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330502/2023-00056 发文时间: 2023-07-25 08:36:1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局
吴兴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瞻远瞩对新发展阶段我国未来农业农村发展进行了定位、定向、定标、定路、定策,吹响了新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角。

“十三五”期间,吴兴区发挥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大力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乡村产业、美丽乡村、乡村治理、乡村改革开创新局面。“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吴兴“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争当排头兵”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期。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为描绘好战略蓝图,在“十四五”时期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争做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的“三农”标杆,特编制《吴兴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本规划依据《湖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湖州市吴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是未来五年指导全区“三农”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

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及“十四五”面临机遇和挑战(一)“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区坚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三生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稳中向新,美丽乡村建设迭代升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开启农业更强、乡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局面。

1.坚持功能拓展、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动能持续激发。吴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11位,“2020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评价位列全国第一。先后承办全国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现场会、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全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座谈会、全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推进会、全国“5G+农业龙头示范”现场会5个国家级会议。成功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试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5个国家级平台,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试验区、高新区南太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八里店南片省农业综合区、省级田园综合体、妙西茶果特色农业强镇、省级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8个省级平台。培育农业“大好高”项目98个。建成粮食、特色水产2条10亿元省级全产业链。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星创天地”国家级3家、省级4家、市级12家。发展“物联网+智慧农业”,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2.坚持全域推进、价值转化,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前列。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引领,成功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市级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88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9个、示范乡镇6个、3A级景区村庄24个。串点成线,建设“溇港梦湖”“菰城问源”“原乡寻茶”三大美丽乡村风景带。全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溇港渔丰、山水妙境两大片区项目形象走在全市前列。全面建立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四分四定”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85.1%,创建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6个、市级垃圾分类标杆村71个。乡村生活污水运维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设施出水达标率85%。厕所革命深入推进,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创建省级星级农村公厕17座、示范性农村公厕2座。

3.坚持多策并举、造血为要,强村富民水平加快跃升。“强村十法”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巩固壮大,2020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至137万元。62个村“飞地抱团”购买物业,村均增收46万元。引入“阿里拍卖”,实现村集体资产资源网上竞价交易138宗,平均溢价率48.26%、增收785万元。组建区欠发达村扶持发展基金,助力33个村村均增收8万余元。成立太湖蟹、湖羊、莫家栅粉丝等特色产业农合联,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有效带动1.6万名农民增收。乡村电商中心和村淘店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20年网上销售突破13亿元。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城乡同标。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2020年达到382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1.72缩小至2020年1.67。

4.坚持三治结合、多元共治,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织里模式”全域推广,“八个村”建设健全完善,织里镇获评全市唯一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43个村入选省级“善治示范村”,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党建引领行动持续推进,评选出市级先锋乡镇3个、先锋示范村88个,146个村提前实现“一肩挑”。围绕争当社会治理“最多跑一地”改革样板地模范生,打造全省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发源地”,在全省首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平安实训基地、片区网格工作站等基层治理创新载体,制定完成全国首个《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建设和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以上。基层民主自治实现形式丰富多元,行政村“乡贤参事会”实现全覆盖,累计成立乡村社会组织2181家。“民主法治村”创建深入推进,成功争创国家级1个、省级22个、市级118个。村民道德评议会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创建全国文明村4个、省级文明乡镇4个、省级文明村13个。成功承办“中国治理的世界意义”国际论坛。

5.坚持重点突破、激发活力,乡村综合改革突破前进。深化“四票”机制,成功入选省26条经济体制重点领域改革典型经验。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广“坡地村镇”新模式,争取“坡地村镇”指标186亩,流转土地5000多亩,带动项目投资200多亿元。农业“标准地”改革推进实施,安排农业“标准地”146.6亩,专项用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经营性建设。积极开展乡村金融改革,创新开发两山农林贷、两山农创小贷、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房票贷等金融支农产品,乡村产权抵质押贷款授信余额突破20亿元,率先推出1亿元“抗疫支农贷”专项贷款。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率先开发水稻、湖羊和河蟹等价格指数保险,小麦、水稻开展统保。八里店南片顺利完成全省新农村建设改革试验区工作。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引进高端农业人才来吴设立工作站,培育青年“乡村创客”149名、“南太湖特支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6人,相关做法在《竞跑者》上刊发推广。

(二)“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共同富裕”带来吴兴农业农村改革突破新任务“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作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使命,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湖州市以“绿色发展、共建共富”为主题主线,聚焦“三富三优”,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国家和省市深入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对吴兴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乡村振兴”创造吴兴农业农村跃升发展新契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作为全国唯一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提出高水平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样板,我市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统筹推进乡村各领域全面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前列。“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愈加突出,发挥吴兴城乡融合优势,对接融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争取政策聚焦和资源倾斜,将为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利契机。

“区域一体”营造吴兴农业农村开放发展新环境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优质资源要素和农业产业项目跨区域自由流动进一步加快,将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形成共同繁荣新局面。作为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区共同腹地,吴兴作为长三角之心的区位优势越发突出,兼备近都市、好生态、厚文化等综合优势,融入长三角将促进优质农业产业项目和高端创新人才汇聚,推动吴兴成为长三角兴农创业、乡村旅游、追寻乡愁的发展热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更为广阔发展空间。

“数字科技”激发吴兴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新动能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实施将推动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保护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广泛创新应用,推动共享农场、定制农业、创意农业、云农场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兴起,为我区培育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农业数字化、高质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借力数字化技术,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弥合,为提升全区乡村智治水平提供有效支撑。

