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000000/2025-1010303483 | 成文日期: | 2025-07-2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办公室(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科) |
尊敬的陶厦峰委员:
您在区政协四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体教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建议》已收悉。首先,衷心感谢您对我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对您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参政议政意识,我们深表敬意。区教育局对您的提案非常重视,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顶层设计,加强教育管理。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文件要求,出台《吴兴区中小学校“2+5+N”阳光体育提升行动方案》,优化课时统筹,压减超标量文化学科课时,结合长短课、大小课,挖掘课时资源,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的规定。从今年开始,湖州市区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满分由原来的40分增加到50分,新增的选测项目三为:篮球运球投篮、足球运球射门、排球垫球,由考生从中任选一项。
2.强化师资培训,确保思想重视。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培训。每年,有近200次的教师参与培训,培训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开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确保广大教师在体育教学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环节,根据学生的练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开展赛事活动,掌握运动技能。一是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努力开展好学校体育特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各中小学以“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的制度落实。各校精心设计,不断提高15分钟课间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学生在阳光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爱山小学的登山特色操、湖师附小的足球操,新风实小的篮球操月河小学的武术操、飞英小学的乒乓操、龙泉小学的足球操、十二中的健美操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文化一大品牌。二是开展区级阳光体育竞赛。每年春季开展中小学跆拳道赛、街舞赛、排球赛、小学生足球赛;夏季开展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武术兵道赛;秋季开展中小学生定向比赛、中学生足球、田径运动会、跳绳赛、健美操赛、啦啦操赛;冬季开展中小学生短网比赛、篮球比赛。让广大全区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中实现强健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三是积极参加体育竞技。为吸引和鼓舞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展示吴兴少年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我区每年以阳光体育竞赛为引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单项竞技比赛。我区连续四年蝉联市中小学生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冠军,连续八年蝉联湖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冠军。
4.一减一增,养成运动习惯。一方面减轻学业负担。严格求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格按照“零起点”教学,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严格落实文件中对中小学生作业时间控制的要求,强化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之间对每一天作业总量的完成时长的协调控制和统筹管理。另一方面增加锻炼时间。强化校内外体育锻炼,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基础上,增加校外体育锻炼时间,争取做到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本学期全市开展“向上吧,少年!”——全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系列活动(家庭体育作业积分赛),学生通过钉钉打卡、上传体育锻炼视频完成每天体育锻炼任务,让学生自觉养成每日锻炼的良好习惯。
5.落实健康监测,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和规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将健康素养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每年下发《吴兴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通知》,明确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相关要求,要求各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安全预案,完善测试组织机构,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测试工作顺利完成。2024年,吴兴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8.79%,优良率达70.93%,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升。
二、下阶段打算
1.实施强基引领行动。一是加强统筹领导。筑牢工作根基,建立由区教育局、文广旅体局牵头,相关部门共同组成区级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卫生健康、体育及社会等各方资源,加强正向宣传引导和家庭健康教育指导。二是坚持评价导向。将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三个纳入”,即体质健康提升工作纳入中小学办学综合考核指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纳入体育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荣誉评定基础条件。三是开展综合督导。成立体教融合提升行动督导组,对学校体育课开设、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体质健康监测、场地器材设施保障等情况,采用“四不两直”形式检查,将督导情况进行通报。
2.实施硬件固本行动。一是资源扩容全域化。新建学校推进“一校两运动场”建设标准,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不少于7.5平方米。已建学校通过“屋顶运动场”“地下乒乓球房”“攀岩墙”等“上天入地”和“立体扩容”措施挖掘潜力。二是共建共享协同化。拓展学生校外体育运动空间,学校体育场地全面向社会开放。提升学校周边体育机构、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效率,向学生免费开放9家公共体育场馆,逐步形成供给充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校外教育服务圈和运动圈。三是体能检测智能化。计划投入400万元,在全区24所小学、21所中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分别建设小学“运动吧”、初中智慧操场,通过物联网摄像头+人脸识别技术形成学生运动“画像”,对运动数据精准分析,形成个性化体育指导,实现学生体育科学化训练、个性化教学、规模化测试以及模拟标准化体育中考。
3.实施教学提质行动。一是聚焦课堂主阵地。在不影响课程安排前提下,坚持一周3-4节体育课,5所小学试点推行每周5节体育课,确保课内运动密度和强度。优化午休、早读、课后托管服务的设置,将课间活动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二是变革学教模式。深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体育教学改革,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探索“体育选项走班制”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实行日常体育课巡考制度,加强教研组建设,抓好备课、上课等重要环节,深入开展评议课,促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4.实施师资提能行动。一是强化师资配备。配齐配足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开展裁判员、教练员、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公益培训10场,全面提升专项教学、科研及赛事组织等能力素养。探索利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体育机构等,提升体育教师学科素养。优化体育教师结构,利用3年时间优化“三大球”、“三小球”高水平运动员教师配备,提升专项运动技能水平。二是打造骨干团队。依托新一轮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计划,组建5—6个区级体育学科骨干团队,培养50名区级体育骨干教师、5名市级体育名师。每年聘用不少于50名专业教练员进校园带训,促进学校特色体育建设和优秀体育人才培养。丰富教职工文体生活,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区层面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三是优化师资流动。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等方式,推动体育教师定期交流、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促进学校间、城乡间、区域间体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要。
5.实施赛事增效行动。一是健全赛事体系。组织举办区体育节,市级以上体育赛事,完善上下衔接、体现富有吴兴特色的青少年体育系列赛。每年组织举办区级精品体育系列赛不少于15项,参赛人次不少于全区学生10%。利用周末、寒暑假或特定的时间等,开展校际体育特色赛事,形成体育联盟共同体。二是塑造特色品牌。根据学校体育项目特色,成立体育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组织系统训练,选拔优秀人才。注重“三大球”体育类运动社团建设,常态化开展校园“三大球联赛”,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定期开展班级联赛、年级联赛等体育竞赛,促进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三是营造激励氛围。弘扬体育精神,加强宣传,提升赛事社会影响,各校每年举办两次校级运动会和“运动小达人”专项比赛,建立学校纪录“荣誉榜”。组织亲子运动会、趣味比赛,促进全民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