪大会”,以浙江吴兴推选的国大代表身份出席会议。6月,被任命为国史馆馆长。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濒于覆亡,于2月11日夜在广州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

季陶信佛教,生前曾代表国民党政府到四川甘孜,致祭班禅大师;还曾到佛教圣地印度拜佛,并担任在印度召开的16国参加的摩诃菩提会年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