“生态文明”催生吴兴乡村价值多元转化新使命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趋势愈加突出。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构建农业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是吴兴农业农村发展承担的重要使命。吴兴乡村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乡村文创、健康休闲等产业,拓展乡村价值多元转化渠道,为加快实现强村富民和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机遇。

2.面临的挑战

美好生活要求满足带来挑战。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重要目标,当前,制约这一目标实现的供给能力短板尚存。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日益活跃,乡村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品质消费需求渐趋突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相关服务质效提升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乡村居民对于生活环境和健康的要求愈加显著,更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是“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乡村人口结构变动带来挑战随着城镇化不断演进,吴兴乡村人口持续下降,“十三五”年均降低约1万人,特别是年轻群体向城区持续集中,乡村常住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规模和结构红利持续减弱,减弱了乡村发展活力。同时,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年均减少3500人左右,年龄普遍在55周岁以上,未来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快。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等原因,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受到诸多限制,不利于农业现代化长期推进。

乡村社会转型加速带来挑战当前,吴兴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关键发展阶段,“十四五”将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美丽城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商资本下乡发展进入活跃期,引发乡村矛盾的风险源日益增多。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乡村人群构成更加多元,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加之数字技术带来的更加实时、灵活、广泛的信息传播,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乡村社会结构变化。

乡村资源要素趋紧带来挑战。目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进入存量挖潜阶段,吴兴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期,乡村空间及用地受到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挤压,未来乡村空间和土地资源将更趋紧张。乡村虽有大量土地、房屋、山林等资源,但限于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等原因,无法转化为有价值抵押物,以此获取金融支持。近年来,吴兴乡村人工、农业物资、技术获取等成本不断上升,以中小规模为主的农业产业组织结构面临的经营压力增大。


二、全面开启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征程

(一)“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契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线,把握数字变革、绿色发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趋势新要求,以理念引领更精准、改革撬动更集成、城乡一体更融合、绿色底蕴更鲜明、治理体系更现代、精神文明更富足为导向,推进乡村产业持续提质、美丽乡村持续蝶变、乡村治理持续升级、乡村改革持续深化、共同富裕持续迈进,实现农业更强、乡村更美、农民更富,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领跑区,为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贡献吴兴农业农村力量。

(二)“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定位

以城乡高质量融合为引领,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创建、乡村治理升级,全面开启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征程。

新时代乡村振兴领跑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乡村承包地、宅基地、农业“标准地”联动集成改革。落实“钱、地、人、技”等要素保障,重点在农业经营、土地要素、金融保障、农民增收、城乡融合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精神文化、整体智治等各领域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吴兴实践、创建吴兴标准、输出吴兴模式,打造具有全省乃至全国示范引领性新时代乡村振兴领跑区。

新时代现代农业新高地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文旅”“农业+研学”等多元链接,培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民宿、乡村研学、会展农业、健康养生等多元新业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高效高值的乡村产业新体系、生产新体系、经营新体系,成为新时代现代农业新高地。

新时代美丽乡村新范式。“标准化推进、精细化建管、数字化赋能、品牌化经营、人文化引领、均等化服务”为路径,深入实施全域共美、环境秀美、数智增美、活力强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六美”行动。完善乡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长效机制,提升乡村宜居宜业宜游水平。切实提高集体经营性收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更高水平村强民富。推进组团式发展,建设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打造引领新时代乡村生活的美丽乡村新模式。

新时代乡村治理新典范以资源的全域整合为抓手,做好系统性谋划,以社会的全域参与为目标,凝聚共同性愿景,以服务的全域提升为核心,打造协同性机制,以结构的全域优化为基础,构建创造性平台。在全域上下功夫,实现产业全域配置,要素全域配套,经营全域统筹,环境全域协调,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深入推广“四治三全”乡村治理“织里样本”经验,进一步丰富内涵和拓展外延,不断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体系,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路径

城乡融合化。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着力破除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要素制约,加快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大力推动农村常住居民向城镇集聚。

农业都市化。依托邻近都市区位优势,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引导科技、人才、资金进乡村,破除要素制约。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生态文化价值,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现代创意农业,满足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消费需求,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经营农场化。实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集成改革,推进农业土地、农技、农机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家庭农场、美丽农场、未来农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

乡村数字化。加快布局乡村新型基础设施,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农业农村发展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壮大乡村数字经济,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创新体制机制,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生态绿色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全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以良好自然生态引进新产业、新人群,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实现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农民职业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引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

2022年,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现代乡村新产业体系构建、美丽乡村新容颜蝶变焕新、记忆乡村新文化繁荣复兴、和谐乡村新治理持续升级、富裕乡村新画卷加快绘就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吴兴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以城乡高质量融合为特色,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努力建成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示范样本。

2025年,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构建起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稳定保持2.8%水平。乡村现代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建成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三美”乡村,全域打造长三角最美大花园,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乡村治理能力更趋提升。农民现代化水平取得新突破,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更趋多元,农民人文素质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8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1以内。农村常住人口减少25%以上。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共同富裕绿色样本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为扛起主城区担当,彰显首位区风采”提供重要支撑。

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丽乡村,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领跑区。


三、构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新格局

衔接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系统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城乡空间协调发展,协调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空间布局,奋力打造新时代“吴兴山水清远图”。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新格局

