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兴区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73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董萍、沈旗英委员:
首先对您关心和支持养老工作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提出的《深化构建社区养老共同体,擦亮“幸福颐养”金名片》提案已收悉,接到该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认真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吴兴区锚定“老有康养”目标,通过“政策保障、设施提质、服务创新、数字赋能”四大举措,构建起全域覆盖、多元供给、智慧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制度,夯实养老服务根基。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指引,出台《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浙里康养”工作方案》等多项政策文件,形成“1+N”政策体系,明确“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为养老服务事业搭建起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制度框架。建立“财政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资金保障机制,近五年累计投入超3亿元,区级财政每年预算投入超5000万元,保障各类养老项目的推进。成立“浙里康养(老有康养)”专班,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推出改革举措,有效破解养老服务发展难题。
二是优化设施供给布局,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实施养老服务阵地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增服务阵地1万余平米,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打造出一批标杆型养老服务综合体,优化养老床位结构,提升兜底保障能力。针对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构建四级助餐网络,创新运营模式,引入品牌餐饮企业,实现老年助餐广泛覆盖与个性化服务。以国家试点为契机,为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一户一策”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机构专业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
三是创新多元服务模式,满足差异化养老需求。完善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实施精准分层分类,推行“基础性+个性化”点单式服务。构建“机构医养+社区康养+居家护养”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全区13家养老机构中9家实现医养结合。注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联合区人社局推出养老护理员“分类考核”改革,解决人才考证难题,提升服务专业性。通过跨部门协作,开展老年助餐提升行动等,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区将以先行先试的思路深化构建社区养老共同体,擦亮“浙里康养”金名片。以党建为统领,遵循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政府主导的共同体协商机制,形成服务联盟与清单制,培育多元化专业队伍,打造“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家门口养老模式。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库”,构建养老共同体组织运行体系。以党建统领,建立多方共建机制,依托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组织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主体参与“3+1”四方会谈议事协商,解决共同体建设难点。政府主导厘清三级发展脉络,深化照护保险制度,设立专项养老服务资金购买服务,街道推进公益创投强化社区整合。根据镇街资源优势规划村社、社会组织、机构、物业等主导的多样运行模式,加快织东片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共同体标准,明确主体权责。
二是建好建优“资源库”,激活养老共同体多元协同效能。发挥蜀山养护院等养老服务集团“1+N”辐射效应,建立分层分类主体圈,以资格标准和动态追踪机制培育合格机构。建强“养老服务集群”,打造老年人需求画像,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服务主体、责任、考核等清单目录。整合资源探索“多主体+幸福食堂”助餐模式,建立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评估机制,夯实专业基础,推动专业照护由机构向家庭延伸。
三是建大建强“人才库”,强化养老共同体服务保障能力。贯彻《湖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完善物质与精神激励机制,引进专业机构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能力。开展“银龄互助”活动,联合高校组建包含专家、低龄老人等在内的志愿者团队,稳定服务队伍。探索设立智慧和居家养老服务顾问,提供基本服务咨询与服务包推荐,深化网格治理,建立“顾问-网格员-专业机构”服务网络。
四是整合迭代“数据库”,赋能养老共同体高效运转体系。迭代养老基础数据库,打通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共同体主体信息编码与定期更新规则,探索区县级数据标准。建立数据智慧分析中心,整合部门信息,运用云计算等技术优化“工单”流程,形成供需适配的全链化管理体系。探索智慧食堂、智慧康养等管理模式,升级居家-社区-机构服务监管系统,推进数字化信用体系建设,消除数字鸿沟。
再次感谢您对吴兴区养老事业发展的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下,吴兴区养老服务工作将迈上新的台阶。
湖州市吴兴区民政局
202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