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330502000000/2025-1010303514 | 成文日期: | 2025-07-2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办公室(财务科) |
关于吴兴区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014号提案
的答复
尊敬的施迎梅委员:
您提出《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吴兴区文旅工作的关心支持!您提出的非遗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切中要害,针对性强,对吴兴区非遗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以常规保护为基础,打造非遗传承发展新矩阵
丰富宣传载体,加强非遗阵地建设,强化政策扶持,持续扩大我区非遗项目的影响力。一是传播传承体系日益完善。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打造“此风溇港来”等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看见非遗”专栏,定期推文,浏览量过万。扩充传承队伍,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选工作,2023年,许剑锋等17人被新评为区级传承人。二是阵地建设基础持续夯实。为进一步展示全区非遗项目,2023年启动区非遗馆建设,按照“保—活—传”的概念主线,以“山水间,闻兴邦”“生息所,阅兴旺”“交织处,望兴叹”“浓淡里,品兴味”“书画里,蕴兴意”五大篇章,展现吴兴区古往今来的“最美积淀”,24年8月正式开馆运营。目前,吴兴区共培育非遗教学传承基地13家,其中爱山小学等2家获评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研发非遗课程教材12类。同时,按照市局统一部署,经排摸后排定东林泉庆、妙西妙山、八里店移沿山等5个村为市级以上非遗特色村名单。三是政策保障机制不断优化。在省市给予非遗项目传承人奖励补助的基础上,联合区财政局修订《吴兴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奖励补助意见》,对新评定为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分别给予补助,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项目保护单位等多方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二、以助力共富为导向,构建非遗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广泛凝聚多方力量,推进非遗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路径。一是创新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加强非遗活化利用,鼓励和支持非遗产品、创意衍生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品牌推广。设计开发羽扇盲盒等非遗文创产品20款以上,其中王一品斋笔庄设计的莫奈花园文房雅集套装获评浙派好礼金奖。二是推进特色非遗工坊建设。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从事生产的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积极培育非遗工坊,让非遗可观、可感、可体验的同时,广泛吸纳家门口就业。目前,吴兴区共创建省级非遗工坊4家、市级非遗工坊6家、区级非遗工坊13家,2024年销售收入超10亿,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三是打造吴兴非遗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非遗工坊与行业协会间协调作用,通过成立专家组共同研究产业发展难题、对接抖音淘宝等头部电商平台多渠道宣传展示、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购物活动等,培育壮大非遗经济。“湖州传统特色茶食”非遗工坊牵头3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打造了2家食宿茶戏于一体的特色体验店,形成新型沉浸式非遗主题消费场景,2024年接待游客1万人以上,茶食制作年产值增加近千万元,同时吸纳了100多位当地居民就业。
三、以文旅融合为主线,探索非遗旅游双向赋能新路径
创新“非遗+N”思路,充分发挥非遗和旅游的独特优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一是“非遗+文化阵地”。顺应年轻旅游群体“文博游”的热潮,依托非遗工坊、非遗体验基地、图书馆、乡村博物馆等文化阵地,组织开展非遗公益课程、“走读吴兴(非遗篇)”等活动。打响“趣吴兴·看非遗”子品牌,为旅游业注入新兴内生动力。二是“非遗+街区”。利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小西街、衣裳街、状元街)现有商业化、休闲化、旅游化的资源优势,联合街道打造“非遗体验点”,联合学校开展“小小非遗人”等非遗体验活动,不断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形式,激发非遗旅游活力。三是“非遗+景区”。将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景区,如织里刺绣、织里剪纸、凌濛初雕版印刷、三道茶等非遗体验项目,为太湖溇港景区注入更加优质、更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提升游客体验感、丰富旅游场景。依托非遗体验基地、乡村博物馆等文化阵地,推出“跟着陆羽去问茶” 等非遗研学线路6条,为非遗的传播插上“翅膀”。
下一步,吴兴区将紧紧围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聚力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紧扣“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两大核心任务,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工作。
湖州市吴兴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