1.打造国土空间新格局集约利用城镇空间,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外存量建设扩张,有序推进腾退减量,引导城镇合理有序发展。高效利用农业空间,加强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持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建设,合理推进低效农业空间改造。严格保护生态空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实施红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动态监管,确保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用地性质不改变、资源使用不超限。探索开展村级“多规合一”,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强化乡村土地用途管制,协调城镇开发和乡村特色化发展空间。

2.打造生产力空间新格局推进北部滨湖溇港组团、中部平原水乡组团、西南丘陵山地组团协同发展,构建全区农业生产力空间新格局。北部组团高新区织里北片系统性开展太湖溇港保护,做精做优“世遗溇港”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品牌,高标准建设吴兴南太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滨湖休闲农业。中部组团八里店镇和织里东片发挥城乡融合优势,结合水产、粮油、果蔬特色产业,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都市型休闲农业样板。西南组团道场乡重点挖掘菰城文化,规划建设南郊风景区,打造“国际范、江南韵、乡愁味、时尚风、活力劲”的乡村振兴样板。埭溪、东林着眼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水产、果蔬,培育乡村旅游,建设产加销一体化,农文旅相融合的南部城乡融合示范区。妙西镇以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为目标,聚焦原乡休闲,配套果蔬种植,打造享有国际美誉度的“原乡休闲目的地、全域文旅示范区”。

3.打造城乡协调空间新格局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统筹全区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建立“小城镇(省级镇)—重点镇—特色镇—一般镇中心村”梯度式、联动乡村发展格局,推进织里镇争创都市节点型美丽城镇,埭溪镇争创工业特色型美丽城镇,妙西镇争创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东林镇争创一般型美丽城镇。加快推进美丽城镇、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农业特色强镇的联动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城(镇)融合、设施共建共享、镇村要素资源联动、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持续发挥对乡村振兴的重要牵引和带动作用。

(二)构建美丽乡村空间新格局

依托北部滨湖溇港、中部平原水乡、西南丘陵山地等不同地域形态,构建“一园三组团三带七片区”新格局(一园,美丽乡村全域大花园;三组团,北中西南三大特色组团;三带,美丽乡村风景带;七片区,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展现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

1.建设美丽乡村全域大花园全域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田园建设,加快村庄景区化、庭院精致化、田园标准化,实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的“清远江南、走读吴兴”大美格局,把吴兴打造成为长三角最美大花园。积极培育创意农业、乡村电子商务等业态,增强农业农村服务功能,赋能建成一批省级美丽城镇。重点补齐平原水乡区域乡村建设短板,提质西部山地乡村经营水平,按照人文美、设施美、产业美要求,全区建成百个新时代美丽乡村。依托集中连片粮食功能区、大规模茶果园、田园综合体,结合景区村庄等旅游资源,打造万顷清洁化、生态化、标准化的美丽田园。

2.构建北中西南三大特色组团

北部滨湖溇港组团以申苏浙皖高速以北滨湖区域为主,做精做优“世界溇港”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品牌,重点展示太湖水韵、溇港文化的滨湖美丽乡村旖旎风姿。围绕特色水产、精品果蔬、优质粮油等优势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现代农业模式,做大做强滨湖休闲农业,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中部平原水乡组团主要包括申苏浙皖高速以南至八里店与和孚镇交界处,发挥城乡融合发展优势,依托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小镇、移沿山湿地风景区开发,推动设施农业、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高度融合,集中展示新时代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美好田园生活,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和现代农业“升级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和商贸服务基地。

西南丘陵山地组团主要包括道场乡、妙西镇、埭溪镇和东林镇,以打造“山水田园”为目标,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美富丽新愿景,重点发展特色水产、优质粮油、生态畜牧、精品蔬菜等现代农业领域,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特色乡村文化,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产村居有机结合,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3.打造大美丽乡村风景带

港梦湖风景带以滨湖大道、湖薛线为轴线,串联沈溇、许溇、义皋、幻溇等沿线区域,围绕“溇港文化”核心,创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塑造“溇港梦湖”整体形象,推进滨湖溇港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举办捕鱼节、丰收节、溇港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打造溇港文化、乡村旅游风情线。以水产路、粮油路为轴线,串联万亩农园,引导发展“小特精”农业,建设美丽农场集中区,打造集高新智慧农业、农耕深度体验、江南文化展示于一体美丽农场园游线。

菰城问源风景带104国道为轴线,挖掘“菰城文化”,充分利用梁希森林公园、蜈蚣岭古道、潞溪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打造潞村丝源组团、菰城遗址组团、南山瓷源组团三大片区,发展现代综合农业区、综合景区、竹林乐园、遗址景区、文化展览等项目,展现丰富历史积淀与古道风韵,打造乡村文化体验游线。以湖山大道为轴线,“苕溪水云绿道”为主题,深入挖掘“瓷文化”“道文化”资源,推进山漾遗址公园瓷源文化园、菰城景区建设,发展生态农庄、精品民宿、文化庄园,打造农文旅融合风景线。

原乡寻茶风景带以妙新线为轴线,突出“茶郁幽谷、陆圣禅境”主题,重点发展茶叶、果蔬、粮油、笋竹等特色优势农业,融合发展农耕体验、农业研学、田园餐饮等业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禅茶文化体验、农事休闲体验、山地度假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线。以妙山线为轴线,加强沿线农房、田园山林等节点的景观化提升,串联网红长颈鹿庄园、慧心谷、廿舍农旅、妙山新十景等景点,打造妙山生态旅游精品游线。以埭芳线为轴线,发挥老虎潭水库生态功能,充分利用阳山时尚谷建设契机,重点推进下沈河综合整治工程,培育发展生态农庄、精品民宿、文化庄园,加强与德清洋家乐莫干山风景区联动,挖掘民俗文化,营造“山中有林、林中有居”乡村景观,打造心向往之的生态游线。

4.擘画七大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

推行组团式发展、片区化打造方式,高质量推进七大美丽乡村样板片区建设,推动样板片区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区。

渔丰片区村、许村、杨村、义皋村、伍浦村、庙兜村为重点,深入挖掘开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吴兴溇港农耕文化与农水复合系统”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开发村落渔业、农耕资源,发挥太湖蔬菜园和太湖水产园优势,将水利遗址、农耕渔桑文化等特色业态开发成沉浸式旅游产品,实现美丽乡村组团式发展,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带。

漾西秀村片区以汤村、乔村、陆家湾村、曙光村、上林村、曹家簖村为重点,省级1号绿道为主轴串联美丽村居、美丽农场、美丽庭院、美丽河湖、美丽道路,推动渔文化、码头文化活化融合。

山水妙境片区以妙山村、稍康村、龙山村、石山村为重点,突出世界茶禅文化源地为特色内涵,结合妙西陆羽茶经美丽乡村风景线,大力发展大文化、大健康、大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打造长三角山地休闲度假谷,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特色。

寻梦菰城片区以施家桥村、菰城村、红里山村为重点,以湖城之源、菰城文化等历史为依托,推进历史遗迹、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自然山水林田为基地,以家庭亲子旅游、湖城文化之源、山野运动休闲为特色,打造湖州城郊乡村亲子游首选地。

丝绸之潞片区以路村村、永福村、移沿山村为重点,以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为带动,深挖文化底蕴,保留乡村风貌,推进村庄景观文化建设,传承发展“丝绸之源”蚕桑丝绸文化,东西沟通潞村古村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区、独市古村落,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带。

梅岭谷片区以盛家坞、五石坞村、余山村、山宕村、太平桥村为重点,充分挖掘天古道、乡愁美食、闲置资产和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院研学基地等资源价值,重点发展以“慢文化”“慢休闲”“慢田园”为主要业态的乡村“慢生活”产业经济,打造长三角未来乡村全场景式旅居体验谷。

南山颐养片区以胜利村、三合村、青山村、南山村、青联村等为重点,依托南山原始瓷窑址群,深入挖掘“瓷文化”内涵,推出富有特色的考古主题休闲旅游路线,打造考古旅游与休闲康养相结合的重点发展区

(三)优化农业主导产业空间格局

聚力打造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强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大乡村产业平台,优化4大高质高效高值的精品农业产业布局,形成集聚化、园区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农业产业现代化格局。

1.高水平建设三大核心引领平台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强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大现代农业产业平台为核心。重点推进吴兴南太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妙西省级茶果特色农业强镇,着力打造争创东林省级休闲渔业特色强镇。以移沿山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引领,大力培育争创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力争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有突破。积极创建一批省级、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2.优化高效高质高值精品农业产业布局

优质粮油产业以高质量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功能区建设为基础保障,提升优质粮油生产能力,确保全区粮食生产安全。以高新区戴北村、树庄村、五新村、塘红村,八里店镇尹家圩村、紫金桥村、移沿山村,道场乡钱山下村,妙西镇渡善村,埭溪镇上强村、官泽村,东林镇东华村、东升村、保永村、保丰村为重点,发展粮油作物,推进面向特定客户的订单式、基地式粮油生产。引导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经营发展环境,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浙北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绿色高产示范基地。

特色水产产业做大做强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发挥“育繁推一体化”主体示范作用,以高新区大溇村、大港村、杨溇村、五新村,织里镇汤溇村、乔溇村、陆家湾村、曙光村、上林村、庙兜村、轧村村、曹家簖村、石头港村,八里店镇路村村、永福村、紫金桥村,道场乡施家桥村、道场浜村,东林镇保健村、星火村、泉心村、东南村等为重点,全面推广鲈鱼、河蟹、青虾沼虾、鳜鱼等特色水产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着力建设滨湖太湖蟹养殖示范区、八里店南片特色鱼类养殖示范区和东林渔业小镇,打造名优鱼类、淡水虾蟹类等特色水产品优势集聚区。

生态畜牧产业围绕无公害优质湖羊发展目标,依托国家级湖羊种质资源保护区平台,大力实施“湖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高新区塘红村,八里店镇路村村,道场乡钱山下村,东林镇青山村、东南村、星敏村,埭溪镇山背村、联山村、上强村、东红村、小羊山村等为重点,打造涵盖湖羊育种、养殖、加工、品鲜、观光等内容的湖羊产业链体系,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快建设一批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的美丽生态牧场,打造湖羊优势产业集群。推广生猪生态养殖模式,稳定猪肉自给率。优化家禽产销结构,增加肉蛋产品的供应,促进禽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果蔬产业加快应用优良种苗,优化种植模式,打造一批绿色高效果蔬种植基地。以高新区幻溇村、许溇村、大港村,织里镇伍浦村、石头港、庙兜村,八里店镇移沿山村,妙西镇五星村、肇村、后沈埠村、妙山村、龙山村、石山村,埭溪镇小羊山村、月映桥村、山背村、莫家栅村,东林镇三合村等为重点,推进果蔬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保障“菜篮子”有效供应。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果蔬采摘、休闲观光、民宿经济等板块,打造306省道妙西桃产业精品果园休闲观光线路。以高新区和织里镇为重点,打造吴兴万亩蔬菜产业带。


四、建设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乡村振兴领跑区

(一)实施产业提质工程,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

1.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以稳粮保供、增产增收为主线,强化耕地保护、稳定生产能力,提高粮、肉、菜生产收储调控能力。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高质量推进11.4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保护和动态管护,建成高标准农田2.39万亩,严格制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粮食优质品种选育与推广,确保粮食功能区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粮食复种指数提高到130%以上。探索市场化“稳产保供”新模式,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深化生猪增产保供,提升生猪自给率。建设蔬菜保障基地,稳定蔬菜生产规模。做强渔业首位产业,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万吨。推行推进数字粮仓建设,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产销对接协商机制,做好应急保供工作。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粮食损耗浪费。

2.着力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强化科技培训与孵化平台建设,打造农业科创平台体系,统筹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湖州市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湖州农民学院、现代农业创新孵化公共平台等的研发功能,鼓励返乡大学生、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创新创业。积极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协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联合突破农业品种选育、农业养殖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污染防治、数字农业、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等关键技术,累计培育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40个。加强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设,深化由“高校院所首席专家、本地农技人员、生产经营主体”组建的“1+1+N”农技推广联盟机制,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进现代种业建设,健全种质资源调查认定保护机制,加快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全面提升水稻育种、果蔬种子种苗繁育、水产种苗繁育、湖羊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水平,开展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提升种业数字化水平,扶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推动农作种业强基,实现畜禽种业领跑,建成水产种业硅谷,壮大种业产业规模。

3.加快实施机械强农行动与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院所深化农业机械产业化领域产学研合作,深化核心技术攻关助力装备尖端化,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畜牧农机设备,茶叶生产设备以及无人机飞防植保,山地轨道机等新型优质农业设备均衡发展,加大先进适用农机研发推广适用力度,加快主要农业产业的综合机械化率区域性布局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一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园区)和示范基地,到2025年,争取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

4.引导农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全面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玉米—湖羊”“猪—沼—茶”“跑道养鱼+稻渔综合种养”“稻鳖共生”“稻虾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构建各领域、各环节的循环链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在种植领域,秸秆、尾菜等种植废弃物采用牲畜饲养、沤肥还田、饲料加工等方法,结合沼气池、饲料加工设备等设施,以养殖饲料、肥料还田等形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养殖领域,湖羊等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经加工处理以固体有机肥的形式作为种植肥料,提高有机肥使用率。全面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新技术,加强新型环境友好型高效农药、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推广应用,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提效。开展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耕地质量提升、控水提质增效、化肥减施、农药减施、养殖动物用抗生素减量替代、秸秆循环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污染防控等重点领域控碳。到2025年,农业农村领域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6万吨以内。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推进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每年新增绿色食品8个以上。

5.推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实施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工程,聚焦粮油、水产、湖羊、果蔬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建设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不断深化“生产、加工、销售、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力争3条省级示范性全产业链产值超30亿元。加快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招引力度,在道场乡食品工业园内科学合理布局,整合相关企业,推进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和扩展产业链条。着重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建设浙北农批市场,促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有机衔接。支持大型零售企业、批发市场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商”“农批”“农超”“农社”“农餐”对接,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新业态。加快乡村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本地电商基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完成网络销售额16亿元。

6.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发展”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示范推动”模式,大力推进整村整组整畈连片集中流转,做强现代种养产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做大乡村商贸流通业,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业,做优乡村新兴服务业,做广乡村数字产业,做实农资农机产业,力争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健全乡村经营和服务体系,实施2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5年,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0家,建成家庭农场1500美丽农场100家以上打造“四化六高”未来农场30家。加快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和产业农合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拓展养老托幼、绿化保洁、婚丧礼仪等生活性服务。

(二)实施美丽蝶变工程,树立美丽乡村新范式

1.高要求守护山水生态底色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持续开展治水治气治矿治土治固废等环境治理,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常态化推进“守青山、护绿水”专项行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抓好太湖禁捕退捕工作,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全面建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的“四位一体、市场运作、村社监管、乡镇考核”的乡村环境长效管理新模式。推进全域“无废乡村”建设,实行企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农、渔、牧业生态化建设机制,整合发展规模生态养殖,配套治污设施,积极提高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引导种养业向生态高效方向转型,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种养殖污染。

2.高水平打造全域美丽示范区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巩固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区)创建成果,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以《新时代美丽吴兴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速推进“六美”建设,构建“面上更加洁净、点上更加出彩、带上更有风情、片区更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通过高质量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美丽乡村精品村推动“全域美”“持久美”“均等美”,实现美丽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成网、成主题、成体系打造。到2025年,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村(片区)7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60个,打造提升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8条,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100%全覆盖。健全乡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纵深推进乡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动乡村人居环境五清、五整、三提升,深入开展废弃杂物、村内沟渠等五方面清理,加快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五方面整治,提升垃圾分类等三方面水平,实现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智慧化管理行政村全覆盖。力争到2025年,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乡村生活污水处置率均达到100%。

3.高质量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围绕“串珠成链、共同富裕、引领示范”的主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现有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推广美丽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建设的经验模式,进一步把点状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为连片风景,做大做强美丽乡村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引领面上美丽乡村风景线迭代升级,推动城乡共同富裕,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美丽乡村片区化打造、一二三产融合、新业态培育、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把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培育成为最美景观带、产业兴旺带、文化传承带、城乡融合带。到2025年,建成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1条。

4.效益实行农文旅融合化经营深度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整体、联合的旅游发展思路统一规划整合周边乡村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将零散的乡村资源和杂乱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梳理,形成综合的、整体的旅游发展品牌有效旅游产业链。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结合资源特色与品牌定位,建立具有独特性、排他性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民宿、创意农业等美丽经济新业态,打造持续的文化价值输出和富有生命力的品牌印象。持续做大“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平台影响力,提档升级西塞山乡村休闲旅游区、南郊文化休闲旅游区、滨湖溇港生态旅游区和丝绸之源文化与休闲旅游区四大承载区,建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提升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涵盖生态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打响“吴上兴闲”休闲旅游区域品牌。

5.高内涵塑造人文乡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调查梳理,充实完善项目库,对有红色记忆、重要理论发源地、名人故居等村落,做到应入尽入。持续深化义皋村、菰城村、路村村等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到2025年,全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村保护利用率100%。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积极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推动“吴兴溇港农耕文化与农水复合系统”农业重要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弘扬二十四节气等优秀农耕文化,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加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持续开展《千村故事》整理编撰,支持农耕博物馆、乡情村史陈列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体活动。

(三)实施治理升级工程,塑造善治乡村新典范

1.党建统领乡村治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成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领导力、凝聚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敢担当、能带富、善治理、口碑好的乡村带头人队伍。以“组织创强、队伍创优,全域提升、全面过硬”为主要内容,抓实乡村基层党建“双创双带”,全力打造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持续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带建设,推动点线建精、整片建强。

2.打造“四治三全”新典范深入推广“四治三全”乡村治理的“织里样本”,总结提炼全域乡村治理新典范经验。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健全,对村级重要事务全过程监督有力;完善健全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乡贤参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治理格局。民主法治村建设有效推进,“宪法入户”扎实开展,乡村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全科网格治理模式不断规范提升,乡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逐步健全,矛盾纠纷基本实现就地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入脑入心,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得到较好融合传承。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信息化手段在乡村治理中得到有效运用,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型基本建成,村级资产和资金实现信息化监管。到2025年,累计争创省级“善治示范村”70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覆盖率90%以上。

3.强化基层矛盾防范化解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加快“基层治理四平台”迭代升级,规范提升全科网格建设。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县、乡、片区、村、网格”五级联动机制,总结推广乡村基层矛盾调处化解经验,提升打造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矛调中心2.0版,提升乡镇矛调分中心的建设,建好推广解纷码,推进“掌上矛调”建设,推动矛盾调解中心村级站点全覆盖,正面引导和管理网络舆论,基本实现乡村居民信访和矛盾化解“最多跑一地”。健全乡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推进“一村一辅警”和乡村公共出入口视频监控全覆盖,深化“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深化乡村“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化乡村信息资源互融互通,推动民生事项及办事系统进驻基层窗口。

(四)实施集成改革工程,畅通要素汇聚新通道

1.推动农村经营管理体系集成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深化农民建房审批一件事改革,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有效途径,完善农业“标准地”制度,按照“优先配置、专地专用、节约集约、融合带动”原则,探索农业“标准地”供地模式、操作流程,每年安排一定指标的集体建设用地,进一步提升土地集约利用。以“三地改革”为基础,依托吴兴区区域特色产业拓宽集体经济增收路径,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在符合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以物业置换、现金支付、付息有偿使用、直接开发等方式,积极推进留用地兑现落实。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和交易规则,推行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村集体资产进行“云上交易”,保障村集体资产的公开、公正、透明交易。规范行政村规模优化调整后“三资”融合工作。深入落实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管理,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继承、赠与等权能的实现形式,规范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股份分红,让村民享受改革发展带来更多的红利。

3.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加快推进吴兴区基层供销组织体系建设,带动全系统基层社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健全农民合作基金和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运作机制,全面推进镇级农合联实体化运作,积极推行产业农合联建设,建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农合联8个以上、现代农业服务中心6个以上。推进特色产业农合联、乡镇农合联基层服务示范窗口、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农信机构和农合联的服务协同机制,大力开展银农对接、农产品产销对接、科技对接等活动。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农合联的电商、保险、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服务和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等服务功能,引导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探索村经济合作社加入农合联运行模式,全面推广数字农合联,促进为农服务信息对称、行为协同。清理“空壳社”“僵尸社”,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

(五)实施数字赋能工程,践行数智乡村新示范

1.推动未来乡村全方位覆盖推动乡村5G通信、水利、公路、电力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布局自动感知终端设备。100%行政村家庭具备1000M光纤接入能力,实现5G通信网络行政村全覆盖、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加紧谋划和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突出数字化改革重点,以“美丽普惠、数智赋能、未来引领”为建设路径,聚力打造“邻里、文化、健康、生态、创业、建筑、交通、数字、服务和治理”等应用场景,实现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使未来乡村成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式、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样品、高质量乡村建设的样板和高水平乡村振兴领跑区的样子”,建成一批“引领时代潮流、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标杆乡村,到2025年,全区累计建成40个左右未来乡村,努力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湖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提供吴兴案例。

2.推动乡村产业信息化转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数字渔场、植物育种工厂、数字牧场建设,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0个,示范带动种养基地完成数字化改造60个。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建设集多媒体展示指挥监控、农业生产智能控制、农技专家技术远程实时指导、农产品电子商务、行政管理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渔)业执法和农业综合服务等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化、农业全程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设施装备智能化,大大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3.推动乡村服务数字化升级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工程,推动“城市大脑”向乡村延伸,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万物互联等技术向乡村覆盖,建设农业应用与资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平台等,推动“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下沉,强化政务服务统一入口管理,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推进基层疾病防控数字化建设,补齐基层医疗力量短板。推动落实快递活村“共富班车”,实施快递“两进一出”进村工程、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工程,实现快递网点行政村全覆盖,加快打造乡村快递物流共配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储存进城工程,优化冷链物流布局和配送体系,智能化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覆盖各乡镇,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推进乡村商贸服务体系升级,支持乡村小超市、小商店、小菜场标准化建设,创建省级现代商贸特色镇、商贸发展示范村。优化乡村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优质工商业品和金融保险服务产品下乡,加快乡村梯次消费升级。

4.推动数字平台集成化应用。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加快建成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等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形成数字乡村“一张图”,实现以图管地、以图管产、以图智农、以图防灾、以图决策。支持平台功能优化拓展,全面深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领域若干个数字化场景应用,协调推进乡村振兴集成应用上线运行,推进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设施农业用地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行业应用系统,通过数字见效能推动一系列农村集成改革落地,逐步打造“应用全打通、业务全融合、资源全调度”的农业农村大数据新体系,形成敞开、共享、联动的乡村社会智能化管理模式

(六)实施共同富裕工程,描绘富足乡村新画卷

1.持续做强集体经济实施新一轮强村计划,推广“强村十法”,推动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组建强村公司,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采取企村结对,支持强村和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结对。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在区位条件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飞地抱团”兴建或购置物业。鼓励村参与入股乡镇小微产业园、投资农业产业园区生产设施建设,通过分红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支持村级组织按照“互惠互利、有偿服务”的原则,创办各类服务主体,承接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社区劳务服务、乡村道路养护、河道保洁、企业后勤等服务项目,增加服务性收入。推进村级留用地政策落实,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推动村级财务规范运行,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全面保障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动态管理。

2.同步促进富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居民共享发展果实。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平台、特色小镇等建设,吸引高科技优质企业入驻,鼓励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等模式,带动乡村居民就业增收。同步保障低收入农户帮扶,坚持开发性和保障性举措并重,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着力推动低收入农户关爱救助从生存型向可持续、综合扶助转变。健全动态监测预警响应机制,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制度,推进低收入群众救助“一件事”集成服务,提升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健全低收入农户兜底保障机制,动态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全覆盖,同步更新低边、特困标准,实施帮扶专项救助。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

3.实施对口地区共同发展升级行动助力对口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山海协作工作,立足自身发展优势,结合对口地区特色所需,有效形成帮扶工作品牌。深化“湖羊入川”帮扶工程,拓展湖羊养殖“点带面”效应。支持鼓励对口地区开展驻点招商,健全两地结对区县产业协同招引机制。加快“专馆、专柜、专区”建设,大力拓宽对口地区消费帮扶。发挥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优势,帮助对口地区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点。

(七)实施共创共享工程,树立城乡融合新标杆

1.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新居民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推动落实优教共享“共富班车”,全面推行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100%。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推进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实施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100%,乡镇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全覆盖,“美丽乡村教学点”全覆盖。深化城市医联体建设,落实医疗服务“双下沉、两提升”,持续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试点,打造健康浙江示范区。建设健康乡村,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优化“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资源整合的医养康养综合体,形成机构、社区、家庭有机衔接,医康护养融为一体的医养康养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开展“养老机构跟着老人走”计划,支持敬老院通过环境设施改造、康复辅具配置,转型为面向社会老年人的普惠性公办机构或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善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政策,加大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力度。完善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保障体系。

2.加快城乡基础设施提质同标加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控机制,加强“三农”新基建项目谋划和储备。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全力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推进西部山区乡村饮水智慧化供水,加强全流程精细化运维管理,提高乡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进燃气管网和配套设施向乡镇和中心村延伸。推进新时代乡村电气化建设,加强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建设,建设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示范区。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3.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大区公共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农业农村提供优先保障。积极争取省、市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整合利用好区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等各类涉农专项资金,精准支持重点农业农村领域建设。创新金融服务,创新“绿贷通”涉农金融产品,面向农业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探索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探索推进水利资产、大宗订单、大棚、大型农机具等抵押融资机制建设,扩大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惠及面。推动“绿贷险”在乡村领域试点试行,扩大高效设施大棚、露地蔬菜、淡水养鱼等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推动工商资本“上山下乡”,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机构、农业投资平台、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工商资本投向乡村。建立区县、乡镇三级乡村振兴项目储备库,推广村级集体经济重大投资项目“专员服务制”。推动农业“大好高”项目“双进”,探索建立有稳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推广PPP模式的实施路径和机制。

4.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把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聚焦乡村人才引、育、用、留、管等关键环节,突出整体智治,强化数字赋能,围绕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服务乡村的专业精英、双创带动的乡村创客、乡村治理的能人乡贤、各行各业的工匠能手等五类英才培育总体布局,高水平打造一支满足需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明显的强大乡村人才队伍。持续推进两进两回行动,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健全乡贤理事会,完善区乡贤数据库,建立重点乡贤联系制度,支持青年回乡创业兴业,吸引青年人才投身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等乡村振兴建设。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发挥湖州农民学院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主平台作用,通过“学历+技能+创业”机制,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等人才队伍。“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培育“南太湖特支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3名左右,集聚能人乡贤400名以上,培育乡村创客70名以上,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00人、高素质农民150人左右。大力推行“1+1+N”专家结对帮扶制度,聚引乡村振兴首席专家10名以上。依托数字化技术建立健全乡村人才资源库,对各类乡村人才队伍进行建档入库。


五、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农村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区党委全面负责、乡镇党委抓落实、村党组织具体实施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部署和实施,为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有力保证。加强制度化建设,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快推进吴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纳入中心工作。

(二)强化规划实施

加强党委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调整优化农业农村工作区乡村三级机构职能。根据吴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和创建目标,细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年度计划,切实把规划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推动有关部门及各乡镇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和配合,形成高效协同的组织合力。建立规划中期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规划内容进行修订完善,保障规划切实推进落实。

(三)强化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优先保障本规划提出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所需的要素资源。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完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广绿色金融创新支农,为全区农业产业主体提供担保、转贷等金融服务。创新土地制度供给,重点保障乡村发展项目用地,合理安排农业“标准地”用地需求。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培育基层“领头雁”,打造“人才库”,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

(四)强化安全保障

加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做好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工作。健全全区乡村地区新冠疫情精密智控、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加强乡村地区物资储备,满足农村疫情防控需求。实施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筑美丽河湖。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重点防控病种疫情平稳。实施渔船分类分区分级管理制度和安全本质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加强乡村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农房安全巡查和乡村危房治理。健全基层防汛防台、森林防火、乡村消防、气象为农等服务体系,加强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管理。

(五)强化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借助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农业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任务、举措,提高规划实施透明度。加大典型案例宣传,适时组织农民、干部学习和培训,营造争先创优、比学赶超氛围,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激发社会正能量,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群众参与规划实施、建设美好幸福乡村生活的自觉性、积极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六)强化督查考核

做好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创新考核方式方法,按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的原则,结合年度农业农村发展重点工作任务,科学建立评价考核体系,科学公正考核和评价农业农村发展工作实绩。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乡镇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和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六、规划编制有关重点内容说明

本《规划》的编制注重与相关规划的纵向和横向衔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三生融合,以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展开规划。

(一)规划与相关规划衔接的说明

1.规划与上位规划的衔接。本《规划》以《湖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湖州市吴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为依据,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衔接,力争体现规划的科学性、连贯性、系统性。

2.规划产业结构的符合性“十四五”时期,全区坚持产业强区战略,《纲要》提出培育高效多元乡村产业体系。本《规划》提出打造优质粮油、特色水产、生态畜牧、绿色果蔬4大高质高效高值的精品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构建集聚化、园区化、精品化、特色化农业产业格局,符合《纲要》确定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3.规划建设空间的符合性。本《规划》构建的农业农村发展空间格局与全区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规划》依托北部滨湖溇港、中部平原水乡、西南丘陵山地等不同地域形态,构建“一园三组团三带七片区”新格局(一园,美丽乡村全域大花园;三组团,北中西南三大组团;三带,美丽乡村风景带;七片区,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以及聚力打造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强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大乡村产业平台,均符合“三线三区”管控要求。

(二)规划与生态环境密切内容的说明

在农业生产方面,可能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包括:农业废弃物、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畜禽排泄物、水产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对此,《规划》提出实施产业提质工程,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在种植领域,以养殖饲料、肥料还田等形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养殖领域,湖羊等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经加工处理以固体有机肥形式提高使用率。在具体举措上,提出在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玉米—湖羊”“猪—沼—茶”“跑道养鱼+稻渔综合种养”“稻鳖共生”“稻虾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全面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新技术。开展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在乡村生活方面,可能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包括:人为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垃圾、污水等污染。对此,《规划》提出实施美丽蝶变工程,树立美丽乡村新范式。高要求守护山水生态底色,系统整治和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打造美丽田园;高水平实施全域美丽创建,深化“千万工程”,巩固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区)创建成果,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构建“面上更加洁净、点上更加出彩、带上更有风情、片区更有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在具体措施上,重点实施乡村“三大革命”,加快实施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机制。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推进农户厕所、乡村公共厕所、景区厕所等改造提升和优化布局。统筹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选择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强化生活污水设施长效运维管理,实现“五位一体”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建设现代化生态型魅力水乡。

(三)规划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的说明

规划共有38个指标,体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其中体现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有13个。

6-1 涉及环评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基期值

2022

目标值

2025

目标值

1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

%

2.8

2.8

2.8

2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

7.8

8.2

9

3

单位耕地面积施肥、用药强度(折百量)

千克/

15.83/0.139

15.7/0.135

15.6/0.13

4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机械化率

%

90.11/48.345016.32

90.5/516035

91/51.57050

5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633

0.634

0.636

6

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

%

57.6

58

61

7

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率

%

60.3

100

100

8

美丽乡村风景线建成数

6

7

8

9

美丽乡村样板片区

0

5

7

10

示范景区村庄

1

3

6

11

省级美丽城镇

1

4

12

森林覆盖率

%

38.19

38.2

38.25

1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73

78

(四)其他

《规划》符合吴兴水资源承载能力要求。


附件